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反思(两篇)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军神》教学反思(两篇)

(一)

《军神》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司令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关注人物,感悟军神。

本课教学中,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刘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概括。手术前:刘伯承不用麻醉药,体会病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药不用”。手术中:刘伯承忍受痛苦,“紧紧抓住、汗如雨下” ,体会刘伯承是军人中的楷模,可概括为“一声不吭”。手术后:笑谈“数刀”的情景,从 72 刀再次体会病人的超出常人的坚强,可概括为“一刀不漏”。这样,学生从中感悟到一般军人是做不到的,从而领悟到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烈痛苦,表现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教学收获(思得)

填写表格,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篇课文将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用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何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看,这是难点之一。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同时弄清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不管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刘伯承”特

点的。其中,正面描写是为了“突出”刘伯承刚毅的特点,而侧面描写是为了“衬托”刘伯承坚强不屈,两者方法不一样,目的相同。

3.不足之处(思失)

上完课,掩卷反思,我仍觉得有一些遗憾。本课中刘伯承在手术中的表现描写细致,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军神的形象,是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时,我没有再增设“读”这一重要环节,应当结合问题,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对刘伯承产生由衷的敬佩;在读中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在讲新课之前,激发学生设疑,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让学生大胆提问,对学生所提问题梳理引导,以便及时引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如本课可以确定“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为核心问题,让学生从沃克医生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刘伯承将军接受治疗过程中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感受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感悟人物特点。

《军神》教学反思

(二)

《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年轻军人刘伯承参加蔡锷“讨袁护国运动”时,右眼严重致残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术治疗,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表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一、教学效果

1. 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老师充分让学生说,让他们自己谈体会,在边读边说中感知人物。例如,在教学“一声不吭” “紧紧”“崭新的床单都被抓破了”时,“崭新”的床单一般是不容易抓破的,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纷纷举手,答案很容易出来了。说明刘伯承此时用力很大,他一定很疼很疼。再回到前面,他始终“一声不吭”,这正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我让大家讨论。最后,老师说:“谁能再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和勇敢?”很自然的,感情就出来了。

2. 学生学会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这篇课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在感悟军神的过程中我抓住了沃克医生的反应去体会。课末,又让孩子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感变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品悟过程中及时板书,沃克医生这条情感线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两条线融合。

二、成功之处

为了更好领悟刘伯承意志如钢的精神。在教学设计时,我以“七十二刀”做为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把自己当作沃克医生,用自己的语言一边描述动手术的过程,一边配上动作:“……这里肉烂得厉害,得割一刀;伤得太严重了,一刀还割不干净,得再来一刀;这里已经长了新生的息肉,这里不割不行,来一刀;哦,我手有些发抖,没切中要害,再来一刀;我的汗都冒出来了,护士在帮我擦汗,接着干……”“割”过几次之后,问学生:我刚才割了几刀?学生肯定没几个能说出来的。然后问:三个多小时的手术,刘伯承能说出刀数,说明了什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刘伯承的精神所在。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如:在教学时,当学生兴趣勃勃的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意志坚强的人物时,我没有好好地把握教学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失去了课堂生成的亮点。同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因此,在分析沃克医生的表现时,我分析得不够透彻。

四、改进措施

努力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生成课堂亮点,从学生的学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