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卷第3期(2002年9月出版)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董晓波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南京210097 要:颜色词数量有限,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时代风尚。文章对 照分析了颜色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的不同内涵,总结了翻译方法。 关键词:语言;颜色词;文化内涵;翻译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 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 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 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 英汉语言习惯不同,风俗各异,表示颜色 的方法和用词也不尽相同,就是对同一颜色的 理解与使用也有差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 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不断得到丰富, 其意义也从原来表示某种单纯的颜色而派生出 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使得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 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 识,掌握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 涵义,才能进行更有效、更J顷利的交际。 1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写各种颜色的词, 如“红”“绿”“黄”“蓝”等等。它们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 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和文化研 究的重要课题。 1.1 red(红色) 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 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1etter days”,转义指“可纪念的、喜庆的日子”;“to pa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痛饮”“胡闹”, 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不是“把 全城染红”。此外,“rolloutthe redcarpetfor sb.” 意思是:“(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 汉语中的“红双喜”是传统的喜庆象征, 原指举行婚礼时在门窗或墙上贴的“喜”字。“开 门红”中的“红”代表好运气。不过“开门红” 这个用语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应释义为 “tobeginwell,tomake agood start”,表示“一 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有时相当于汉语中的“旗 开得胜”的转义(win victory in the first battle—win speedy SHCCeSS)。红色也用来表达 某些感情。英语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tma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 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窘”。 1.2 Black(黑色)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表明黑色 (black)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 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 (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money (黑钱,指来源不正当而且没有向政府报税的 钱)等。黑色是死亡,象征着苦难和悲痛。西 方人丧服是黑色的,中国人悼念死者也佩带黑 纱。“Black itdings”是指“噩耗”或“不幸的消 息”。耶酥固定在复活节前星期五受难,因此“the black Friday”被认为是凶险不幸的“Ft子”。 有趣的是,商业英语的“black ifgure,in hte black”有好的意思,即都表示“盈利~‘赚钱” “顺差”等。“be ni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 词是“bein rde”(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 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black figure nation”指国际收支顺差国,“interest in the black”意为“应收利息”。“inthe rde”显然已 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1.3 Wllite(自色) 对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所引起 的联想都有些相近:purity(洁白),innocence (清白无辜)。但英语中的“white lie”是指“不 怀恶意的谎言”,“thewhite coffee”是“牛奶咖 啡”。 应当指出,汉语中许多含有“白”字的词 语,其中的“白”并不表示颜色。如:“白菜 (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bear),“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卷第3期(2002年9月出版) 蚁”(termite)。在另一些场合,“白”还常表示 “徒劳“(in vain)或“无代价”(without cost) 之意。如:“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 and energy),“白送”(give away,free ofcharge, fornothing)。此外,“白”字还可以表示“单纯 的,不掺杂的”(plain,unadulterated),如:“白 开水”(boiled water),“白肉”(plain boiled pork)。 在某些场合,则很难概括出某种具体内涵。如: “坦白”(to confess,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something),“白痴”(idiot),“白话”(vernacular) 等等。应当记住的是:“白”字并不总是“white”。 1.4 Blue(蓝色) 汉语中的蓝色通常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 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在英语中blue 通常表示不快。“in a blue mood”或“having hte blues”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 “a blue Monday”是“倒霉的星期一”(过了愉 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 所以情绪不佳)。 blue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 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 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 book”(蓝 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 名字的书。“blue-eyed boys”指“受到管理当局 宠爱和特别照顾的职工”。 1.5 Green(绿色) 英语中的green常用来表示“嫉妒”,如: greenwith envy,greenasjealousy。汉语中用来 表示“嫉妒”的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 到英语应译为“green-eyed”,而不是“red-eyed”。 汉语“绿”色的引申,有“戴绿帽子”之说, 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如译成“to wera a green hat”,西方人则会按字面意思理解为“某 人头上戴着一顶绿色的帽子”。此外,英语中还 常用green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 等。如:“greenhand”(新手),“greenhorn”(没 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 人)。“green back”常指“美钞”,因为美元背 面为绿色。“green power”指“金钱的力量”或 “财团”。“green meat”即“鲜肉”。“green stamp” 指美国救济补助票,因印成绿色而得名。“ een sheet”指政府预算明细比较表,“ een pound” (绿色英镑),指共同体内部计算农产品价格而 规定的高汇率英镑。 1.6 yellow(黄色) 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 落、庸俗色情。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 “黄色音乐”等。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 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黄” 的词是“pornographic”(色情的),“trashy”(无 聊的,低级的),“obscene”(秽的,猥亵的), “filhty”(淫猥的)或“vulgar”(庸俗的,下流 的)等。所以,“黄色电影”可译为“pornographic pictures,obscene movies”,“黄色书刊”可译为 “filhty books”,“黄色音乐”可译为“vulgar music”。 美国许多商店和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 “Yellow Pages”(黄页电话查号簿),这是按不 同的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簿。 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全书用黄纸印刷,所以 称“YellowPages”,与汉语中的“黄色书”(filhty books)意思完全不同。 2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颜色词是文化限定词, 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特征。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目 的文(target text)中再现原文(source text)的 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 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颜色词翻译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带有的 文化特色作出恰当的处理。 颜色词的互译归纳起来一般有三种主要方 法: (1)直译法 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经历了大体相 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 发展的相似性,人类思维和情感的共通性形成 了各种文化和语言的相融性和相通性。因此, 尽管中英两国存在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但 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颜色词都存在一些完全或 基本对应的情况,只要认准它们各自的真正含 义,翻译时直译即可。例如: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睛白多黑 少的人。(鲁迅:《范爱农》) ’The speaker Was a tall,burly fellow with long hair and morewhitethanb1cak.——to his eyes.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卷第3期(2002年9月出版) 55 A ifne old…gentleman,with a face as red sa a rose.(C.Kingsly,The Water Babies,Ch.Ⅱ) 一位红光满面,精神矍烁的老汉。 吴老太爷只是瞪出了眼睛看,憎恨、忿怒 以及过度刺激,烧得他的脸色青中带紫。(茅盾: 《子夜》) hTeoldmanlooked aroundhim,hiswide eyes burning witl1 disgust, anger and excietment and ihsfacepurvfin ̄. 西南天上起了乌云,密雨下黑了天地。(周 立波:《暴风骤雨》) Suddenly inky clouds gathered in the south—western sky and dissolved into a downpour, blackening heaven and earth. 紫褐色的,深灰色的,逐渐映入到征途上 战士的眼帘来。(吴强:《红日》) hTe purplish browns and dark greys of the idstant mountains gradually impressed themselves onthe eyesofthemarchingmen. (2)归化法 各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颜色词 也往往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不同的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背景等使同一颜色词在各种语言中并 不完全对应。它们所产生的联想也存在一定的 距离和差异。因此,在处理颜色词的互译中, 译者必须注意两种语言中是否有不同的颜色词 概念,用归化的方法,尊重目的语颜色词的习 惯用法,以避免颜色词的死译。 例如:blacktea(红茶,汉语不叫“黑茶”), 红糖(是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化学 上叫“黄糖”),brownbread(黑面包),blackcloth (青布,不是“黑布”),purple wine(红葡萄酒, 不是“紫色酒”),blue iflms(黄色电影不是蓝色 电影),green-eyed(眼红,不是眼发绿)等。再 如: . My fni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nad got pinched b1ackandb1ue. .................... ..... . ................——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 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Crimson rain swirls in waves under our will, Grnmoturn to bridges at our wish. ........euntains............... ......................——By one survey,more than 20 million Americansnowwatch atleastoneblue video each week.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美国有两千多万人每 周至少观看一部黄色录像片。 (3)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翻译所涉及的两个方面,就是对一种语言 的正确理解和用另一种语言的正确表达。由于 带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英汉颜色词或习惯用语存 在着貌合神离的差异,有时只能在不影响理解 的基础上,灵活处理。 Mr.Brown is a veryw———ih———t—e mal1.He Was l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1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0pe he’11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一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 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 时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InAmericanpofiifc ̄electionsthecandidates ht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有些财 团支持的任务。 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hTemartyrsdi血’t shedtheirbloodin vain. 不要允许他们给我们国家脸上抹黑。 We’re not going to let them bring shame on our country. ‘ I got some—blacklooks from the shopkeeper —whenIcancelledmyorder. 当我们撤销定单时,店老板对我怒目而视。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 研究出版社,198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2001. 3.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8. 收稿日期:2002-07-29 作者简介:董晓波(1969-),男,江苏南京人,讲师,研 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法律语言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