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教育中“教”与“学”的思考
探索是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的,主要有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及偶发性活动等。开展怎样的科学活动有意义?什么时候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本人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育同行。
选择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
正规活动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可接受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制订教育活动和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教学活动。近年来,我县城区教师对科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大家认同正规活动中既要有可控性又要有灵活性,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幼儿以不同方式去感知、观察、操作,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答案,使可控性与开放性互相配合协调运用,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多样新颖的探究环境。
实践表明,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能使幼儿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精心设计正规活动中的每一个问题,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可以启发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单一方向层层深入地激发幼儿思考。单刀直入,简明扼要的提问,多鼓励少命令,让幼儿在教师
的启发之下愉快地进行探索性思考,幼儿“学”的兴趣浑厚,使教育活动真正融于幼儿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幼儿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用同一种方法作用于不同材料,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操作过程的发现及结果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这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随时有新的发现和想法,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说的话也多了。
如在玩沙水游戏中,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教师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可以从主题《认识沉浮》入手。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为幼儿准备了4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丰富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教师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什么物体会沉下去?什么物体会浮起来?经常给幼儿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在观察中分析,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这样有效的指导,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不少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
橡皮泥、瓶子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通过多次诸如此类的众多实践,“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的观念逐步被教师的内心所接受。教师不同的“教”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其长处,改进不足的一面。“教”要为教学内容的实施和促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服务,要保证每个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就要选择有意义的正规活动主题,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