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划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新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也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提出新的需求,但《村镇规划标准》只对一般乡镇的规划成果有具体要求,而对于村庄规划,尚未有任何法律法规性文件提出具体成果要求,所以说农村规划工作是对规划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农村实地,在掌握了第一手详实的基础资料和民情风格的基础上,方可摸索出一套能切实解决内蒙古地区广大农村实际情况的“实用规划”来,为下一步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切实的可操作依据和蓝本。
下面就几个具体问题,结合实例,谈几点体会。 一、 迁村并点,集中力量建设新农村
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典型传统农业村为例;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灌溉区,水利资源与土地资源较为优越,是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一地区村庄可做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北方农村典型代表,这类村庄总占地约为10-20平方公里,下设10个左右的生产小队,每个小队均有一处村民聚集点及相应的分包耕地,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与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留守人口以60岁以上老人和妇女为主,老百姓俗称“38,60”部队。农村现状医疗、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大量房屋空置,业余生活缺乏活动场所。道路网络与房屋
建设缺乏统一秩序,柴草院与牲畜棚随意搭建,土地浪费现象明显,对比我们熟悉的城市环境,农村现状生活环境可谓“触目惊心”,亟待改造。但若将每个村民小组都进行改造重建,成本过高且难见成效,我们的做法是结合土地盘整,综合分析各村民小组的发展潜力、区位优势与改造条件等因素,选择一个最佳小组做为“中心村”, 集中力量打造村容整洁、设施完备、环境优越的新“中心村”,进而将其他小组村民按照“占补平衡”方式,逐步迁移过来,形成集中聚民点,这一过程即所谓“迁村并点”,根据我们对临河区33个村庄的规划实例可知,这一过程可至少将村域范围内的2/3的建设用地指标解放出来,具体面积平均约为100公顷,即1平方公里,这一部分土地可部分复垦变为耕地,部分以建设用地指标方式转让给城市或集镇,招拍挂所得费用再部分反补农村,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启动资金,这一思路与十八大对于农民土地征收相关政策相吻合,“迁村并点”方式可达到以下目标: 1、解放大量耕地,节约用地指标。
2、建设用地指标“卖给”城镇,所得收益可部分反补农村。 3、集中的村民聚集点便于集中力量打造,且短期之内可见成效。 4、重新盘整土地,撤销后的居民聚集点复垦为耕地,可使大面积耕地连成一片,为人口进一步流失后的设施农业或规模农业打下基础。 二、 多种方式,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
综上所述,结合地区实际,“迁村并点”为农村下一步建设规划工作的大势所趋,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困难,如村民生活习
惯、生产就近方便、土地使用权属等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分步实现的过程,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参考: 1、政策引导;
例如将二社村民迁往五社(即新规划中心村),可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由政府出面将五社新中心村规划范围内土地全部征收,然后供给二社村民新建住房;二是将二社村民原在二社的宅基地复垦后置换给五社,以换来五社的宅基地进行建设。此两种办法均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引导,甚至经济补偿,短期之内方可实现。或者说要想实现“迁村并点”目标,近期内非得靠政府的政策引导。 2、村民自愿;
待新的中心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设施完备、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也可吸引一部分村民自愿搬迁,若日后能实现大规模的设施农业或规模化、工厂化种植生产方式,那传统的农业就近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村民生产距离远等问题也能得到相应解决,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反而需要集中居住,以便管理与日常生活需求,此种方式可结合第一种方式共同发展。 3、企业参与;
企业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以巴彦淖尔市为例,现有两家农牧业开发企业实施“整村推进”,具体办法为:将一个村内的若干村民小组进行整村搬迁,集中于新建住宅小区,村民原住宅基地复垦由企业统一管理,企业另征收或承包部分农民土地开展种植与养殖生产活动。若为征收,则需将原有集体用地变为国有土地,补足招
拍挂手续,并获得相应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若为承包则不必补办土地流转手续,被征收土地农民可获得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可选择外出打工,也可选择在当地涉农企业打工谋生,农牧业生产企业在创立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后,可垫付资金为农户建大棚,统一安排周边其他农户按要求种植,之后由企业统一包装销售,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其特点是建设速度较快,一般能一步到位的解决一个村的村民生产生活问题,并能带领村民提早实现规模化、设施化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弊端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是否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将这一事业推行下去,还有待观察。 三、 分步实施,争取使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我公司参与过的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统筹安排村域范围内产业布局,为产业发展预留用地,产业规划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最原始推动力。
2、其余建设活动多集中在“中心村”范围内,可按以下内容分步实施;①改造和新建村庄内部道路,尽量达到全部硬化;②投资兴建村属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如建设村委会、文化大院、养老院、超市、公厕、垃圾点等。③改造管道,现农村饮水与用电情况基本满足要求,供热、燃气等问题现阶段难以解决,可先预留管线位置,现农村亟待解决问题为雨、污水排放问题,可先在道路两侧开挖排水明沟,日后若有条件可敷设管网。④村民住宅可先对现有村庄进行改造,尽量在现有村庄内部空地新建住房,因为周边新规划空地得待国土部门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之后方可开始建设活动。
总之新农村建设应先改造和建设村属公共服务设施,预留文化大院、公园、广场等活动场所,之后再对村民住房等项目建设改造,尽量做到合理安排,有序实施,使农村面貌在每个建设阶段都能有所改善,最终打造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产业支撑有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 产业规划,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经济新出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不可能脱离城乡一体化背景,即在编制规划时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构建功能完善、产业互补、布局合理的城乡统一规划体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城镇产业,注重挖掘乡镇特色产业潜力,以巴彦淖尔市农村为例,现行有效增收手段,主要以大棚种植、畜牧养殖和蔬菜深加工这三类产业为主,以巴彦淖尔反季节蔬菜供应为例,2011年全市共消费反季节蔬菜约为25万吨,其中自产约为4万吨,其余均靠外地补充,故大棚种植前景广阔,巴彦卓尔市大棚种植收入情况,每年亩产利润约为2~3万,为大田种植利润的10~15倍,但需要打造绿色品牌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成品肉羊与脱水蔬菜更是供不应求。这三类产业在当地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布局仍为零散,覆盖面也较小,未能达到使所有村民都参与并增收的目的。在规划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是:以村为单位,在村域范围内预留设施农业用地与养殖业用地,因这一部分土地未改土地使用性质,故不需办理相关土地使用手续。并在中心村预留产品深加工包装
用的产业用地,并配备相应面积的集贸市场用地,这样就可在村一级单位形成种养—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独立绿色品牌与行业规模,逐步吸引大部分村民参与进来,改变以往散养散种形式,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强有力动力。 五、 关于牧民村和猎民村规划的几点体会
2012年我公司参与了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的巴音嘎查与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两个典型牧民村与猎民村的规划设计任务,这两类村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巴音嘎查总占地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0人,为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形典型牧民村,牧民生产方式主要以肉羊养殖为主,这一类地区有别于传统农村,情况较为特殊。从规划层面讲,可分两种解决方法,一种为将牧民居住点统一放在一个固定聚居点,以便配套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但由于每户牧民固定草场较远,生产生活较为不便;第二种方式为就近各户草场零散居住,这种方式方便生产,但生活条件可能较差,未能享受统一安排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办法为折衷考虑,尽量将多数牧民在区域中心集中聚居,并配套服务设施,其余少数可选择在其他区域散居。这类牧民村除需要有100~200平方米宅基地用地外,还需要约3亩左右的圈棚用地,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国土部门土地利用规划不好衔接的问题,我们的处理方式为:依据国土部和农业部2010年联合发表的《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指示: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比例需控制在总用地的
10%以内,故圈棚用地可归为附属设施用地,而不需办理专门的土地使用手续。牧民村规划的另一特点为需选取适合牧民生活习惯的户型,由于居住密度较低,所以尤其要注意建筑冬季的保温效果。另外还需倡导牧民多使用各类新能源,包括沼气、风力发电等,在集中居住区域预留肉羊加工与包装的产业用地和市场用地,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市场品牌,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多布库尔猎民村为内蒙古地区东北部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典型代表,多布库尔猎民村占地约为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00人,多数为鄂伦春族,境内主要以原始森林和草场为主。鄂伦春族传统生产方式以打猎为主,过去村民多居住于森林中,社会生活形态接近原始社会,生存条件较为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这一类少数民族地区从政策和经济上均予以大力扶持,以多布库尔猎民村为例,现全村居民均从山上迁移下来,在集中区域住上了二层洋房,并依靠政府补贴,基本告别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猎民几乎脱产,只在夏季上山采集一些菌类,生活条件较为优越。这类村庄统一特点为地处偏远,但环境条件优良,多数保留了原始形态的森林与山地形态,几乎没有受到开发建设影响。故此类村庄在规划层面上应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并将旅游业相关旅馆、生态餐厅、特色超市、大型停车场等设施配备完善,并做出专门的游览路线及景点规划,做好相应宣传工作,吸引游客,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也是当前新农村规划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
六、 村庄建设规划引导
由于村庄经济条件和建设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太可能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控规与修规编制,故村庄规划的内容深度应做到修规层面,方可一步到位的直接指导下一步的建设工作。这就需要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了解村民生活习惯,而后根据实际要求作出各种不同面积户型,以供不同选择,并对住宅及主要公共建筑的色彩、形式及主要做法加以规定,以确保形式上的相对统一,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我们所做房屋效果图基本以中国传统民居的灰白色系为主,屋面形式为坡屋顶,施工方便,且造价低廉,便于实现,对平面布局也需有详细的指导性图纸,包括地块退让、道路绿化带退线、建筑东西向与南北向间距要求等,都需详细说明,以免在日后建设过程中,出现无据可依情况,选取户型及建筑外观形式详见我公司作品集规划专辑。
以上几点均为我公司在规划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由于少有借鉴范例,故难免存在错误与疏漏。恳切希望各方专家能提出宝贵意见,以确保日后的农村规划工作能更趋完善。我们也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思考,争取为家乡建设描绘出更加实用的蓝本。
北京中元设计院规划所
张锐 2012年12月25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