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21卷 第4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21, No. 4 2019年8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Aug. 2019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

林建胡,陈志勇,陈 香

(莆田学院 教务处,福建 莆田,351100)

摘 要: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育人模式,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应着力从理念转变、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育人品牌这五个方面对课程育人模式进行改革。理念转变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根本;师资队伍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关键;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抓手;管理机制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保障;育人品牌创建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推进器。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教育教学;育人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4.019

作者简介:林建胡(1984-),男,福建莆田人,实习研究员;

陈志勇(1975—),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管理学博士。

基金项目:福建省精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教育在《气象与生活的奥秘》课程中的应用”(KC18077);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法律与生活》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4-0091-05 收稿日期:2019-03-28

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立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到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成都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本科教育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再到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开幕式上做《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主题报告,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全力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为了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讲话精神,高校教师需要主动作为、转变思路

[2]

,思考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启新时代课程思政化建设。所谓“课程思政”,除了思政

课外,提炼其他所有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3]。实施课程育人教学改革旨在突出“思想教育驱动,专业课程育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课程”与“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模式来发挥学科优势,充分提炼、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资源,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耳、入脑、上心,构建“大思政”格局,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那么,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育人模式,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所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 “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1.1 “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现状

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讲话精神的指导下,许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党委牵头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4-5]。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主要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然而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首先,由于在育人理念上的限制[6],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

92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hssz.cbpt.cnki.net/ 第21卷

教育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不能正确领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尚未健全“课程思政”长效运行的管理机制,造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无法真正实施。高德毅[7]教授一文“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也指出师资队伍的德育功能、提炼各门类学科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力度等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重育才、轻育德现象仍普遍存在,课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以及教材建设也存在着一定问题[8]73。 1.2“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是各高校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专业课程占绝大部分,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发挥专业课育人作用,需要任课教师主动转变思路,推进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所有课程的老师都应树立正确的思政教学观,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促进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相融相通,切实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互融,建设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9]。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内涵有:第一,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落实习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的重要路径。第二,实施课程思政是解决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未能协同育人的状况,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育人模式,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0]11。第三,建设课程思政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还能提升专业教师德育意识与育德能力。

但是,如何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实施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该如何创新考核评价方式?这种新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是各高校在实施课程育人过程中首要突破的重点、难点。 2 “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路径 2.1 理念转变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根本

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理念转变是课程思政化的根本,是共筑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前提,是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实施全课程育人,要求全面发动全体教师全力以赴参与课程思政化建设。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四个回归基本遵循,不再是传统思政课的“独角戏”,而是有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指挥棒”,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发挥思政课育人的显性作用,注重政治文化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75。二是挖掘各类课程育人的隐性功能,思政课教师应当协同非思政教育的专门教师,通过引导教职工开展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提炼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结合。

同时,不能狭隘地认为课程思政是某一课程或某一类课程,它承担着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强调知识底蕴和传播价值导向[11]。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引导下,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我们开出了一堂有温度的思政大课。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上提到,约有70万大学生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走进革命老区和农村地区,传承红色基因和接受思想洗礼,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扶贫。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对思想工作、政治教育的高谈阔论,而是在专业课上传授知识、融合思政的同时,消除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分离、因势利导地为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

2.2 师资队伍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关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四个回归”、树立课

第4期 林建胡,等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 93

程思政教育观,是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全课程育人模式改革,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成效[12]。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相结合[13]30,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推进教师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强化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

二是加强育人意识培养,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提高专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地落实到教育课程,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4],实现全课程育人,使学生的修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壮大思政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德育人能力。树立课程思政化教育理念,增强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课程思政”不仅要保持自身课程知识的特点,还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肩作战。首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显性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化建设,思政理论课仍然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其次,组织思政课教师利用其思政教育的专业优势对校内其他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通过参与教育部、各地教委等培训、交流,提升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课程育人模式改革。

四是强化师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18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15],真正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抓手

明确了课程思政化理念及思政教师队伍的重要性,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思政知识与价值导向传递给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材选用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坚持本土化的原则,建立课程建设的价值标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自信[16]。第二,课程改革要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提高学生的师德修养为教学主线,巧妙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17],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三,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始终把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13]3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学生考核要体现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融合,要引导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努力挖掘其所承担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2.4 管理机制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保障

课程思政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单枪匹马可以完成,而是打造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0]10。这种格局是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系部之间协同育人的问题,也是各高校之间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的问题。因此,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

一是完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教

94 衡水学院学报投稿平台:http://hssz.cbpt.cnki.net/ 第21卷

务处与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要共筑全员育人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到人。对课程思政化建设中涌现的好做法和有效经验,要及时总结提炼,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健全考核指标体系。首先,在年度考核时,学校应将课程思政化建设成效纳入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以激励。其次,对教师,坚持师德原则,以“四有好老师”标准,统领教师成长发展;对学生,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作为课堂考核的重要目标,对课程思政教育进行科学有效考核。同时,将优秀的课程改革经验编写教案讲义给予推广应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教材必要章节和学生的培养计划,将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思政改革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制定。

三是搭建多方协同育人体系。首先,以本土文化、校园文化为育人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校风、学风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其次,重在探索实践育人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再次,校际共筑协同育人机制,集中各高校名师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推广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在线开放课程,以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维度,最大化地传播正能量,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德育与智育同频共振,给广大学生以人生启迪、价值引领。

2.5 育人品牌创建是课程育人模式改革的推进器

高校在推进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改革过程中,还应根植自身办学优势、本土文化特色,创建育人品牌,鼓励老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化建设,加强对思政课程改革实践成果的宣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师德师风为评价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课程育人模式创新改革,努力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一是人才培养特色育人品牌创建。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同时,吸纳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德育先行,使地方文化、思政内容及校园文化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增强学生人文关怀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把区域的优势特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一批兼具本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形成具有鲜明地方文化基因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是思政教学团队育人品牌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单纯一条线,不能跟专业教育搞成两张皮,要建立一支以党委牵头、各类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的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小组,着力推动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其社会责任感,养成其爱国主义情怀。 3 结语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化建设,旨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通过课程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四个回归基本遵循,构建全课程育人模式,助力高校承担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德才兼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罗本琦.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红旗文稿,2017(10):31. [2] 吴冬平,徐哲民.大思政理念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8(8):107-108. [3]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课程教学,2018(1):67-69. [4] 孙健.高校党组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6. [5] 邵广,铁振.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教改论坛,2018(2):109-112.

[6] 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第4期 林建胡,等 新时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讨 95

[7]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

(1):43-46.

[8] 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4):73-75. [9] 连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9-21. [10] 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8(8):10-13.

[11] 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2-34.

[12] 江先锋.“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人文阅读的缺失现状与复位路径—基于上海7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0):9-14.

[13] 孟祥瑞.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路径[J].科教文汇,2018(10):30-31. [14] 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2-43.

[15]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哲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21-25. [16] 庄梅兰.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4):85-91. [17] 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

On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in the View of New Er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 Jianhu, CHEN Zhiyong, CHEN Xiang

(Dean’s Office,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hif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o form the structure of “Macro-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the whole staff,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going hand in hand and forming a synergy effect. This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mode will be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concept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stuf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ducation brand. The concept transform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the teaching stuff is the key of the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tool of the reform;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reform; the education brand is the propeller of the reform.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nergy effec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ducation mode

(责任编校:李建明 英文校对:李玉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