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解“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露贵州人文精神大家谈 张新民认为, “天人合一”真正阐述 的,是只有真、善、美合为一体,才能构成 完整的世界,其中任何一项价值的流失,都 有可能导致世界的残缺。(当代贵州全媒体 记者张丽/摄) 新解“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 文张新民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无论“天人合一”或“知行合一”,最终的价值诉求都是指向 人类的“至善”。人类“至善”的理想之境尽管遥远,但成功与否却取决于当下人人都可 参与其中的实践。 “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 种对本体的存在论和目的论的闸释,是 可 为一类;主宰之天与 无之天,亦 “”一,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应该说,在 孔子所渭“吾道一以贯之”的再表述和 可『J]r为一体。具体分析“天人合一”之 中国文化语境中,这个“一”主要是指本 再说明。 “天”的涵义,或当作}fj两霞解读。 体。“一”既可转化为“多”,“多”也能 一是天道、天德、天理,即形而上 会通为“一”。 “天人合一” 者谓之道意义上的天。 如同阴与阳、正与反涵盖了各种 的两重释义学解读 是天气、天文、天象,即所谓在 各样的事物与运动一样,天与人、知与 天成象,在地成形,主婴指本体显像为 行也是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象与行为,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熊十力 万事万物的自然世界,自然的现象的天 代表了中国文化一贯的辩正思维。人的 先生曾指出:“天之义有冈:以形气 也可称为形气之天。 本体之知与本体之行不可分割,纷纭 言,一也;以主宰言,二也;以嘘无言, 可以说,万物都在天道创造性力 复杂的万事万物也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三也;以自然言,『丁[1也。后i者皆本前 量的涵盖下,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然生 性。这就是中田文化对万物必然具有 一引中之,而学术思想之变迂,亦丁此 长。我们可以对其作美的欣赏,善的赞 的共同之道的深刻理解和认i,Ej,是一 可略识矣。”但形气之天与自然之天. 叹,真的认知,并转化为文学艺木创 34 第44期 2016年11月 作,启发道德心智感悟,提炼客观知识 系统,最终成就道德的世界。如将其视 作客观性的认知方法,则能够不断扩 大认,天[】领域,产生相应的知识系统,形 成今天为人人所熟知的科学。 知即是天德,良知即是天理。 而人的一切后天的实践行为,就 须上不负天,下不愧地,竭尽人生的一 切责任和努力。 是充分地发挥和实现人性先天固有 的善,维护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真性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无论“天人 合一”或“知行合一”,最终的价值诉 求都是指向人类的“至善”。人类“至 善”的理想之境尽管遥远,但成功与 否却取决于当下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 实践。 真情。并将其活化为实践中的道德行 为,转化为人人均可参与的文明礼义活 动,最终杜绝一切有违天道和人性的 虚假、丑恶和粗鄙。 但是,无论本体的“天”或现象的 “天”,超验抽象的“天”或经验自然 的“天”,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一体而 非二分的。而“人者,天地之心。天地 万物,本吾一体者也”。“天人合一”既 指人道与天道或“性(人性)理”与“天 理”本体论意义上的相通相合,也指人 由于良知即是生道,即是天道性 命贯通为一的创造性本体,因而也可说 良知既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动机源头, 一因此,人类终极的理想的“至善” 之学,即是当下的现实的实践之学。 正如王阳明所说:“大人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 者,小人矣”。“大 ’与“小 ’的一大 区别,即在于心灵是开放抑或封闭。 值得注意的是,“天地万物为一 体”属心性实践领域,“天下犹一家, 中国犹一 ’则属政治实践领域,二者 切价值活动的心理本源,也是真正 自主权与主动性的深层心性论依据。 良知虽隐匿于内却可显发于外, 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现象学意义上的 和谐统一。 的道德主体的存在论根据,伦理实践 本体论的天地宇宙创造性力量, 完全可以转化为包括入在内的一切生 显发于外又植根于内,即内即外,即体 即用,以动机世界与行为世界合为一体 命存在的资源。人与自然不仅不是疏离 隔阂的,反而是一体的,都有着本体论 与目的论上的内在一致}生。 J『]根结底.“天人合一”真正阐 的方式,在心与身都共同到场的前提 下,化显为社会的各种行为美德,代表 了创造性的德性力量。 互为一体,本质也是“知行合一”。 而如果以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为 述的,是只有真、善、美合为一体, 才能构成完整的世界,其中任何一 道德总是存在于道德的实践之 中,良知之“知”不转化为具体的良 知之“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知之 “知”。 价值理想,展开各种政治活动实践, 就应该可以做到“生民之困苦荼毒,孰 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 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 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 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 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 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冶,不可 得矣”。 项价值的流失,都有可能导致世界 的残缺。 人性的光明与行为的美好是不可 “知行合一” 的本体论诉求与实践性取向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则 主要指良知之“知”与良知之“行”。前 分割的,二者的相互彰显必须透过实 践的环节才有可能实现。 “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良知的具 体实践活动,不仅要凭借人的具体行 为以见德,更要透过与实践相连的德 来显道。 者代表着深切的本体体验与价值自觉, 能够为生命和生活开辟出理想的目的 或前进的方向;后者则体现为高度的 贵州Llj川壮丽秀美,气候温润宜 人,人民质朴勤劳,文化丰富多彩,不 仅在生态结构上做到了“天人合一”, 道德实践行为或价值践履方式,可以 推动生命和生活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本 心本性或实现自己的人格气象,二者显 然不能二分式地切割或分裂。 王阳明认为,良知为人人所固有。 既有天赋的先天的特征,又能转化为 经验的实践的行动,最能代表高度统 一生态伦理责任 与人伦道德责任的双重承担 如果说“天人合一”理念的落实 体现了生态伦理责任的主动承担,那么 “知行合一”准则的践履便展示了人伦 道德责任的自觉承诺。 体现了人类生存或生活应有的价值理 想,而且在实践方式上也做到了“知行 合一”,展示出存在与创造应有的人 格风范,值得作为人文精神加以提炼 总结和发扬光大,从而更好地建设可 为各国民族示范的诗意的栖居家园。 团(作者系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 可见我们一方面要做到知天知人, “质诸鬼神而不疑,知天也,百世以俟 圣人而不惑,知人也”(《中庸》);一方 的真实人性和美好心灵,因而也与 “天人合一”之“天”相通,可称为天 良、天德、天理一一良知即是天良,良 长,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贵州省儒学会 会长责任编辑/豆文君) 面也要“不怨天,不尤 ’(《论语》),必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