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其中的“病”意思是“担心”。 b.《论语·述而》:“子疾病。”其中的“病”是指病势很重。 c.《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中的“病”是指生重病。 2.“走”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走马观花”“走”:跑的意思。 b.“今天我走路去上班的。”“走”:行的意思。 c.“弃甲曳兵而走。”“走”:跑的意思。 3.关于“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去齐。”“去”是往的意思。 b.“去以六月息者也。”“去”是离开的意思。 c.“扬长而去。” “去” 是离开的意思。 4.“行李”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那时兴哥决意要行,瞒过了浑家,在外面暗暗收拾行李。”“行李” 是指外交使节。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是指外交使节。 c.请收拾好行李,赶紧去赶车。“行李”是指出行时的衣物铺盖。指物。 5.“睡”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睡”是指垂着头打瞌睡。 b.“孝公既见卫鞅,与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睡”是指坐着打瞌睡。 c.“早睡早起身体好。”“睡”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 第六讲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单选题 1.“及”的本义是( ) a.“病未及死,吾子忍之。”其中的“及”意思是到那个时候。 b.“故不能推车而及。”其中的“及”是指追赶上。 c.“将及华泉。”其中的“及”是指达到。 2.下面关于“牢”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 a.“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其中“牢”用的是引申义。 b.“牢”的本义是牲畜的栏圈。 c.《说文》:“牢,闲也,养牛马圈也。” “牢”的本义是养牛马的圈。 3.“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历”本义是经过,经历。 b.“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历”用的本义。 c.“故谓七十子历世稀有。”“历”用的本义。 4.“兵”的含义有误的一项(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本义兵器。 b.“缮甲兵,具卒乘。”“兵”是兵器,本义。 c.“而兵由此起。”“兵”指引申义“战阵”。 5.“斗”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斗的本义是带柄的舀酒器。 b.“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斗”是本义。 c.“援北斗兮酌桂浆。”“斗”是本义:带柄的舀酒器。 第七讲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单选题 1.下列这段话中,只有一个复音词,即:(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a.辙乱 b.勇气 c.大国 2.单纯复音词就结构上说,它是具有( )词素的单纯词。 a.三个 b.两个 c.一个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属于( )。 a.单纯复单词中的迭音词 b.单纯复单词中的联绵词 c.合成复音词 4.对“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中的“辟”理解正确的是( )。 a.开辟 b.排除 c.避开 5.对“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中的“死生”理解正确的是( )。 a.“死生”是两个单音词,指“生和死”。 b.“死生”是偏义复合词,其义偏“死” c.“死生”是复合词,指“生和死”。 第八讲 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单选题 1.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化缓慢的是( )。 a.语音 b.语法 c.词汇 2.古汉语中,常用作主语的有( )。 a.名词 b.动词 c.助词 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的意思是( )。 a.使远离 b.远距离 c.很远 4.“晋灵公不君”,出自( )。 a.《战国策》 b.《礼记》 c.《左传》 5.以下典籍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 a.《荀子》 b.《史记》 c.《韩非子》 第九讲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单选题 1.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 )关系。 a.主谓 b.状补 c.动宾 2.使动用法,是( )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a.古汉语 b.当今汉语 c.汉语 3.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是( )动词。 a.不及物 b.名词性的 c.及物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的意思是( )。 a.生活 b.使之活,让项伯活下来。 c.活动 5.“焉用亡郑以陪邻”,“亡”的意思是( )。 a.亡国 b.使郑亡,使郑国灭亡 c.灭亡 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单选题 1.“君何患焉?”句中 “何”的语法分析应是( )。 a.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b.作谓语 c.作主语 2.下列三句中,用作前置宾语的“安”字应是( )。 a.方此之时,尧安在? b.既来之,则安之。 c.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3.下列三句中,作介词的前置宾语的“奚”字句应是( )。 a.“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b.许子奚为不自织? c.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4.下列三句中,“我”不作前置宾语的句子应是( )。 a.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b.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欲求之,其与我乎? 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5.“父母唯其疾之忧。”句中的前置宾语是( )。 a.其 b.疾 c.之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单选题 1.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比较,古代汉语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 )。 a.判断词 b.语气词 c.代词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 ) a.判断句 b.描写句 c.叙述句 3.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是由( )直接作谓语。 a.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b.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c.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经常在主语和谓语后面使用语气助词“者”或( )加强判断。 a.也 b.哉 c.矣 5.“是社稷之臣也。”句中“是”是( ) a.指示代词 b.动词 c.判断词 第十二讲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单选题 1.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b.古代汉语中有“于”、“为”、“见”等字的句子一定是被动用法 c.古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可以不需要“于”、“为”、“见”等被动标志 2.下列( )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b.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c.兵败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下列句子中,( )是被动句。 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c.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晏子春秋》) 4.下列句子中,( )不是被动句。 a.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列子·汤问》) b.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c.夫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5.被动句式“为……所”大约是在( )以后发展起来的。 a.汉 b.唐 c.春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