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意识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生活和教育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生数学意识发展的轨迹。充分利用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数学知识与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紧密联系了起来,通过数学知识最大可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态度,数学习惯,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数学,把握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中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如果我们深入其中,揭开它的面纱,数学真面目就会显露出来。生活之中处处都是锻炼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场所,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也只有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真正被学生所认识、接受。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因此,小学数学要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我们教育者应该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理解数学知
识,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自然有趣。
二、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养成敏锐的观察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数学课本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收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观察事物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教材中大量图片的观察,目的性要强,教学意识要明确。因图片中隐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此外还有很多非数学信息,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巧妙地运用好图片信息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比如部分图片虽含有一定的数学信息,但在此处安插则可能是为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在处理所隐含的数学信息时要放于次要地位,同时要用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感化学生,以达到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目的。
另外,对于教材中图片的观察,更要注意文字的注释。图文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图意而忽略了文字说明,结果是学生有了片面理解和思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
析已知的那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的内在联系,使问题解决起来有理有据。
三、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有不同的反映了,可能有的老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老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2、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山东省宁阳县第八中学 张伟彬 2012-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