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高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和地位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模块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2.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及其结构。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三、学情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部分内容和生活联系很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有深入学习的欲望。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有关糖类、脂肪的功能,但内容十分简单,仅是介绍性的。学生对多糖的种类、结构以及脂质的种类并不了解,而且化学也还没学到有机物这部分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糖类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比较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

(3)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教学方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3、合作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六、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有较大联系,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图片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开始

设疑导入 ↓

展示食物图片 ↓

归纳糖的种类、功能 ↓ 展示图片、引入脂质这个知识点 ↓

2

提问:组成脂质的元素有哪些?脂质的种类、分布及作用。 ↓

讨论中学生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

讨论生物大分子有哪些,多聚体和单体的关系

小结 ↓

结束

2.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设疑层层导入: 联系实际回答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为什么说“买车容易,养车难”? 问题,认知糖2)汽车为什么离不开汽油? 3)你今天吃早餐了吗?吃饭后又会觉得有力气,为什么? 4)人的能量由什么提供的? 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进而过渡到糖类的学习。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

新课推进 一、细胞中的糖类 设疑探讨,教师点拨评价: ①糖类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②为什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通过分析明确多数糖为碳水化合物。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p30—31页,利用旧知识分析归纳,讨论交流,并归纳整理。 解决学生对“碳水化合物”的疑惑。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1、组成元素 ③所有的糖类分子中氢氧的比例都 2、糖类的种类、分布和作用 1)单糖 2)二糖 3)多糖 忆旧思新 ①哪些糖属于还原糖? 是2 :1吗? 展示食物图片,提问: ①图中哪些属于糖类? ②除此以外哪些食物含糖类较多? ③糖都是甜的吗? ④这些食物中的糖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呢? 展示问题,教师引导评价: ①糖有几大类?每一类具体由哪些? ②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在生物体和细胞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实结合实例,通过看图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进一步探究 ②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区别? 展示淀粉水解实例说明单糖、二糖、例,归纳。 多糖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含义。再通过数据说明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4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解决疑惑 设计疑惑,适时鼓励、引导: 学生利用知识进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明确糖类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的观点,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让学生感同深受,诱发学习兴趣。 巩固旧知识。 设疑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解决生活疑惑。 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所在,实现情感、态度、价 设计意图 ①正常人糖吃多了会患糖尿病吗? 行分析交流,解决②糖尿病与糖的摄入有关吗?为什么要严格限制糖尿病人的甜味食品以及米饭等主食? ③患重感冒“打点滴”治疗,为什么注射液中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而不是其他物质? 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引入本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32-p33二、细胞中的脂质 展示图片,设疑过渡: ①你们喜欢吃肥肉吗?肥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②花生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可以用什么来检测。 1、组成元素 教师提出问题: 2、脂质的种类、分布及作用 联系实际解决疑惑 进一步探究 教学内容

①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②说出脂质的种类、分布及作用? 页,讨论发言。 展示图片,点拨、鼓励。 设计疑惑,适时鼓励、点拨、评价: 学生利用知识分① 高血压、脂肪肝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② 为了保持身材苗条不吃饭,可取吗?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5

析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 学生活动

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思考讨论: ①生物大分子主要有哪些,其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②什么是多聚体、单体? ③为什么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教师举例--血红蛋白,层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忆旧思新,讨论,交流。 忆旧思新,推导出多聚体与单体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类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旧知识,举例说明,从而让学生理解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的目的。 课堂小结 练习 师生共同归纳。 学生列表归纳糖类、脂质的种类、分布和作用。 让学生尽快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整理能力。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随堂练习、总结性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随堂练习相对简单,要求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如练习1)。总结性练习放到课后总结时,要求学生把整节课内容较为灵活应用,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练习2)。课后作业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不但把知识记住,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如练习3、4)。(附练习题。)

1. 脂质具有的生物学功能是 ( )

A.构成生物膜 B.调解生理代谢 C.储存能量 D.携带遗传信息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是 ( )

A.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B.葡萄糖、淀粉、果糖

6

C.淀粉、脱氧核糖、乳糖 D.麦芽糖、果糖、乳糖 3. 分子式为C1864H3012N468O576S21和C12H22O11的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 ) A.蛋白质和脂质 B.核酸和脂质 C.蛋白质和糖类 D.核酸和糖类

4. 单位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所含的元素与氧化合时的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 ) A.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 B.含C、H多,氧化时耗氧少 C.含C、H少,氧化时耗氧多 D.含C、H少,氧化时耗氧少 九、板书设计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 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一)化学组成:C、H、O,多数糖类的化学组成符合Cm(H2O)n, (二)糖类的分类: 1.单糖:

葡萄糖(理科班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果糖(可以写一下分子式和结构式)、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化学式) 2.二糖(化学式): 写出几种二糖的水解产物 3.多糖:概念,化学通式 淀粉:分解产物:葡萄糖 糖原:分布、分解产物 纤维素:分解产物 二、 细胞中的脂质

化学组成:C、H、O、(P、N) 通常不溶于水,脂溶性 (一)

脂肪

1. 作用:储存能量的物质、保温、保护。 2. 分布:动物的皮下、内脏周围 (二)

磷脂:

1. 作用: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2.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种子 (三)

固醇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 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协助钙、磷的吸收。

7

三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一)单体构成:单体均已碳原子构成的基本骨架连接而成。 (二)形成的基本方式:脱水缩合。 十、分析点评

本节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探究,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本,通过观察、比较、类比、讨论、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的适时鼓励、点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逻辑推理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平等愉悦氛围中实现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