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创《民俗周刊》。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2、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Thoms)首先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科名词。 3、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4、民间传说要具有“传说核”、“中心点”。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5、人物传说:包括工匠传说(如鲁班的传说);神医传说(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如张天师、张三丰、米拉日巴的传说)。 6、生活故事:阿凡提(维吾尔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古登巴(藏族)、老幌(苗族)、老登(壮族)、阿旦(纳西族)、甲金(布依族) 7、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的《叶限》,就是闻名世界的“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8、创世史诗一般分布在中南、西南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 9、汉乐府中出现《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趋于成熟
10、歌谣的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湖北麻城的撒账歌则由贺喜者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如《萤火虫》)。 11、信天游(陕北)与爬山调(内蒙)的相异之处:二者流行地区不同,唱时曲调不同。 12、民间谚语的分类: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农业谚语、风土谚语。 风土谚语:湖南三宗宝——湘绣、腊肉、布鞋好
湘西三宝——花垣豆腐保靖酒,卫城马肉天天有。 生意三宗宝——人缘、门面、信誉好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条沟
13、民间说唱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三类: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 14、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科学整理
15、研究民间文学的自己的一套方法是芬兰人发明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 16、花鼓戏系统:《刘海砍樵》 道具系统:傩戏 17、民歌代表:先秦(北《诗经》南《楚辞》);魏晋南北朝(北朝《木兰辞》、《敕勒歌》《折杨柳歌》南朝《西洲曲》);
18、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文学中最古老的一部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最长的一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伟大的民间文学作品。 19、民间文学体裁论:民间散文作品(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韵文作品(民间歌谣、史诗、叙事长诗、谚语、谜语);散韵相兼的民间说唱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
20、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和织女》P134(能够叙述其中一个故事的情节)
1、神话大体可分为自然神话和人文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包括创世神话(如汉族的《盘古》、《女娲补天》;藏族的《万物起源》;纳西族的《创世纪》)、生命起源神话(如汉族的《女娲造人》、苗族的《造人烟的传说》、瑶族的《密洛陀》)、洪水神话。
2、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包括战争神话、文化英雄神话(如汉族的《大禹治水》)、死亡与复活神话、冥界神话。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代表人物为鲁班。
4、“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各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有2500个故事类型。
5、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中创作并淬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6、地方风物传说:这类传说在我国民间流传最为丰富,它主要是关于各地山川名胜、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的由来等等具有较强解释性特点的传说。包括山川湖泊、名胜古迹、土特产品、风俗……十二生肖属于地方风物传说。
7、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领袖和原始社会的君主,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如中国著名的三诗: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评议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形成原因: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内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域的外在因素。
口头性: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口头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评议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形成原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特征:口语化,新鲜活泼;大众化,浅显明白;粗俗经,不合规矩。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文学体裁,还有诙谐幽默、意趣盎然的文学语言以及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作家文学创作提供宝贵的启迪。
3、神话的基本特征:从艺术本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性;从传承主体来看,神话具有民族性;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4、《五大天地》属于民间笑话,谈谈你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看法。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含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包括揭露与讽刺笑话和讽刺与幽默笑话两类。《五大天地》属于揭露与讽刺笑话。这类笑话揭露和嘲讽的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及其他敌对的社会力量,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具有尖锐、辛辣、幽默、喜剧性。 5、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特点: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一般为50则以上;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有自己的传承路线。 6、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区别?
民间传说与神话: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
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神话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因此民间文学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二者的叙述风格不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幻想艺术的把握上,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要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却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