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化学实验课“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案例

宜昌市夷陵中学 李欣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给我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教学过程的机会。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个人认为演示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有所调整。下面就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为例,从课堂设计到实施教学以及授课后的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设计理念

还记得我第一次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是大四实习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最传统的四部曲:介绍仪器、演示步骤、随堂练习、课堂小结。由于学生缺乏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另外由于此实验主要涉及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新奇现象,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十年历练,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的转变,自己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设计问题情境教学,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合作、勇于尝试,教师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是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化学接触到的第一个定量实验。提供这样一个实验情景,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学会操作方法上,而还要能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不同,帮助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从定性转入定量,从而学会具备解决其他定量实验的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原理;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法;认识容量瓶的用途。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推理实验原理的科学方法;通过设计适合的定容仪器,学会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仪器的方法;通过保障实现实验的关键出发,掌握优化实验操作步骤的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经历在实践中完善实验的科学过程。 情感与价值观:在从定义确定实验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设计适合仪器解决实验问题,感知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准确确定实验关键量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的学习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教学过程 1、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式探究法,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交复中层层推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完成必备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 2、学法指导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要积极参与教学。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设问,逐步完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同时结合高考考点和热点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

1

3、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课堂引入】溶液浓度的常用表示方法有两种。在初中我们常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大家对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已经非常熟悉。通过学习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请大家参照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思考应如何配制100mL 0.1mol/LNaCl溶液? 【提问】用这样的方法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不够准确? 【提问】是否有合适的改进方案,确保溶液的体积是100mL? 【提问】上述改进的方案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什么还不够精确? 【过渡】实验的关键是如何确保溶液的体积是100mL,寻找一种替代烧杯的仪器,细颈、容积100mL的装置——容量瓶。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容量瓶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 【提问】容量瓶的刻度线设置在瓶的细颈上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为什么在容量瓶上还标有温度? 【提问】现在请大家对此前的实验设计有哪些步骤需要修正呢? 【讲解】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受热、溶解或稀释操作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且不能长期存放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教师演示】容量瓶的检漏操作。

学生活动 思考,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1)计算需要NaCl的质量为5.85g; (2)用托盘天平称量5.85gNaCl倒入烧杯中;(3)用量筒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促进溶解。 学生回答:结合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由于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水的体积.因此不能用量筒量取100mL水代替溶液的体积。 学生回答:将5.85g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边用玻璃棒搅拌边加水至100mL刻度线。 学生回答:烧杯的口径较大,加水至100mL刻度线,溶液的体积不够精确。 学生回答:容量瓶为细颈、梨形平底的玻璃瓶,配有磨口玻璃塞,标有容积、温度和一刻度线。 学生回答:由于物质溶解普遍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容量瓶上标明温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实验误差。 学生回答:用托盘天平称量5.9gNaCl固体。转移至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振荡。 2

设计意图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与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参照进行计,可发展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通过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完成实验的关键因素,为后面容量瓶的讲解作铺垫。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修正实验操作,可以加深对实验过程的认识,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效果好。 【提问】请大家对此前的实验设计再次修正? 学生回答:用托盘天平称5.9gNaCl固体,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溶解,待溶质完全溶解后转移至已检漏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振荡。 学生进行称量和溶解操作。 学生回答:溶解液要冷却至室温后才能转移。 学生回答:若直接倒入有可能溅出,会造成实验误差。因此应采用玻璃棒进行引流。 学生进行溶解液的转移操作。 学生回答:烧杯中有残留的NaCl溶液。 学生进行洗涤的操作,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学生回答:第二种方案更合理。 学生回答: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的浓度偏大,仰视刻度线溶液的浓度偏小。 学生回答:只能重新配置。若用胶头滴管吸出液体会使溶液的浓度偏小。 学生回答:不能再加水至刻度线,否则配制的浓度偏小。 学生完成定容、摇匀和装瓶操作。 3

【过渡】下面按大家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称量和溶解操作。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 【提问】溶解液是否可以立即转移到容量瓶? 【提问】如何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呢? 【教师演示】转移的规范操作,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 【提问】转移完液体之后直接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是否能确保烧杯中的溶质全部被转移到容量瓶? 【教师演示】洗涤的规范操作,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注意点。 【提问】洗涤完成之后加水至刻度线有如下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玻璃棒引流加水至刻度线,二是用玻璃棒引流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再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刻度线。大家认为哪一种操作更合理? 【提问】如果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什么影响? 【提问】如果定容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怎么办?能否用胶头滴管将多余的液体吸出? 【提问】定容后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能否再加水至刻度线? 【讲解】摇匀后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并贴好标签(注明浓度)。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比提问将难度较大的新知简化,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层层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过渡】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操作规范,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 【提问】若在操作过程中现如下操作,你认为会不会产生实验误差,请明理由。 (1)在溶解之后未洗涤烧杯;(2)在转移溶液过程中有溶液溅出;(3)检漏后未将容量瓶干燥;(4)用加热的方法促进溶解,但未冷却即进入下一步操作。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操作(1)、(2)均使溶质发生损失,因此会使浓度偏低;操作(3)并未损失溶质,因而浓度不变;操作(4)溶液冷却体积减小,会使浓度偏大。 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通过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操作的不规范带来的问题,进一步认识规范操作的必要性。 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增强总结意识。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首先突出学生已有知识的作用,引导学生回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设计,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正,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比较过程中认识两种方法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其次,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合理操作的必要性。同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发展水平,设计时我们十分注意问题的呈现方式,对于较简单的问题,直接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由学生通过讨论加以回答;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提供操作方案,由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加以选择。最后在本节课设计中并没有在一开始呈现完整的实验方案.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

“在人类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合适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意识,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