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主要是大资本家、高薪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美国500家最大企业公司的经理大都订阅这张报纸。很多教师、学生、家庭主妇、专业人员和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它西方报刊所采用。
认识“华尔街日报体”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30年代也曾碰到这样的问题。后来有位记者大胆创新,在文章开头加入一些故事性的描述手法。他的一篇突破性报道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5年前,顿宁决不提前工作。身为太平洋银行与信托公司,顿宁先生总要迟到20分钟才跨进办公室。“阶级就要有其特权。”他对自己说。 今天不同了,顿宁决不迟到。
现在他为自己工作,一天工作14小时,在加州街与教堂转角处高声叫卖:“苹果大拍卖”。
顿宁先生是许多前银行家之一,过去3年中,全国倒闭了9000多家银行,他们也都在挣扎着想旧部复活。
此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经常在非动态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渐渐地,《华尔街日报》形成自己鲜明的写作风格,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步骤。
“华尔街日报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新闻已经影响到的人物开篇,用故事来组织报道。故事通常是讲述人物学习生活工作等某方面发生了的变化,制造悬念,以此激发读者的兴趣。人们的阅读天性就偏爱“故事”性,故事本身带有“轻
松”“娱乐”等特点,按照弗洛伊德本我“唯乐原则”的观点,故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倾向。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将视点落在与读者一样的普通人身上,能增添新闻的接近性和人情味。
“华尔街日报体”定型后在西方报界备受推崇,不少其他报刊的记者纷纷模仿。试看《华盛顿邮报》一篇“华尔街日报体”文章的首段,标题为“高技术阴影下的无家可归者——在硅谷,繁荣对一些人意味着破产”。
在离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几百码远的一座教堂里,曾在一家公司担任软件设计经理的西博尔德每天晚上在教堂的地板上铺好被褥,准备睡觉。但他似乎难得马上入睡。他总是要用几个小时眼睁睁地盯着漆漆黑夜纳闷:硅谷的财富风潮怎么就愣是要与一个有他这样资历的人擦肩而过。
接下来的二三段,记者简要地描绘了这个有三个学位、掌握五种语言的软件人才如何在眼看就要得到12万5千美元年薪的时候,沦为失业一族,从月租1600美元的公寓中搬出来。然后,文章就此展开,从不同人的角度讲述硅谷失业人群的特色,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分析硅谷失业者问题。这篇文章的开头是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很吸引人,如果记者开篇就写硅谷的失业问题,可读性就略逊一筹。 “华尔街日报体”不限于在经济新闻中使用,如在分析国内外大事的每日特稿一栏中,《华尔街日报》经常将卷入某个问题或某个现象的个人,作文学性的剖析。它在实践中有一些变种,如在新闻主题充分阐述后,并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人物身上,这种结构形式被称作不完全华式结构。另一个变种是导语上有所不同,导语由讲小故事变为描写场景或描绘细节,其他的结构(过渡,阐述主题以及结尾)都是一样的。
以写景为导语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对场景的描写中,有时将报道的人物写进去,有时也可不写进去。
具体结构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尔街日报体”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技巧,我们以《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报道为例,详细地分析它的四个部分。 (标题)提高猪的生活质量
(开头)当乌尔里奇·克鲁特美尔的1,500头猪吃完晚餐后,他就爬进猪栏,与他饲养的猪挤在一块儿。
但很明显,这里的气氛很不友好。只要克鲁特美尔沾满泥浆的靴子挨到地面,他的猪就会紧张地往后退。当几只略显好奇的猪靠近了一点时,他关切地摸了摸一头猪的嘴。那头猪本能地张嘴就咬。
克鲁特美尔猛得把干瘦的手臂抽了回来,痛得喊出声来。猪群又急忙散开,他咕哝着说:“只有对猪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才会想出这个馊主意。”
文章以描述人物不同寻常的举动(爬进猪栏与猪挤在一起)开头,而不是从事情或问题谈起,它以具象性的文字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想象,同时也设下了悬念:克鲁特美尔为什么要与猪在一起?谁出的这个馊主意?
以讲故事的手法开篇是华尔街日报鲜明的特色,它着力于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避免深度新闻的严肃与刻板。这种“以小及大”、个性化的思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只要可能,深度新闻常常采用这种逻辑,或先以一个人的故事开头,然后把镜头推向报道的主体;或以一个人的故事为主线,以小见大,看整个社会的某个层次某个方面的变化。
(过渡)他所说的那些对猪不了解的人是指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洲的。这个地区是德国人口最集中的州,也是出产猪最多的地方。们想让那些对肉类持谨慎态度的消费者重拾信心,因为去年爆发的疯牛病和其他食品丑闻已令消费者恐慌不已。们说,作为应对措施的一部分,肉类必须经过更严格的检测和卫生防疫;而同样重要的是,农场主在喂养牲畜的过程中要与它们有更多的直接接触。
开篇之后的过渡段是使读者自然地转到报道的中心问题上去。在这篇报道中,过渡段回答了开头设置的悬念,将克鲁特美尔爬进猪栏的举动与对养猪的要求衔接了起来。《华尔街日报》的工作人员称这种过渡为“螺母”段,读者从中了解到为什么要写这篇报道。
过渡段之后,应该开始解释或阐明报道的主题。
(新闻主体)该州农业部唯恐本地农场主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最近颁布的一项法令中,为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的600万头猪明确规定了新的、改善了的权利。每头猪应当有一平方米空间的猪圈,有打盹用的稻草或软橡胶垫。当玩耍时间到了时,猪必须有钢链或可咀嚼的玩具„„
但真正使农场主心怀不满的是,该法令宣布农场主或帮工必须每天至少花20秒钟观察一头猪,并用文字记录下他们对猪的关爱,以表明他与猪呆在一起的时间足以达到规定的标准„„
迄今为止,该法令尚未让农场主和他们的猪更亲近„„ 并不是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的农场主们不喜欢他们的猪„„
克鲁特美尔和其他当地的农场主为了保住自己的生计,已经根据德国的农业创新计划来饲养他们的猪了„„
但农场主担心的是,新法令可能会把他们逐出这一行业„„
记者用了13个自然段阐述了德国北莱因-威斯特伐利亚洲颁布的一项关于猪的法令内容、农场主对法令的不满及不满的原因等。在主体部分,有重点也有细节。文章精心安排引人注目的材料或人物语言,用生动的细节保持读者的兴趣。
(结尾)“我们可以制定世界上所有的法规。但猪会选择它们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作总结,却足以令人回味思索。
独特的采写技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华尔街日报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善于将新闻视觉化形象化,是报道化刻板枯燥为鲜明生动的有效手段。但要成功运用这种新闻体裁,单单模仿它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掌握它的采访写作技巧。
1善于现场观察采访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记者只有具备“慧眼”,才能有“神来之笔”。我们一些报道枯燥干巴的病因就在于记者没有进行现场采访,或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只能告诉读者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华尔街日报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新闻要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要采写这样的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细致观察。细节不能由记者口里\"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如报道某公司董事长,不能简单说他是个严厉、有挑战性的人物,而要提供具体的事例,他是如何对待下属?又是怎样应对挑战?要让读者“看”到他的行为举动,“听”到他的声音言语。
2寻找最佳切入口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总要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引出一串数字或某个问题,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法规。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有人曾说“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这巧妙表明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个体部分能起的巨大作用。
利用个体切入主题无疑是个好办法,但一种社会现象、一件国内外大事往往涉及众多人物,不能随手选择某个人或某件具体事情作为引子。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最好有一定的戏剧性或悬念性的人或事,既能自然过渡到新闻主题,又能引发读者的兴趣。
读者的兴趣不仅取决于故事、悬念、细节,还取决于材料的精心安排。报道能否从一个思路流畅地过渡到另一个思路,是对写作技巧是否精湛的严格考验。另外,在对新闻事实逐步展开的叙述上,层次要清晰,新闻事件与背景材料的交接组合要自然。
3多用人物直接引语
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说话,在他们的新闻中,从来不会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他们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文章要写得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用趣闻和丰富多彩的描绘来叙述有关事物,而且在于引用的事例具体确凿。直接引用具体人物的鲜活语言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因为,直接引语用引号直接引述消息来源的话语,话语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语句。读者阅读新闻时,这一话语形象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引号的作用下,使人物的话语即时地呈现类似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的音响效果。在“华尔街日报体”中,随处可见人物真实感人的话语,记者通过新闻人物的口,来表达对问题、现象的一种态度或意见,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