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方法:选取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进行分析研究,给予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包括急救护理措施、溶栓治疗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此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和综合护理后抢救成功率为98.8%,其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临床死亡,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以及尿量与入院时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指供应心肌的某一节段的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者中断而引起相应心肌的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较为常见,也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抢救治疗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2],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45~87岁,平均年龄(64.29±4.62)岁。此组患者经心肌酶以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1.2 综合护理措施

1.2.1 给予氧疗 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氧疗可以迅速改善心肌缺氧,控制或缩小梗死的面积[1]。

1.2.2 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证在短时间内抢救药品输注体内,达到治疗效果。

1.2.3 急救溶栓治疗 患者起病12h内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进行溶解[2]。可使心肌细胞得到再次灌注。常用药物有:①阿司匹林肠溶剂首次剂量为300mg/qd,口服;次日起遵医嘱给予100mg/qd,口服,氯吡格雷首次300mg/qd,口服,次日75mg/qd,口服,两周为宜疗程,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皮下注射,连续使用7d;②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首先将次要静脉注射8mg,2min完成,90min内静脉静点42mg,溶栓结束后立即给予肝素800~1000U/h静脉滴注,维持时间为48小时。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低血压以及有无出血现象。

1.2.4 止痛治疗护理 患者胸部剧烈疼痛时,可给予以下药物进行治疗:①50mg~100mg哌替啶肌肉注射,必要时1~2h后再注射一次,之后每4~6h反复注射[3]。②疼痛较轻者可用可待因0.03g~0.06g肌内注射。③使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来缓解患者疼痛。

1.2.5 溶栓期间观察要点 可根据以下指标判断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2h内回降>50%;③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以内)。

1.2.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心力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较大面积的心肌梗塞,使大片心肌失去了收缩能力,血压下降。因为输液过快过多、情绪激动可引起心力衰竭。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时证明发生心力衰竭,应立即向医生报告。②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70%出现血压下降,以收缩压降低为主[4]。多数患者在起病数小时甚至一周内容易发生,治疗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但是此药有会加重低血压的发生,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改变、皮肤湿冷、脉细数时则提示出现心源性休克,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有效护理,密切监测并准确记录。

1.3 效果评定

对于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率、血压以及24h尿量的变化。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记数资料采用结果以(χ-±s)表示,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组患者经急救和护理干预后80例患者得到救治占98.8%,其中治疗无效临床死亡患者1例。其余79例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效果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心率、血压以及尿量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部分心肌组织的坏死,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可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大剂量重组组织纤维都拿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入血液循环后,能够溶解新鲜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血流能够再通,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保护心脏的原有功能,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病死率高的特点[4],护理人员须争取时间溶栓,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控制病程的发展速度,减慢病情恶化,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宁.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监测与护理[J].临床荟萃,2010,25(8):915.

[2]马守国.冠脉介入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MP-9、IL-6、P选择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9):1457-1460.

[3]李文美,李爱英,臧全玲,等.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4,(27):55-56.

[4]张莉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9):860-8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