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课程总学时 适用专业 移动商务基础 专业课 56学时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 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课程学分 归属学院 必修课 4 电商创业、电商跟岗实习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 年 月 日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执笔人 审核人 签发 (职称/职务) (职称/职务) 修订时间 一、课程定位
《移动商务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技能课。同时是电子商务专业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综合性重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解、演练与实践,促进本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移动商务基础的基础理论,并具备移动商务基础核心技能的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移动商务基础》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移动商务基础概述、移动商务基础技术、移动支付与移动商务安全管理、移动商务基础价值链与商业模式、移动营销、移动商务基础开发技术、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就业中需要拥有的心理
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2)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 (4)具有优秀的总结能力; (5)具有优秀的心理承受能力; (6)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2.知识目标
(1)认知移动商务基础概念; (2)明确移动商务基础类型及特点; (3)了解移动互联网发展及商务应用现状; (4)明确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5)认知互联网+的内涵;
(6)了解移动商务基础的常用基础技术; (7)认知无线网络类别及各自特色;
(8)了解二维码、LBS、RFID、陀螺仪技术的移动商务应用; (9)明确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及其移动商务基础应用前景;
(10)理解移动支付的概念; (11)了解移动支付的流程; (12)理解虚拟货币的概念;
(13)明确移动商务安全的概念及要求; (14)了解移动终端安全认证的概念;
(15)了解移动商务的价值链;
(16)明确移动商务常见的商业模式和特点; (17)深入了解O2O电子商务模式;
(18)明确移动产品运营经理岗位职责、岗位资格和基本要求; (19)明确移动营销与传统网络营销的区别和联系; (20)了解移动营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21)熟悉微信营销的方法;
(22)了解移动APP开发的设计与开发阶段;
(23)了解移动网站开发技术,包括前端开发技术与后端开发技术; (24)了解微信小程序开发的前景与创建流程;
(25)明确移动UI设计师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与基本要求; (26)了解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的意义、特点; (27)明确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撑; (28)了解共享物流的概念; (29)了解物流APP;
(30)明确物流O2O的崛起、运营模式及未来趋势; (31)了解智慧物流,包括云物流、无人仓、无人配送。 3.能力目标
(1)掌握互联网用户思维的应用场景; (2)掌握粉丝经济的策划流程; (3)熟练掌握移动商务基础支付流程;
(4)掌握移动商务基础应用中不同种类的二维码制作方法; (5)能够使用HTML5和CSS3设计手机Web页面; (6)掌握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的基本操作; (7)掌握手机支付宝的基本操作; (8)掌握微信支付的操作方法;
(9)掌握苹果支付(Apple Pay)的基本操作; (10)能够描述移动商务的价值链;
(11)能够说明移动商务常见的商业模式和特点; (12)能够深入剖析O2O电子商务模式;
(13)掌握利用二维码、LBS技术和手机网站营销手段进行移动营销的方法;
(14)能够为传统企业策划可操作的移动营销方案; (15)能够分析移动商务的安全问题; (16)能够说明移动商务的安全信任机制; (17)能够描述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及预防技术;
(18)能够使用免费的移动安全软件解决移动设备的基本安全问题; (19)能够完成简单的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 (20)能够完成移动弹出广告的制作;
(21)能够说明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2)能够描述移动物流的特点;
(23)能够说明移动物流的创新形式和内容; (24)能够完成H5制作与微营销的操作。
三、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 学习单元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与说明 教师在讲解时需重学时 ●移动商务基础概念、类型及特点介绍互点 1 移动商务掌握移动商务基础的●移动商务基础发展 基础概述 基础知识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经济 ●移动商务基础应用四个模块 联网思维、互联网经济、移动商务基础应用这几部分内容 教师在讲解时需重点介绍无●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无线互联线网络的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网 移动商务2 技术 基础基础码、射频识别、移动LBS●移动终端设备与移动操作操作系统、大数据技系统 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分类及应种类的二维码制作方法、LBS空间数据库的内容与管理方法 8 移动互联网、二维●二维码、RFID、NFC、陀螺、用、不同8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重点向学移动支付3 与移动商务安全管理 掌握移动支付的基础知识并且了解与移动●移动支付概述、移动支付体系、虚拟货币 生讲解移动支付部8 ●移动商务安全概述、移动终端分的知商务安全相关的知识 安全 识,该部分知识是移动商务的基础 教师在讲●移动商务基础价值链、 解时需要重点向学生讲解移动商务价值链、移动商务常见模式两部分内容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重点向学●移动营销概述 ●移动APP营销 ●H5营销 ●二维码营销 ●LBS营销 ●微信营销 ●移动广告 生讲解移动营销与传统网络营销的区别和联系、移动营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微信营销的方法 移动商务掌握移动商务基础价4 基础价值值链与商业模式对应链与商业的知识与相关技能操模式 作 ●移动商务基础商业模式概述 ●O2O模式 ●平台模式 ●免费模式 ●C2B模式 ●共享模式 14 5 移动营销 掌握移动营销的相关知识 12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重点向学生讲解移移动商务6 基础物流管理 掌握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 ●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概述 ●移动商务基础物流模式 ●智慧物流 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移动商务基础物流模式、智慧物流 合计 56 6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团队
本教材课程团队成员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专任教师选用我校资深电商教师组成,兼职教师从优秀企业外聘拥有多年电商从业经验的在职人员组成。具体教师名单如下:
1.专任教师
2.兼职教师
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桢、赵桂云、马静 (二)教学条件 1.教室要求
教室需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教学条件,配备相应的PPT播放设备,能够进行课件展示与教学。
2.校内实训基地
3.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合作基地为: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导前程)。博导前程可将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针对性引入职业院校,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协助配合职业院校进行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联合电子商务企业,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院校,解决学生综合项目实践需求;引入园区/商会资源,进行园区项目承接和代运营;进行校园OTO真实项目建设,制定特色的OTO运营方案,分析运营方案,进行全程化的过程化项目运营指导等。同时,博导前程与企业合作为院校师生进行企业授课服务,共同进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开发以及移动商务基础、农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电商发展新趋势内容的师资培训。
(三)课程资源 1.教材编选
在《移动商务基础》教材编选上,吸纳专业负责人和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在实际编写时,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我校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建设符合我校电子商务学院教学需求的教材内容。
其中课程教学全程吸纳业界协同授课,依托学校网络学堂,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录制上传微课视频、场景教学等视频,加强课程学习效果。
2.参考资料
1)《移动商务基础营销实务》 麦艳云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 2)《移动电商》杜一凡 胡一波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 3)《移动商务》秦成德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年 4)i博导 http://www.ibodao.com/ 5)艾瑞网 http://www.iresearch.cn/
3.信息化资源 1)教学微课 2)教学设计 3)教学案例 4)教学PPT 5)拓展资源 6)习题试卷
五、考核评价
(一)考核方式
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过程化考核,其二为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化考核占比60%、终结性考核占比40%。
终结性考核主要以实训过程中对技能点的操作与思考为考核点。在具体考核评价时,采取多方共评的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课程过程化考核以常规考核为主,考察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职业素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等。
(二)考核标准 类别 指标 学习阶段一 移动商务基础概述 过程化考核 (60%) 学习阶段二 移动商务基础基础技术 学习阶段三 移动支付与移动商务安全管理 学习阶段四 移动商务基考核 比重 10% 15% 15% 15% 评价指标 常规考核10%:日常考勤、课堂提问、学生风貌、职业素养; 理论考核25%:及时完成课后作业; 实践考核65%:实训任务。每阶段综合实训,础价值链与商业模式 学习阶段五 移动营销 学习阶段七 移动商务基础物流管理 终结性考核 (40%) 课程总结性考核 25% 20% 完成时间、质量及团队协作。 理论考试(20%):完成当天实训考核登记表,综合实践(80%)。 六、相关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移动商务基础》课程,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在结合该课标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的方式,使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实训教学、课内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完成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