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艺术的殿堂
----孙双金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汶罗小学 熊国君
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会主编朱家珑先生曾这样评价孙双金的课堂教学:“孙双金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技,缜密的思维,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了艺术的殿堂。”这与孙老师追求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这一目标相一致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孙双金“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曾‘为伊消得人憔悴’,曾‘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上好杜甫的古诗《春望》,孙老师查阅了12本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生平事迹的文献,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孙双金老师以情感为纽带,把文、道结合得天衣无缝,构成“文——情——道”一个新的教学骨架,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的熏陶中知文、明道。孙双金的语文课,能就一篇篇课文创设出别有洞天的语文境界,并顺当地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境界,使学生尽得其乐。有人这样说过:“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学生上他的课也是一种学习享受。”
综观孙双金上的阅读课,其教学风格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而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语感强、语味浓,是孙双金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点。
作为一个教师,非要有出色的教学语言不可;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具备这
一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软弱无力、干瘪无味,怎么可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训练从而得到提高呢?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绝不能像一阵风从学生的耳边一擦而过,而应如美妙的音乐一到耳边就进人耳际,沁人心田。孙双金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魔力,一句话,把学生带进所要学习的语文境界里去,一个提问,就能激起学生的思绪波澜,进而思潮翻滚;特别难能可贵的是,略一点拨就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说,孙双金的教学语言,是艺术化了的教学语言。
具体说来,孙双金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
今年三月,他去宝鸡上课,有人对他的教学语言作了这样的评价:整个一节课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甚至一个词的使用都是必需的,恰到好处的。孙双金的教学语言,是书面语言化的口头语言,使口头语言具有浓烈的书面语言气质。例如,他在教《白杨》时,对学生就白杨的特点你一言我一语发表意见之后,作了这样的归纳:“是呀,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这岂止是对白杨内在品质的揭示,完全可以说是对像白杨一样落户在边疆的建设者们唱出的一首赞美诗。如此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教学效果怎么能不理想呢?
第二、语言真切,富有感染力。
孙双金的教学语言,情真意切,每句话都是情感飘溢的。语文课本是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一个作者不动情就写不出好文章,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不动情而能上出好课来。尽管情感教学对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但对语文教学来说,却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高
层次的要求。有人曾试图把孙双金的教学风格概括为“情感教学”,可见他的阅读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何等强烈。事实上,他在这方面是有自己的追求的。如果说,语言精炼是孙双金教学语言的外在表现,那么,情真意切就是他的教学语言的内在表现。孙双金的情感化的语言,犹如灌溉渠,把课文中含蓄的情感泪泪地流人学生的心田。他总是把课文中情感化为自己的,再和学生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第三、语言实在,富有启迪力。
前面说孙双金的教学语言没有一句废话,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语言形式方面,精炼,是具备书面语言气质的口头语言,二是表达内容方面,说的都是语文的言上之意、言中之意、言外之意。句句说的都是课文的关要处、精粹处,也句句都是学生需要指点才能明了、经点拨才能领悟的地方。透过他的教学语言,既可以看到他的语文功底,又可以看到他对教材的钻研功夫。对教材把握得准、透,不仅对所教内容了然在胸,而且有自己的见解,所以他在课堂上能讲出味来。他在课堂上的每句话,都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出语言文字内涵的“滋味”。孙双金的教学语言,恰恰是在启迪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内含的味上产生了艺术魅力。
二、为学而教,抓准导学的焦点,是孙双全的阅读教学具有艺术性的根本所在。
孙双金的阅读教学课上得具有艺术性,除了上面说的他有良好的语文素质,使用了对学生具有魔力的教学语言外,还有一个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人到使学生好好地学习语文、把语文实实在在地学好中去,进入了教而无教、教只为学的境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完全不想自己的或得或失,而是盯好学生,一心放在学生学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更好上。他的施教过程,就是导学过程。他的施教,完全可以用导学两字来代替。他坚信,只有教不好语文的教师,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所以,对孙双金来
说,谈他的教学艺术,不如说是谈他的导学艺术。综观孙双金的阅读教学,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导得有方,导得巧妙,导得有效。
他的导学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在课堂上,时时都在拨动学生的学习心弦,难能可贵的是,一拨就动,而且发出了动听的声音。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教法本身无所谓好坏,区别是在运用得法。孙双金的教学艺术就在于他的导学得当。
第二、把准学生的学习难点,通过导学,使学生不仅把难点解决掉,而且学到了解疑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疑的能力。学生学习语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以为懂了,其实是似懂非懂;自以为对了,其实是似是而非。说他不会吧,又能说上一点;说他会了,可又说不清楚,说不完整。正因为如此,要把准学生的学习难点,就不那么容易;而要学生真正把难点解决,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可以说,把准难点的与否,解决难点的力度大小,显示着为学而教层次的高低。孙双金就抓住难点,进行导学,显示了他的教学魅力,我们还是举个他的教学实例来说吧。
第三、紧抓学生的智慧闪光点。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每个学生都是有智慧的,是能把学习搞好的。而在语文学习上,由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和社会、生活相联,和人性、意念相关,学生蕴藏的智慧就多些、高些。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智慧闪光点,那不仅学生会有意外的得益,语文水平会有切实的提高,而且会越来越聪明,对语文学习越有兴味。学到的东西不但更牢固,而且也就成了他的知识财富。孙双金是深谙其道的。在课堂上,他对每个学生就课文学习而作的发言,从来不把自己备课时明确的意见作为标准来框学生,一时发现学生的看法、见解和自己不合,甚至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他总是先把学生的思路弄清,再启发学生自己把思路理顺,把思维引向深人。
三、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活,使孙双金的课具有强大的教学生命力
独创性,也是孙双金的阅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处理教材,二是教学结构,三是板书设计。正因为他的课具有独创性,课才上得活。独创性一消失,教学生命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他节节课都显示出独创性这一特色呢?透过他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到独创性的核心所在:
一是走自己的路,有现成的也不照搬,要自已钻研、思考,上每篇课文要有自己的东西、要上出新意来。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语文中的课文,传统篇目多,研究过的人自然也不少,没有一点追求精神,没有一点语文功底,要上出新意,的确不容易。但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就非要这样做不可。孙双金是咬定走这条路的。
二是对前人总结的教学经验,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对他人的教学探索,既有借鉴,也有创新。正因为如此,他时时在充实自己,也时时在提高自己。他的独创性则是从不断学习中得来的,他在《追求无止境》一文中这样说:对身边的老师,逐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求教,对特级教师,不用说是更尽心了,“我学斯霞老师母爱精神,我学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我学钱梦龙老师的教学机智,我学魏书生老师的自学成才,霍港征老师把时间花在备课的刀刃上给我启发,丁有宽老师在读写结合上另辟蹊径开我思路。凡是有特级教师的讲课,我尽量去听,凡是有特级教师的论著,我力争去看,我像一只小蜜蜂,在语文教学花园里尽情地采粉酿蜜”。
三是对自己上过的课,即使上得成功的,再上时,也不是照搬一下,而是找出自己的不足,全力改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的教学独创性,来自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教学有高下之别,但没有顶峰。不断
地努力,不断地追求,所以他的教学独创性就一直在他的课堂上显示出来。
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执着追求语文教学真谛的结果。身为一个语文教师,教好语文是他的天职,他有机会下海不下海,他有机会跳槽不跳槽,一心扑在语文教学事业上,他当然没有到泰山极顶,恐怕离天门还有一段路。但是,他在《追求无止境中》这样说:“在万里长征中,我只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攀登艰辛,虽然人生坎坷,但我追求的方向不会迷失,追求的步伐不会停止,把全部的身心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他表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上不断地上新台阶。现在,我们就以他答《山东教育》记者问的最后一句话结束本文:“不断学习,埋头实践,及时总结,走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