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该书的编撰者是南朝宋(朝代) 文学家刘义庆。
2. 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fǒu) .
3、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会;约定时间) 太丘舍去 门外戏:(放弃;抛弃)(嬉....戏)
尊君在不 (通“否”) 待君久不至:(到) 相委而去:(放弃) 日...
中不至:(到) 友人惭:(惭愧) 下车引之:(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则是无信:(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礼貌)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
4. 你能翻译以下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朋友过了中午还不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等到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不是人啊!和人约好了出行,丢下别人离开了。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和我的父亲约好在正午出行。您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守信用、懂礼貌。
6.“入门不顾”表现出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他这一举动,你是怎么看的?
表现了元方盛气自负的性格,因为别人已经道歉了,而且别人毕竟是他爸爸的朋友,不原谅别人也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一、《山川之美》原题为《答谢中书书》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者(陶弘景),(南朝)时(文学)家(思想)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四时俱备 俱:(都) .
2、晓雾将歇, 歇:(消失)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消失) 沉鳞(潜游中的鱼) ....
竞:(争着)
4、欲界之仙都: 欲:(想要) .
5、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比得上) .
6、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
二、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失,猿猴、鸟雀胡乱鸣叫。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消失了,潜游中的鱼也争着向上跳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三、1、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突出了哪一个字?
3、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
4、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
(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
(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 常识:本文作者陶弘景,(清)代(文学)家。选自《白鹤堂集》,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 解释加点字。
1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远的地方
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为:做
3、吾欲之南海 之:到;往
4、子何恃而往 恃: 凭借
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买舟:雇船
6、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7、以告富者 以:相当于“把”,“拿”,“将”
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还;反而
三 翻译句子
1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贫穷的和尚对富有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我几年以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不能成功。你凭什么去(那儿)呢?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那儿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程。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那个(贫穷的)和尚吗? 四、富和尚不能到达南海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和作者要讲的道理有什么关系?文中哪几句话表现了这种关系?
答:富和尚不能到达南海的原因有:不立下远大的志向,不付诸于实践,过度注重客观条件。对作者要讲的道理起到了说明作用。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俶,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为木兰之柜。为:做
②辑以羽翠。 辑:同“缉”,连缀。
③未可谓善鬻珠也。 鬻:卖
④缀以珠玉。 缀 :连接,装饰
二、说说本文所包含的寓意:不要本末倒置,要分清主次。
四、“买椟还珠”的意思是 :不要本末倒置,要分清主次。
作者的原意是: 讽刺那些 :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人。
这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说的;我们还可以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将寓意理解为(不要喧宾夺主)。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一、 常识。
1 本文选自西汉时期刘向编的《战国策》。
2 有一成语出自本文画蛇添足,它的近义词是多此一举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祭祀)(赏给) ..
2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互相说)(几)(酒) ....
3 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拿起)(将要)(就)(拿着) ....
4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本来;原本)(怎么能) ...
5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给)(失掉) ..
三 翻译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引酒。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完的人喝酒。
2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一个人的蛇先画成,拿起酒壶准备喝酒。
3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给蛇画脚的人,最后失掉了这壶酒。
三 启示:不要多此一举,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二、词语解释: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命令)(一定;总是;必须) ..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请求)(给)(同“悦”高兴)....(用)
3、湣王立,好一一听之(继承王位)(喜欢) ..
三、翻译句子: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命令别人吹竽,必须要三百个人的合奏。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齐宣王十分高兴,用几百个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一个人。
四、
理解:1、本文从南郭处士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要努力使自己具备真才实学。
2、出自本文的成语是:滥竽充数,在今天比喻没有真才实学而混在行家里充数、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人。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时期韩非编撰的《韩非子》。
二、词语解释:
1、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 (鞋子) ..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量)(放在)(同“座”,座位) ...
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到,往)(带;携带) ...
4、吾忘持度 (带;携带)(尺码) ..
5、及反(等到)(同“返”,返回) ..
三、翻译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了集市而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2、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鞋子呢? 3、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四、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死守教条,要灵活变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