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邵春益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 邵春益 (青海省委政研室,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青海是畜牧业大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对于农牧民致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文章对全省 生态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454(2010)O1—017—06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 式。”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 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 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中国共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 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也是推进人与自然 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 和谐发展的新课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展。”“三江之源”位居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 位居“三江之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境 功能区,又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利 内广袤的草地与冰川、雪山构成了一个有效而统 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畜 一的整体,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境内年径 牧业建设,实现草与畜、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 流量600多m ,湖泊、沼泽、雪山、冰川等湿地面 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艰 积大7.33万km ,被誉为“中华水塔”。受自然、 巨的战略任务。 气候、和人类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共同影 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意义 响,草地退化严重,导致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 生态畜牧业是将动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和人类 减弱。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 340万hm ,占全省 的社会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家畜生态 土地总面积的46%,其中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 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和利用生态学规律,应 失面积分别为1 066万hm 和733万hm ,年均输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而又系 沙量达11 395万t。众多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 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 涸,倍受世人瞩目的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因此,生 青海湖,水位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1.2m。鄂陵 态畜牧业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 湖、扎陵湖水位下降了2m以上,大片沼泽地消 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的组合合理、 失,泥炭地裸露,严重破坏了湿地调节水循环的基 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协同发 本功能。草地退化对青藏高原,甚至长江、黄河、 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青海省大力发展生 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 态畜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推进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将人类的生产、生 1.1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 活和消费对自然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可控范围,恢 神,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 复草地生态功能,维护好青藏高原调节水资源的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作用,对于实现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保护协调 收稿日期:2009—09—17 17 青海环境 第20卷第1期(总第75期) 2010年3月 发展,确保我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 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 小市场向国际国内大市场拓展。目前青海省正处 1.2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收业持续发展,繁 荣地方经济的需要。青海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 有可利用草地0.316亿hm ,畜牧业在国民经 一,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 为生的基础产业。“十五”以来,畜牧业取得较快 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省肉类产量达到27.2 万t,牛奶产量达23.835t,分别比2001年增长 23.08%和9.68%,畜牧业产值达到56.2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1%,比2001年提 高4.6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 597.3元,比2001年增长13.59%。但受高海拔、 低气温等自然条件限制,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相对 于低纬度暖湿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显得极其脆 弱,由于草地生态恶化,畜牧业生产正面临巨大挑 战。2006年牧区六州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 1 402.51万羊单位,而实际存栏草食畜达 2 896.74万羊单位,超载1 494.23万羊单位,比理 论载畜量高1.07倍。牧区90%以上的草地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面积约为 0.163亿hm ,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1.68%。 草地不断退化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直接因 素。为此,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遏止草地不断退 化的趋势,实现畜牧业持续发展,对繁荣地方经 济,促进农牧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 畜牧业转变,促进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 传统畜牧业是在原始畜牧业基础上建立起的封闭 的生态系统,就畜牧业谈畜牧业,很少考虑畜牧业 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技术状况长期保持 不变或变化较小,经营粗放,投入要素大多来自农 业内部,资源利用率低,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现代 畜牧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建立起的畜牧业技术 体系,改变了原有畜牧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畜 牧业封闭状态,接受农业以外的投入要素,引入现 代工业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资本的有机构 成高,从而加快了物质的循环速度,提高了资源利 用和生产效率。生态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 高级阶段,发展生态畜牧业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由 重畜轻草向草畜平衡转变;在饲养经营方式上实 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饲养和 l8 以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念组织畜牧业生产,对促 进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 用。 2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初步探索及取得的 有益经验 “十五”以来,为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根据《青 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 划》,青海省先后启动实施了l2个县的天然草原 植被恢复与建设、11个县(场)的草场围栏、全省 天然草地退牧还草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生态 畜牧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 有益经验: 2.1改善养殖方式,抓好限畜与增草,缓解草场 压力。从2000—2006年,全省累计改良草场 560.62万hm 、防治鼠害796.67万hm 、人工种 草0.979万hm ,推进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发 展,由放牧养畜向以放牧为主适当补饲发展,并从 2004年开始在青南实施减畜项目,累计减畜 219.12万羊单位,对恢复草原植被,促进生态平衡 和畜牧业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2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地区合作,实现畜 牧业持续发展。“三江源”地区曾是青海省重要 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由于该地区生态作用的 特殊性,为实施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 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确保生态移民和减畜工 程顺利实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不以GDP考核 青南地区干部”的决定,集中精力抓生态保护与 建设,显示出青海省以牺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国乃 至东南亚生态安全的决心。通过项目实施,现退 牧还草工程区草地平均亩产鲜草达298.13kg,比 对照组增产70.94kg,平均植被盖度和平均高度 分别达到68.93%和9.92era,比工程实施前分别 提高了23.20%和32.60%。为不因青南减畜给 全省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效益下降,在环湖地区 加大了种草养畜力度,户均种草达0.33hm 左 右,畜均贮备饲草料25kg,增强了畜牧业发展能 力。东部地区利用作物桔秆和退耕还草资源,大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邵春益 规模开展牲畜贩运异地育肥,实现了牧繁农育的 区域分工与协作,使全省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 增长的态势。 突出。2006年青海省每万亩草场承担的牧户数 量达2.99户、承载牧业人口数达14.55人,分别 比1985年增长62.5%和46.82%。随着牧区人 口的自然增长,单位草场承担的牧户数和承载人 口数会不断增加,由于草场资源有限,使人口增长 与草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 3.3农牧民劳动技能低。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事 2.3挖掘生产潜力,推进农区快速发展,实现全 省畜牧业稳中有升。在牧区畜牧业生产受到资源 制约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做大做强农 区畜牧业”的战略部署,通过各级政府和业务部 门的共同努力,在抓好“西繁东育”工程的同时, 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生产潜力,发 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推进自繁自育生产, 使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2006年农区肉类总产 占全省总产的49.75%,与2001年相比,产量增 长51.33%,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这 一时期增长最快的地区,对确保全省实现畜牧业 增收目标奠定了基础。 2.4抓好畜种改良和动物疫病防治,确保优质、 安全、高效生产,实现牧业健康发展。优良畜禽品 种是实现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关键。针对藏 羊、耗牛退化比较严重的现实,近几年来,先后建 立了祁连、天峻等藏羊本品种选育区,开展藏羊选 育工作,在牧区大力推广耗牛复壮工程,年复壮耗 牛l5万头以上。在环湖和农区大力开展绵羊、奶 牛、肉牛、肉羊、猪种改良工作,使良种羊、奶牛、肉 牛品质不断提高,猪、鸡的良种化水平均达到 90%以上,对确保减畜不减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畜禽调进数量的不断 增加,青海省动物疫病防治压力不断加大,外源性 疫病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此情 况下,在抓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兽医体 制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卫 生监督管理工作,及时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将疫病 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确保了畜牧业健康 发展。 3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3.1草场超载导致草场退化。根据2007年草原 生态监测结果,2006年牧区6州天然草场可食鲜 草产量为5 806.23万t,理论载畜量为1 402.51 万羊单位。但2006年末6州共存栏草食畜折羊 单位2 896.74万只,超载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草 原不断退化的最主要因素。 3.2人口自然增长与草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 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省农牧民受教育年限比 全国低2a,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大。2006年全省 农村牧区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8.49%、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28.07%、而小学文 化程度的占40.47%、文盲半文盲占22.96%。文 化程度低,加之劳动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农牧民 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少,多数农牧民仅 掌握简单的农牧业生产技能,给劳动力转移带来 了困难。 3.4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较为落后。目前传 统的饲养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先进适用技术 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普及,过度依赖天然草场放 牧,缺乏必要的补饲,仔畜当年育肥出栏比例低, 造成非生产畜大量压栏、畜群周转速度慢。2006 年草食畜出栏率仅有30.94%、商品率仅为 27.06%。饲养品种仍以地方良种为主,改良畜比 例低,而地方畜种又缺乏选育,生产性能普遍较 低。 3.5畜牧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青海省6个牧 业州的14.1万户牧户中,有3.2万户仍住在牛毛 帐篷里,有8万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 已建成标准畜用暖棚2.2万幢,仅占牧户的 15.6%。牧区仅建有冬春草场围栏568.4万hm , 仅占冬春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7.23%。农区农民 畜棚等基础设施更为缺乏。 3.6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青海省农牧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生产加工能力弱,产品附 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现牛羊肉、 乳品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17%,远低于全 国45%的平均水平。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 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还没有真正 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生产、加工、流通相对脱节,带动农牧民增收能力 有限。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农牧民组织 19 青海环境 第20卷第1期(总第75期) 2010年3月 化程度低,生产中各自为政、小而全的分散式生产 经营方式普遍存在。 3.7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投入能力有限。我 省2006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358.4元,扣除人 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 214.9元后,仅剩143.5元。 由于财力有限而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投入到生态 建设和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资金十分有限。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及对策建议 面对诸多不利的因素,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 生态畜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保护草原生 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推 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 农牧区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现状 和资源利用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 则,在建设好以草地资源为主的青海牧区草地生 态畜牧业的同时,统筹兼顾农区养殖环境治理,大 力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的畜牧业 生产模式,力争到2012年,基本形成以草定畜、草 畜平衡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和养殖污染物有效治 理、资源循环利用的农区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 雏形,使全省高寒草地生态恶化的势头基本得到 遏止,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开始逐步恢复。草食 畜母畜比、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55%、39%和 33%以上,成幼畜损亡率控制在2%以内。牛羊 肉、牛奶等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肉 类总产达到32万t、奶类总产达到30万t。农牧 民人均牧业收入年均递增速度达到7%以上。到 2020年,全省0.16亿hm 中度以上退化草地得 到基本治理,草地生产能力和草地生态环境状况 基本恢复到2O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单位草 承载牲畜能力开始恢复性增长。以草定畜、划区 轮牧、禁牧和休牧制度更加完善并得到贯彻落实, 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协调统一,全面建成人与 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 5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5.1加强领导,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突出位 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要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生态畜牧业纳入社 20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摆上突出位置。切实 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根据 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生态畜牧业 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和工作调度。各 州、地(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健全组织, 加强协调,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畜牧 业的稳步开展。各县要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纳入对县、乡党政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一, 实行专项考核,并严格兑现奖励。省对州、州对 县,县对乡、乡对村,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 5.2调整结构,优化生态畜牧业发展布局。青南 牧区:青南牧区包括玉树、果洛州全部,海南州的 兴海、同德县,黄南州的河南、泽库县以及格尔木 市的唐古拉山乡,是青海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应选择以草场 轻度承载、牧草供应有余、生产有机畜产品为特征 的高寒草地自然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以实现生 态安全为核心,建成生态作用突出、绿色无污染的 天然畜产品生产区。环湖牧区:环湖牧区包括海 北州海晏,刚察、门源、祁连县,海南州共和、贵南、 贵德县,海西州天峻县,黄南州同仁、尖扎县,是青 海省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该地区应选择 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突出抓好草地生态保护和对草场的合理利用工 作,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建成载 畜适度、设施配套、技术装备先进的现代高寒草地 畜牧业生产区。柴达木地区:柴达木地区包括德 令哈市、格尔木市、乌兰县和都兰县。该地区的小 块农区、半农半牧区与牧业区交错分布,应选择符 合各类生产实际、资源承载能力和生产经营方式 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类推进包括规模种 草、秸秆利用、规模养殖和养殖环境净化等为主要 内容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依托草地资源和农区饲 草料资源,建成农牧结合的以供应当地城镇和工 矿企业畜产品需求为主的多形式生态畜牧业生产 基地。东部农区:东部农区包括西宁、海东所辖9 县、4区,该区自然条件相对优于牧区,是开发较 早,畜牧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发展 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一地区应选择以适度规模、 集约养殖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 挥东部农区水热条件和饲草料资源优势,走“高 青海发展生态畜牧业问题研究邵春益 投入、高产出”的路子,加快发展现代集约养殖 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畜产品品质。同时抓好养 殖环境治理,建成环境友好的高效优质现代畜牧 业生产区。 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管 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市场。四是强化基层 畜牧兽医站和村防疫员的建设管理,逐步把基层 畜牧兽医站建设成集兽防、草业、改良和产销服务 为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 5.3加大投入,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资金保 障。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鼓励社 会资金投入发展畜牧业。按照“捆绑使用、集中 的预防与控制,针对本省曾经发生并危害严重的 动物疫病,提出防控预案,注重入省动物疫病监 投放,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财政支农资 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渠道增加畜牧 业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 加,在预算中增加对生态畜牧业的投入,在农业综 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的安排上,对生态畜牧业发展 要给予倾斜。发改部门要增加生态畜牧业基本建 设投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畜牧业基础设 施建设,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科技 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加快提高牧 业生产水平和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融部门 在贷款中要增加对生态畜牧业生产的投人比重。 加大中、长期贷款的额度,使之与畜牧业生产周期 相适应。对重点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户(场)给 予优先照顾。要引导农民群众扩大自我投入,把 更多的自有资金用于发展生态畜牧业,鼓励和吸 引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兴建生态畜禽生产、 加工、流通企业。通过产销衔接吸引销区以支付 预定金、补偿贸易或实物作价入股分红等形式,增 加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 高利用外资水平。有重点地依托生态畜产品加工 合资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4加强防疫,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安全保 障。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 国家农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一 条主线,三个重点”的思路,即以宣传贯彻《动物 防疫法》及省《实施办法》为主线,突出抓好动物 主要疫病防制及检疫工作、基层站管理、兽药及兽 药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三个重点。一是抓好动物 疫病防疫、监测工作设施设备的建立完善工作,提 高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监测能力。二是要加大对 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力度,强化动物防疫监 督工作职能,有效地控制畜禽各类传染病和寄生 虫病的传播,保证畜产品的卫生、安全。三是建立 健全兽药、饲料药物添加剂管理体系,依法对经营 测,严防外疫传人。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病的爆发 和流行,加大奶畜、种畜疫病监测力度,逐步完善 对奶畜、种畜危害较大疫病的扑杀财政补贴制度。 建立畜禽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确保养殖 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5.5改良品种,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品质保 障。突出牧区耗牛、藏羊优势,兼顾环湖地区和农 区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无角陶赛特羊和荷 斯坦牛、西门塔尔牛、瘦肉型猪的发展,大力实施 畜禽良种工程,通过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提高 牲畜的单位产出率和对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稳畜 增产和减畜不减产。一是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 体系,提高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建立一批耗牛 和藏羊选育基地;加强大通种牛场、省家畜改良中 心种牛繁育工作;抓好三角城、英德尔、河卡、湖东 等省级细毛羊、半细毛羊种羊场建设,全面恢复 县、乡级种羊场;强化柴达木绒山羊扩繁场和良种 肉羊场育种工作;建立“金字塔”型种猪繁育模 式。加强全省特有、濒危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工作,在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畜禽遗传资源的 多样性。二是建立畜禽良种补贴制度,实施畜禽 良种补贴工程。青海省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水平 低,难以投人大量资金用于种公畜引进,从而影响 了品种生产性能的提高。畜禽良种应纳入农业种 子补贴的范围,建立畜禽良种补贴制度,对农牧民 引进大通耗牛或含野血耗牛的种公牛、藏羊及其 他良种羊的种公羊、奶牛和肉牛细管冻精进行补 贴,并建立奶牛能繁母牛补贴制度。三是完善改 良配种体系,不断扩大畜种改良面。加大民营改 良站点的扶持力度,根据全省畜种改良工作需要, 结合品种区域布局,在积极开展良种羊、奶牛、肉 牛人工授精工作的同时,关注耗牛、藏羊、绒山羊 人工授精工作,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改 良点的改良配种服务体系。 21 青海环境 第20卷第1期(总第75期) 2010年3月 5.6减人减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生态保 障。根据草场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牲畜数量及生 态移民的数量、比例和转移方式,稳步推进生态移 民和减畜工程,将单位草场承载牧业人口数量和 牲畜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快生态恶化严 重地区劳动力转移进程,减轻人口增长给草场资 源造成的压力。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健全阳光工 程监管机制,采取国家资助,社会办学的方式,充 分发挥全社会培训资源,强化培训工作,使农牧民 能够熟练掌握除畜牧业生产以外一门以上其他实 用技术,提高务工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快培育后 续产业,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牧民发展二、三产业 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虫草经济、劳务经济、商贸经 济等多种类型的个体私营经济,巩固生态移民成 果。 5.7科技攻关,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注入持续动 力。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研究,围绕影响畜牧业 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重点研究开发荒漠化治理、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资 源保护利用、环境监测、退牧还草综合配套技术等 重大技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肉 牛、肉羊、奶牛、藏羊、耗牛选育技术,带动市场竞 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强化畜牧业科技培 训,完善培训体系,在继续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 训的同时,结合阳光工程和新型农牧民实用人才 培训,加强养殖大户、科技大户的培训,发挥示范 带动作用,推进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力争每社培养 一名科学养畜带头人、每户培养一名科技明白人, 提高农牧民科学养殖技术和整体素质。 5.8典型引路,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适宜模 式。牧区逐步推行半舍饲或舍饲。在牧区畜产品 优势生产区体制上推行联户牧场建设模式,方式 上结合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制 度和半舍饲饲养。实行“三集中”即草场向联户 集中,牲畜向联牧集中,人口向集镇集中,按照 “人有住房、草地有围栏、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 草”要求建设和按照“四统一”原则实施,即统一 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制定饲养 管理规程,按规程组织生产,并严格对兽药、饲料 和饲料药物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 半农半牧区要全面推行牛羊圈养。一是要加 22 快养殖小区建设,各县要严格按照“七统一”(即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治 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和“五统两分”(即统一 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治污及 分户建设、分户经营)模式建设小区。在建设标 准上做到场地选址科学、基础设施完备、规模效益 明显、管理制度健全。二是要稳步发展农户适度 规模养殖。在尊重农民分户经营养殖同时,引导 农户适当扩大养殖规模,走分工分业、专业化饲养 的路子,逐步实现从业人员的专门化和技能化。 三是要积极发展养殖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户用 沼气,对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也要配套建设沼 气池,推广“畜一沼一果”、“畜一沼一菜”、“猪一 沼一草”等生态养殖模式,既促进农村人居环境 和自然生态的改善,又增加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和农民收人。四是要提高饲料加工。引导饲料加 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把饲料生产 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把好饲料的调制、 配合、生产和使用关,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转 化增值水平。 5.9深化改革,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体制保 障。一是推进合作经营,探索建立新的畜牧业发 展体制。将发展合作经营,实现草场、饲草料、牲 畜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作为促进农牧区畜牧业生 产经营体制转变的重要手段,改变传统分散经营 为主状态下各自为政、草场和饲草料资源利用不 合理、养畜规模小的生产状况。在青南牧区、环湖 牧区和柴达木地区积极推进建立草原有偿流转制 度,使无养殖能力或不愿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的 牧户的草场资源向有能力进行发展的牧户集中, 提升草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提高单位草场产 出率。在全省积极扶持联合经营或股份责任制生 产经营模式,建立牧业合作社或联户经营体,充分 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和优势,促进畜牧业形成规模 优势。二是发展幼畜经济,减轻牲畜对草场造成 的压力。在青南和环湖牧区,大力发展羔羊经济 和犊牛经济,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引导、组织农牧 民积极开展冬羔生产、羔羊当年育肥出栏和犊牛 季节性育肥适时出栏,大力压缩非生产畜,通过提 高出栏率、商品率,加快畜群周转,不断提高母畜 比例,实现季节性生产, (下转第4l页) 生态系统的服务Ⅲ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原因 周兴民 所有这些因素一般表现为极其复杂的综合作 用,导致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基本结构和固有的 232. [6]新华.我国草原面积不断缩水.中国畜牧报[N].2004 功能被毁坏或者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稳定性和 (09)05. 抗逆性减弱,生物生产力下降。病态和不健康的 [7]高峰.将“草原杂手”推上被告席.中国环境报[C]. 生态系统不能提供完全的和有效的服务,并且随 2003(01)25. 着受损和病状加重,最终会完全丧失服务功能。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测绘总局,中国西部地区生 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为此,人类应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机 217. 制的基础上,规范各项经济活动的行为,在保护现 [9]刘燕华,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有生态系统的同时,科学的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行恢复和建设。 [10]Ricketts T.,dinerstein E.,Olson D.,et al,A 参考文献: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he [1]胡自治,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IV降低服务功能的主 North America.Vo1.1:The Unites America and Canada. 要因素和关爱草原的重要意义.草原与草坪[J].2005. Woshington,D.C.World wildlife Fund,1997. (3)3—8.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资源研 [2]周寿荣,草地生态研究动态[M].中国草地科学进展. 究所、世界资源报告一2000—2001[M].北京:中国环境出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66.77~80. 版社,2002.119—112,124,128~129. [3]程国栋、赵秀锋、王绍会、郭东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全国畜牧兽医 之近期变化研究[M].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 总站,中国草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态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75~780. 1996.75.536. [4]White R.,Murray S.,Rohweder M.,Piliot Analysis of [13]杨永隆、潘桂兰.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 Global Ecosystem:Grassland Ecosystems Technical Report [J].青海草业.2003.12(4)39~42. [R].Washington,D.C.World Resource Institute,2000. [14]袁青衫.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青 [5]l李维薇、候向阳.我国西部草原保护、建设与管理的 海草业.2005.14(1)33—35. 重点及对策.2l世纪草业科学展望一国际草业(草地)学 [15]兰玉蓉.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1(专辑).228— [J].青海草业.2004.13(1)27—30. (上接第22页)减轻牲畜对草场,特别是对冬春 四是加强饲草种植,推进形成种草养畜的发展格 草场的压力。三是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加快产 局。东部农区充分利用退耕地和轮歇地,扶持农 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青海牧区、特别是青南牧区 户大力建植人工草地,开展轮作、套种、复种,建立 环境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引导牧民群众按要求组 优质饲草生产基地;青南牧区大力推行圈窝种草, 织生产,规范生产行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序 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优质一年生或多年生饲 推进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认证,大力发展 草,同时加大牲畜越冬饲料的贮备,达到抵御中等 有机畜牧业生产,同时在环湖地区打造一批绿色、 或轻度雪灾的能力;环湖牧区实行适度规模种草, 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化解生 充分利用牲畜圈窝、弃耕地开展一年或多年生饲 态建设减畜或限畜后当地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 草料种植,提高饲草料贮备量;在水热条件较好的 问的矛盾问题。抓好牛羊肉、藏毯、乳品等畜产品 柴达木地区充分利用退耕还草地、弃耕地,大力发 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信息 展以苜蓿为主的优质豆科牧草种植业。扶持草产 和培训等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不断 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向专业化、标准 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牧民围绕畜牧业积极发展 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