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的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42卷)第11期 ・41・ “流动的组织 血液"一节的教学设计 陈 涯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400052) 摘要以特例“婴儿血液呈白色”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 涂片以及分组解读病人的血液化验单,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关键词血液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 1教材分析 2.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 培养观察及数据分析能力。 物学》第4单元第4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一节,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 内容主要涉及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 结协作的精神,感悟血液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观察 3教学过程 人血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解读病人的血常 3.1 血液存秘密通过文学语言为导言:清澈的水花 规化验单,说出各种血细胞的生理功能。本节教学活 带来生命的活力,我身体里的红色河流更是汹涌澎湃。 动包括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 如果我们的生命之河受到了污染,将会怎么样?播放 永久涂片、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 “婴儿血液呈白色”的案例视频,设疑:为什么这个婴 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儿的血液呈白色呢?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流 2教学目标 动的组织——血液”。 2.1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组成,描述三种血细胞的 设计意图:通过“婴儿血液呈白色”的罕见实例, 形态特点,说出各种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导人新课,激发学生探究血液的兴趣。 结构;其次,有了试管作为支撑物,观察者能够更清晰 助学生理解的,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地看到在清水中“立起”的小肠绒毛。在整个观察实 教学反馈情况不佳。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比较 验中,从触摸小肠内外表面,到翻转小肠,冲洗消化液 肠衣内外营养成分的差异,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理 到观察,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让 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过程中。 3总结和反思 2.3 通过探究活动,突破难点本节实验课最后一个 第一阶段的情景导人和观察小肠的长度活动,一 环节改进如下:首先由学生观察教材上小肠绒毛的结 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对这节课学 构,为了让学生理解营养物质是如何透过小肠绒毛壁 习的欲望。但是由于实验室空间大且该活动过后学生 进入血液循环的,将小肠绒毛壁外的营养成分称为A, 都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稍作纪律的调 小肠绒毛壁内的营养成分称为B,并提问:我们已学的 整,再开始后面的活动。第二阶段观察猪小肠内外表 营养成分淀粉、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 面结构的实验,是小组的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实验, 基酸等,哪些属于A的范畴?哪些属于B的范畴?学 由于小肠上面会留有一些消化液、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生先根据问题作出假设。接着,教师演示,在小肠的肠 水等,部分学生在刚开始时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因此, 衣中加人淀粉和葡萄糖的混合溶液,并在两端用细绳 在开展小组活动前,教师可以先进行生命观念教育,并 扎住,然后将这段肠衣浸到装有清水的烧杯中一段时 明确分组和分工情况,再发放材料进行实验。有了前 间,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方法检测烧杯内(肠衣外)的 期的铺垫后,实验会更顺利。在第三阶段的演示活动 营养成分:加入班氏试剂并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 开展前,必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边观察边推测, 明小分子的葡萄糖已透过肠衣进入烧杯的清水中;而 侧重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加入碘液没有变蓝紫色,说明大分子的淀粉无法透过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和兴趣点,利用常 肠衣。从而推测肠衣的半透膜作用,得出小分子营养 见的实验器材改进初中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是一 物质可以透过小肠绒毛壁被人体吸收的结论。 项十分必要的实践。剖析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改 设计意图:经消化后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 进操作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原 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到达小肠,透过小肠绒毛壁被吸 理,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收,这部分的知识点在教材上是以示意图的形式来帮 前文受翰思科学仪器公司关注 ・42・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42卷)第11期 为了研究血液的成分,教师设计实 在动手做、看、写、说中理解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动于能 力、分工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3.3.3 血细胞的功能 三种flIL细胞分别有什么功能 呢?教师提供自拍的3位患者自述病情(患者A:贫 血,患者B:炎症,患荷C:血流不止)视频和医生诊断 3.2血液初印象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来初识血液。让学生观察 并回答问题: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血液分成了几层? 各层分别是什么颜色?每一层都有些什么?学生通过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可描述出血液的上层呈淡黄色, 中间呈白色,下层呈红色。教师总结:经过科学分析, 血液上层是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中问是白细 胞和血小板,含量很少,约占血液总量的1%;下层是 红细胞,约占血液总量的44%。血浆,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组成血液。从而让学生明白血液通常呈现的 颜色原因。 的血常规化验单(图1),设疑:描述三位患者的病症? 找出患者的哪些血液指标不正常?结合患者的化验单 解释他们出现病症的原因?将学生分为两组,模拟竞 赛诊断患者。学生观看视频,明确病症。分组解渎患 者的血液化验单,并讨论患者出现病症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描述 各层分别是什么颜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 3.3 血液再认知 通过血浆成分与功能和血细胞的 观察来继续学习血液。 3.3.1 血浆的成分及功能了解了血液的组成,让学 检验项目 结果 参考fll 单位 生猜测是哪种成分异常导致了血液呈白色?学生回答 后,设疑:大家的猜测是否都合理呢?一观察血浆呈什么 状态?液态的血浆含有哪些成分?液态的血浆运输什 么?学生用胶头滴管吸取血浆,认知到血浆是血液中 的液态部分,也很容易知道血浆中含有水。然后结合 血浆的状态理解血浆的组成,分析血浆具有运载血细 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观察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 析问题的能力。 符 胞 Bc’4.66 3.50.s_O0 10 art ̄l:IR I ̄l(Hb)116 胞‘w叱’138 .110・150.00. 0.O0 ¥/L /L 鑫扳 ’土68 100-300 109/L 检验项目 胞 Bc’结果 483 .警驽值【 单位 3.50-s.O0 10”/L 血红蛋白‘Hb'121 110-150 s/L 3.3.2血细胞的观察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显微镜、人 键胞‘wBc’7.2 4・10 109/L 鑫板 ’34 100-300 XOg/t. 图1患者A、B和C的m常规化验单 血涂片,设疑:怎么才能从显微镜中看见血细胞呢?教 师强调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显 微镜下找到红细胞、白细胞。然后结合教材填写完成 实验报告。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没疑:你 3.4血液揭面纱设疑:通过学习血液的组成,血浆 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推测前述 婴儿的血液呈白色的原因?你可以提供哪些措施让婴 儿的血液恢复正常?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具有运输作 观察到了哪些血细胞?你观察到的血细胞数量、大小、 形态特点、有无细胞核?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血小板 吗?之后分小组汇报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红细胞和 白细胞的情况。最后在教师带领下回顾三种血细胞的 特点(表1)。 表1血细胞的特点 用、防御和保护作用。学生分别表达对婴儿血液呈白 色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帮助患病婴儿恢复健 康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患病婴儿m液呈白色的真实 原因,帮助学生感悟血液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领悟生 物科学的重要性。 4教学反思 名称 数量 大小 红细胞 最多 居中 白细胞 最少 最大 有无细胞核 成熟红细胞 (无) 有 形态特点 两面凹的 圆饼状 近似圆球状 本节课以“婴儿ⅡiL液呈r{色”案例为主线,没 多 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 口、动手,全面准确地认识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和 血小板 居中 最小 无 形状不规则 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突出“学生是教 学的主体”,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 胞和白细胞、填写实验报告、描述血细胞的特点。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