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地看国际社会
--读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近日拜读了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略有所得,遂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此文写于1853年5月20日,随后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是马克思第一篇专论中国问题的文章。文中,马克思充分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和普遍联系等哲学理论,在深入剖析当时世界的格局后,巧妙地把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联系在了一起,使人不禁想起著名时事评论家阮次山先生的一句话:“许多看似没有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关联的。”
首先来了解一下此文的写作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刚刚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化解,只是这一切问题都暂时性地隐藏在社会经济繁荣的外衣之下。而此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王朝的压迫,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此文的写作时间,适逢太平天国起义军刚刚占领南京,革命声势达到了顶峰。
文章在开头便引入了“两极相联”的概念,从这个概念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马克思通篇所运用的哲学理论:矛盾对立统一和联系的观点。文中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推断,说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各国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中国也不再是以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其一举一动也深刻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
在本文中,对立统一的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欧洲列强。对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马克思在文中用了这么一句有趣的话来概括“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
1
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动乱送往西方世界。”欧洲列强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君主制度在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之后欧洲各国又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但同时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流入,对中国本土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金银外流,官员腐化,这些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国人民头上,国内国外矛盾的共同作用促成了中国革命的爆发。而反过来,中国革命的爆发同样也深刻的影响了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在革命的影响下,必然会一定程度上的缩水。此时适逢欧洲各国本土农业歉收,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于是正如马克思所讲,“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思的看问题的角度,他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的关系,既表明了列强炮轰下中国市场的开放与中国革命之间的联系,也解释了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社会变迁的推动,对于中国封建统治基础的打击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马克思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中国和欧洲列国,两地革命相互关联,中国革命被指出是欧洲商业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更多的人只是单独的关注于中国与列强之间、中国国内统治者和起义军之间的斗争,而忽视了列强对这次革命的推动因素和这次革命对于欧洲列强的沉重打击这一层面。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就是不同的矛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国家利益,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还要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的政策可能
2
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其实同在同一个统一体内(全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正确的处理好国际关系,就要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