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长安区教学研究室 傅三荣
西安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子课题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
开题报告 傅三荣 周建斌
一、课题目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除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使学习问题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外,合作学习还具有更为深刻的的价值内涵,首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讨论、交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 其次,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真正合作意味着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这是合作的本质,同时也是合作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合作者视合作为生活态度,视合作为一种学习内容,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一些课堂中,教师似乎缺少对学生合作行为的鼓励,而合作学习则竭尽全力鼓励学生把同伴看作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在我国,这种
新的学习方式在理论研究(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 )等方面还显不足,广大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还存在许多误区,还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教师与教师、学校、家庭、学生之间通力合作还显不够,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面化,并不能真正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化。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一线老师还不能把这种新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用于课堂教学实际,从而失去了发挥教学理论巨大生产力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这一课题我们选定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为“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主要针对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合作学习的一般原则、方法即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将在理论(如合作学习适宜条件)和实施方法的指导(如操作策略 )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完善翔实、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操作依据,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深入实验校,通过听课、分别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等方式了解目前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现状、实施方法,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进行学习的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从而发现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会、研讨课、教学体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学习方式交流会和学习效果展示会,统一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探究出合作学习的适宜条件、实施策略、途径及方法,并将其条理化、系统化,
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下发到各实验校,指导实验老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各实验教师实时记录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结合定性测评、定量测评、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对其进行修订。
2.行动研究法
在校内分学科进行选点试验,在实践中研究策略,在研究中策划实践,并在教育实施中进行评价、调整和完善。
3.文献法、理论研究法——此方法主要用于论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内涵;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现状及趋势,研究借鉴相关的实践经验,学习研究大量教育理论,从中汲取优秀的研究成果,汲取综合一些鲜活的理念与信息,增强理论研究上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借鉴全国已经成功的高效课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形成高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和模式”
4.总结归纳法 对每个阶段都进行总结归纳,用阶段性研究的经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指导,使课题的研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五、研究内容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研究
(二)合作学习教学组织优化策略研究 1.学科教学目标优化策略研究
侧重研究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融合问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目标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了解目标、认同目标的有效策略。
2.学科教学内容优化策略研究
准确理解现用教科书,把握教科书的整体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体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认知规律客观审视现用教科书的总体选材、布局及细节设计,作为课程建设者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弥补新的教学内容,并予以重新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序列。
3.学科教学方式优化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对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及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需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探究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或合作探究;学生无法探究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深入浅出、启发引导、精细讲解,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接受学习。
接受与探究、合作与自主应相得益彰,不可盲目推崇或偏废某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力求形成四大类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模式系列,发挥教学模式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便于成果的推广,利于全区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学科教学过程优化策略研究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互动、交流,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节奏应符合学生的学习节律,形成和谐共振。
5.学科教学手段优化策略研究
恰当运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运用多媒体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接受力,切实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源及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课堂氛围优化策略研究
良好的课堂氛围依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公平的教学行为来达成。创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的课堂,以教师客观公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语言营造民主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尽最大努力,获得知、情、意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三)合作学习课堂基本特征研究
在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现场观察的方法,通过大量的优秀课案例,归纳、提炼新课程合作学习课堂的共性特征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步骤
1.理论研究阶段:2007.11—2008.6
实验校组建研究团队,课题负责人与课题核心成员共同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及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同时制定各项调查问卷。
2.行动研究阶段:2008.6—2009.6
分项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分析研究,分学科研究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策略。
3.归纳综合阶段:2009.6—2010.1
综合中期研究成果,归纳新课程合作学习之基本特征,收集推广优质课堂典型案例。
4.评价方法研究阶段:2010.2—2010.7 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制定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5.总结结题阶段:2010.9-2010.10 形成研究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预期成果
1.《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其实效性评价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
(1)论合作学习的内涵 (2)论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3.案例:各学科优质课典型教学案例及实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