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教学是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考核三个层面对教学模式进行讨论。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型
Abstract:Engineering-applied undergraduate major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to formtraining feature of applied talents. The paper discussed teaching modes of preparing lessons. clas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based on summary of teaching experience.
Keywords:Engineering-applied,Teaching mode,teaching method,innovation 前言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教学是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满足社会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和信息量剧增,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单纯依靠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将来工作中的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问题要靠具备高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巧妙、灵活、创新性地运用知识信息才能解决。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隋允康在迁进《学习观念的变迁和学会发现知识》的演讲中对学习观念的历史变行阐述。知识型学习持续了几千年,直到19世纪诞生了能力型学习观,即通过猎取知识的手段自觉主动地发展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一不争的事实有力地表明:学习的内涵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原来的范围,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和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和解决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培养。
虽然认识到了能力型学习的重要性,但如何实现学生从知识型学习到能力型学习的转变,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学生在这个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成为新型教学模式推广的最大难点。下面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对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本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与一般的教学模式一样,都应当遵循教学规律,教师的教学还应当遵从三部曲——备课、课堂教学、考核。下面就从以上三个层次出发对于教学模式进行讨论。
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不仅仅包括对教材的咀嚼和研磨,
还应当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本科专业课教学,一门课程一般在30-40学时之间,要使学生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熟悉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程度,没有精心备课是不可能的。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终身备课”的思想,本人十分赞同并且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终身备课”的观点出发,备课不再是授课前的读教材、翻资料,而是终身“读书”。我对于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建议——终身读书也有自己的解读,并将其应用到了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终身读书就是将备课的工作做到教外。当然,此处的读书包括的范围就相当广泛了。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做一名称职的专业课教师,宽广的知识面以及精深的知识深度是必须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仔细研读教材、参考书籍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专业前沿。这些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书籍,可以通过互联网,也可以通过实践。在六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相机,当途经的一些典型的交通设施设备、交通现象、道路状况时,我都会留意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通过这种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工程专业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备课仅仅是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内容堆砌得再完备也仅仅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把课上好。
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并且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克服传统教育的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种标准的弊端。个性在创新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性。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素质”,主要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光靠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课堂教学有以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即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给学生预留探索创新的时空,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我的课堂上,教学是民主的,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清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讲“先生讲时,弟子亦宜驳问”。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元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而非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课堂
上应当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人认为,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提供给学生一个情景,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相反,学生通过试图解决问题的行为进行了学习,他们分析问题、获取信息、提供可能的答案、评估并找到最佳方案,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一般来说,我会在课堂开始或者课堂结束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听课,课后去查找相应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种是案例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案例选择应当考虑到案例的新颖性、代表性。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种模式与第二种模式当然也可以结合使用。比如,在《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这门课的教学中,有一堂课是讲解公共交通运营企业的运营管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定感觉枯燥无味,并且无法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以及应用。我就从公共交通运营企业中选取了4个比较典型的企业作为案例,在课堂开始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让他们指出各个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果他们是企业决策层应当如何进行改革。那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总结学生见解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这些理论了。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高校创新的教学环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人认为要构建创新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教师在教学中的亲和度、营造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只有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才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发问,促进创新思想的培养。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插话提问,如果遇到不明白或者认为我讲述有误的地方,我鼓励学生直接举手发问。并且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尤其选择典型性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对同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我,学生不再是教育的对象,而是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解惑答疑的合作者、指路导行的益友。并且注重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3 考核
考核方法的改革是确保创新型教学模式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要让学生彻底从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目前考核方式,我认为还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科目的考核多采用考前划题的方式,这不仅助长了学生不学习、考试舞弊的坏习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考核中将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改革考核方法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考核的形式可以在传统的用试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对动手能力的考核。比如,交通数据分析处理、交通规划仿真软件操作技能考核等。考场可以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或者课外。考试的内容则应该更偏重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来解答一些完全
没有标准答案的创新性或者是假设性的问题。
4 小结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作者认为山东交通学院只有立足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本着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教师在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型教学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论文仅从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当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多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化君.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的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53-56.
[2] 石晶,魏丹,陈学文. 交通运输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37-138.
[3] 于景飞. 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4.
作者简介:
张萌萌,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系,讲师,工学博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