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公平问题影响与对策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公平问题影响与对策

——吉林市城乡结合部、市区内小学师资队伍调查对比

【摘 要】 在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资源配置是重要的表征力量,因

此要着重解决好教师资源配置弱势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和工资保障问题、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态度问题和教师地位的问题,以促使教师有不竭的职业发展动力。

【关键词】 教师资源;配置;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关涉民众的教育理想,也影响社会的和谐构建,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公平会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诉求。在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资源配置是重要的表征力量。本文仅就教师资源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影响进行粗浅研究。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文中界定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由此,教育公平开始提速。实际上,教育公平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教育行政主管者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陈云奔曾撰文分析了1994年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近400篇文献的研究成果,认为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教育政策学、文化学七个视角,关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活动公平、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公平与效率四方面研究内容。而2004年以后的研究成果则又有突飞猛进。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认识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1、宏观层面:教育研究者关注的是“公平”,也就是将教育的公平置于社会公平问题研究的宏大视野中进行探讨。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其成为教育的基本价值,还由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宏观层次的探讨有助于揭示教育公平的问题实质,可以由里及表,从根本层面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2、中观层面:即教育政策层面,比较典型的问题一是城乡差别的问题;二是重点校与普通校、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差异问题。如《2007教育公平提速》一文中人大代表的发言“教育的最大不公不在高等教育,而在基础教育。”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校际、班际差距也在拉大。”由此可知,中观层面的问题只要政策得当,是会有相当程度的缓解的。3、微观层面:即探求上述二个层面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预案。其分析视角可以是地域间的比较分析,以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是因果式的逻辑分析,以求善始慎终。本文的教师资源问题研究即立意在微观层面,在地区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寻求相应层面的解决措施。

二、关于“教师资源配置”的涵义

郭安宁在硕士论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研究》中,注重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相关层面的研究;此外辽宁师大硕士研究生廉继海、深圳大学李均博士、北京师大沈有禄博士、东北师大曲铁华教授和其硕士研究生马艳芬等都撰文有相应层面的论述。本文“教师资源配置”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本课题小组在已发表的《吉林市城乡结合部小学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基础上,以点带面,探求城乡结合部的教师资源配置的教育公平意义。

三、教师资源配置的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方式,在吉林市五大城区各选取一个城乡结合部小学和一个市区内小学,对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式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学历结构、从教情况、经济待遇、职业态度、身心状况等方面。问卷结果借助SPSS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结果以百分比形式展现。此外,还对十所小学的主管校长及其他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

综合统计数据,教师资源配置的地区间比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所谓宏观层面即从教师资源配置的若干总体指标上分析。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资源质量失衡、教师资源数量失衡。前者可以从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较得之,而后者主要分析师生比。而微观层面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心理感受差异,可简单概括为个体的幸福感。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揭示在一定资源配置现实场景下资源的有效实施情况。这对校正宏观分析的所谓绝对差异有一定纠偏作用。

小学师资队伍的学历情况 参加工作时的学历(百分比) 初中 高中 中师 其他中专 高师 其他大专 城乡结合部 职后进修学历(百分比) 研究生 本科 大专 中专 高中 城乡结合部职后进修专业(百分比) 中文 数学 教育管理 小学教育 其他专业 无 城乡结合部市区 0 2.1 46.2 1.4 47.6 2.7 市区 1.2 78.4 20.4 0 0 市区 55.9 38.7 2.8 1.3 1.3 0 1.7 18.3 60 9.6 1.7 8.7 0 32.2 47.8 20 0 29.6 0.9 1.7 52.2 10.4 5.2 小学师资队伍对月收入与社会保障的满意程度 对月收入满意程度(百分比) 对社会保障满意程度(百分比) 满意程度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不清楚 不太满意

城乡结合部 2.6 41.7 0.9 47.8 市区 1.8 36.7 0 57.8 城乡结合部 5.2 40.9 32.2 13 市区 3.9 31.6 0 56.8

很不满意 7 3.7 8.7 7.7 小学师资队伍的入职原因及幸福感情况 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百分比) 喜欢,自己的理想 有稳定的收入 受人尊敬 无可奈何的选择 其他 城乡结合部 56.6 23 8 6.2 6.2 市区 48.3 19.5 6.4 4.8 21 从事这个职业的幸福感情况(百分比) 非常幸福 比较幸福 一般 不太幸福 很不幸福 城乡结合部 15.7 45.2 31.3 7 0.9 市区 5.6 23.1 55.9 11.9 3.5 四、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措施

本研究在关注宏观层面比较同时,重视教师个体的幸福感研究意在表达这样的观念:即教育公平的问题既是客观层面的比较问题,又是主观层面的认知问题。即便客观层面没有比较差别,也不意味着感受度就一致。对于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必须有长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宏观层面的研究、探索和实施。而另一方面,重中之重的是充分利用好弱势配置地区的现有教师资源,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让教师资源配置弱势地区的教师有心态的改变。即由“要我学、要我发展”到“我要学、我要发展!”这实际关乎的就是前面微观层面的教师个体的“幸福度”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在教师资源配置弱势地区如下三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资保障问题,即解决教师安心的问题。要将教师首先定位在普通的社会个体的基础上,才能谋求高层次的社会角色希求。如果不能让他们无生活之忧,无后顾之忧,怎能希求他们去安心工作,无私奉献不能作为普适的标准。弱势的比较体现在质量和数量是客观的,但不能体现在待遇的高低上。弱势地区教师的工作待遇不但在比较层面不能低于强势地区,相反应该略高于强势地区,这样才可能留住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只有保障教师的生活问题,才能放心他们的工作问题。二是要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态度,即解决教师的进取心问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要与教师的实际切身利益挂钩,如教师的工资待遇应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并加大工资差别,还要形成奖励机制。只有个体有了积极性,才能产生群体效应,从根本上改变只是在推动没有主动的局面。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教师资源配置中教师质量强弱化的有效途径,即“输血”是必要的,但终究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所以,“造血”才是根本的。以往的研究中,较为关注如何在外部帮助上使弱成强,实际上弱势地区教师自身由弱变强,由弱能强更为关键。三是要提升教育的地位,从而提高教师地位的问题,即解决教师的信心问题。义务教育的普及,困难主要在乡村,而这恰与教师资源配置的弱势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以义务教育的推行不仅在“免费”上,也应体现在相应的“惩罚”上,不要让“惩罚”停留在纸面上。到目前还未见媒体报道有家长因未保证孩子义务教育而受惩罚。只有真正重教,

才能在更本上强教。教师的职业信心源于社会评价,惟有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不争的事实,才会让教师有不竭的动力。总之,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有赖于群体的改变,而其实质无法回避个体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反思[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2、2007教育公平提速.校长阅刊,2007(4)

3、陈云奔.近10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研究,200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