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电影《父子》中的乡土暴力美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浅论电影《父子》中的乡土暴力美

[摘 要] 乡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的根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还乡意识需要被重新审视,同时中国式教育问题需要被重提。电影《父子》通过对农村父子的平凡生活 进行描写,让人们用视觉的语言去感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大爱的缺失以及乡土暴力美学在当代的审美价值。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深受生活压力的人们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品行教育,是影片所传达的现代暴力美学的审美深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暴力美学;《父子》 《父子》是2006年获得香港电影金马奖和金像奖的一部文艺片,扮演父亲的郭富城也获得了金马影帝,像这样描写社会底层人实际生活的作品能取得如此成绩在香港电影界也实属罕见。 电影《父子》采用了一种朦胧美、油画般的乡村色调,让人在平凡的故事叙述中,感受着一种艺术的真实。父子本应该是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并在平 凡生活中感受着一种心灵的共鸣。本片中,父子的关系由温情到矛盾,儿子却始终活在父亲那不够光辉的榜样之下,而父亲却不知该用何种言行去为儿子进行正确的 引导和真情的交流。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本来澄清,却在父亲不正确的言传身教下变得不知所措。 影片中时时刻刻充斥着中国式家庭的矛盾、暴力和狂躁,就好像在我们生活的某个夏天,人们的情绪都处于高度亢奋之中,父亲和儿子也在那个夏天迷失了自己的信念和爱的方向。这种无声的乡土暴力艺术,从电影的角度来解读也许会更显真实。 乡土暴力美在影片《父子》中的显现 乡土文学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在许多接近农村生活和平民思想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中出现。这些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地方的乡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深刻述说了农村底层中国人民生活意识的普遍性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挣扎。乡土暴力美便在这命运协奏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一)乡土文化在现代的颠覆 中华有着5 000年的古老文明史,因而中国的乡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了民族的精神。农村是乡土文化渊源发展的根基,时代在进步,其表现形式也将随之被颠覆。 工业化带来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在时代的影响下,农村,这个本来自给自足有着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族群也在潜移默化中消失了其原有的民族传统风貌。在此,中国式家庭教育也被重新提上了议程。 也许在中国影视影片《父子》的创作者眼中,乡土文化,本身就代表着愚昧和野蛮,象征着思想的落后与闭塞,因为农村人民往往会忽略自身家乡文化的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主流城市文化观念的引导下,乡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最高的目标就是背井离乡,并以此来洗刷源自乡村的一切生活习惯,从而获得与城 市时尚相协调的生存状态。影片中父亲的暴躁和不堪忍受,与母亲的叛逃,都揭示了现代农村社会的一种不和谐、不稳定性。同时,孩子的童年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的,家长、老师关心的是他的考试分数,身边的环境渐渐被现代化所淹没,更不幸的是自己长期生存在一个父母不和谐的破碎家庭。于是,造就了影片中那个听话却 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孩子和一个濒临瓦解的家庭。 乡土文化在现代的颠覆,在影片中最根本还是表现在人们对于自身信仰的缺失。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因为“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光线所 激动,人却更加为最遥远的星辰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只有人,才有纯粹的、理智的、大公无私的快乐和热情,只

有人才过理论上的节日”[1]。影片《父 子》中的父亲周长胜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一个厨师,炒得一手好菜,但他好赌,而且有着火爆的脾气,就像是一个火药桶,在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中随时都会 爆发,而他又是一个只能窝里横、口是心非的窝囊废。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善良孩子的心灵中必然会刻下一道深深的疤痕,这一切在其本源上都属于自身信仰缺失的后 果。 影片中虽然没有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细致的描绘,但也用大篇幅平凡的生活场景诠释了乡土生活的单调,生活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本身而言就意味着 终究一日的逃离。母亲准备离开的不仅仅是那个没有前途而债台高筑的丈夫,而是想远离这种愁苦的生存状态,向往着一种内心的安宁。这种宁静平和的世界成为她 的又一个幻想国度。于是,在影片中体现为一种新的、美好城市生活的回归。 (二)乡土暴力美的电影审美解构 提到“暴力美学”这个词,很多人不会把它和美联系起来,一般会将它与暴力、血腥,甚至震撼的场景联系起来。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广泛而笼统 的美学观点,与我们所说的正统美学是格格不入的,但美学研究的共同点是都关注人们的精神快感。影视作品正是一种精神快感的视觉传达,通过2D、3D的形式 进行全方位展示,它能够通过艺术的视角将这些打斗、战争与残杀的场景进行形式美感的表达,并让它变得如诗如画般美丽、精彩夺目,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发生 在故事主角身上的事情,以此产生艺术的审美回归。 影片《父子》不同于任何大片的震撼和暴力渲染,其真挚之处就在于对乡土家庭生活的直白描绘,对审美暴力表达的一种平实表达。这部影片可以说 也是暴力美学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一些直面腥风血雨的大片,以博取观众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从道德教化和社会责任的层面进行反思:肉体的暴力是可以 复原的,但心灵的创伤,却会让人万念俱灰。 这部影片反复阐述了现代家庭父子对爱的迷失这个主题。他们都有爱,但他们想爱却不知如何去爱,只有陷入人生深深的痛苦之中。“摆脱人生根本 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条是逃往认识之乡,这样,世界与你就是一间最合适的实验室;另一条是逃往艺术之乡,即把这个奇异的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 [2]34这就是影片的一条暗线,以一种暴力艺术的隐性表达进行审美的还乡。 影片开篇就描绘了父亲骑单车载儿还家的场景,突然,两人从车上跌落下来,让观众的心随之一紧,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最终会走向不和谐。 影片中父亲阿胜是个性情中人,工作在一家小餐馆里,同时有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同时,他也拖欠高额借贷,精神长期紧张,经济上也难以支撑整 个家庭。这种种的缘由,造成了其性情的火爆,对母亲拳脚相向、谩骂连天,更将欲离他而去的母亲反锁家中,让儿子不上学而负责看管母亲。殊不知,“无论是政 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都是自由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由人,无论是交往、合作、互助,每一个他人都是一个平等的伙伴,都有一样的人权和尊严,相 互间可以共同制定契约和约定守则,但不可相互侵犯和伤害”[3]。而往往很多家庭却用这种强制性的暴力行为去干涉自己最亲近的人,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越亲 近的人越不会离开他们,于是,自己最粗糙的一面就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这种生活的暴力真实,用影视艺术进行表达,的确能引发人们思想上的共识。 影片中段还有一个场景,那就是当父亲阿胜被人追债、炒鱿鱼、家中又没电的情况下他带着儿子出去租房子,甚或逼迫儿子走上偷窃这条道路而使儿 子被送进劳教所。在这里,父亲由于生活所迫在压力下的穷凶极恶与儿子面对偷窃行为的人性拷问、无力抗争的阳奉阴违形成了一对鲜明的艺术矛盾,让人不得不面 对一次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的思考。 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常让我们想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种由艺术作品到生活的投射,无不诠释了现代人中国式乡土暴力 美的独特传达形式。也许

影片最后,儿子咬掉父亲的一只耳朵给了这个丧心病狂的父亲一个警醒,让他面对生活进行了一场痛苦的心理争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