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春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及参考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20年春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深远。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学会称呼自己姓名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容乃公”(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唯公才能久。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经达到百万之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求法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大食、天竺、真腊、狮子国、新罗、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使臣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长安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好像走进一座巨大无比的宝库。我们要认真清理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精神,吸取那些至今仍然有助于社会前进的东西,以增进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包括剔除糟粕这个艰巨的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一样,都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吸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开拓创新,就必定能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化,必将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高中语文必修四)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1页 共8页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开始便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但文化的影响要在有了自我意识和自主言行之后才开始表现出来。

B.自强不息是先哲从自然运行规律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准则,凝聚成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

C.禅学是佛学的一个分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D.主张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是缺少民族自信心的表现,而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则是看不到传统文化局限性的表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论述文化环境与个体的关系,引出了“中华文化精神”这一核心论题。 B.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两个特点,着重强调“开放兼容”特点并用例证法做了论证。 “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证,进一步提出了清理民族文化的方法。 C.文章按照“为什么”

D.文章结尾从传统文化自身特点出发,指明了让中华文化再现辉煌的路径,说服力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材料一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太阳的俘获物。由于重力作用,它们被迫做近似圆周的运动。它们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巨大的气体星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和木星都分别有一个冰冻卫星做伴相随。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在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席卷火星的大沙暴,并且,完全可能还有一些初级形态的生物。所有太阳系的行星都绕着太阳运转。

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淹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诞生和成长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高中语文必修三)

材料二

在今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中国将会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索,并一次性完成对火星的“绕落巡”三大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由于火星离地球的距离较远,所以在探测火星的时候,必须要选择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机,而这种时机大约26个月才有一次。今年的七八月份,恰好就是火星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双方的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国推出火星探测计划后,美国航天局也立即公布了他们的火星探测计划。美国航天局表示,将会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实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将新一代火星车送入火星。据了解,“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是美国航天局最高优先任务之一,“毅力号”火星探测器的主要任务,就是搜寻火星上过去生命存在的证据,并储存样本在未来返回地球。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2页 共8页

简而言之,美国发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火星人”,去发现火星生命潜力。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疯狂的举动。但这对美国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毕竟在1976年的时候,美国的“海盗1号”探测器便成功登陆了火星。所以对美国来说,登陆火星并没有什么难度,他们登陆火星的目的,也从探测火星表面,变为了寻找生命痕迹。

(摘编自《我国火星探测详细计划曝光,发射时间确定在今年》,搜狐网,2020年6月4日)

材料三

中国行星探测首站为何选择火星?李春来说,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一共仅有22次。“可以说,除月球之外,火星是最受关注的天体。”

他认为,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不仅在于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等问题,更可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找潜在目标。探测和研究火星,最终目的是为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摘编自《中国行星探测为何首选火星?》,中国新闻网,2020年4月26日)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系的行星分为两类,一类为岩石星球,一类是气体星球,前者位于内太阳系,后者距离太阳较远。 B.对火星的探索表明,火星表面不仅有与地球相似的火山、裂谷、沙暴等自然环境,还有火星生命存在。 C.人类对宇宙探索充满热情,而火星凭借独特的条件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受关注程度仅亚于月球。 D.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开始于1961年,但探测活动难度比较大,迄今为止超过一半的任务都遭遇失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选择在今年七八月份实施,是因为此时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近,而这与它们绕着太阳运转的轨迹有关。

B.发射火星探测器寻找“火星人”是疯狂之举,但对于美国来说登陆火星的难度并不大,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中美两国即将开展的火星探测活动,虽具体任务各有侧重,但探索的总体目标基本是一致的,而且相互之间颇有竞争的态势。

D.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似、距离又最近的行星,这说明它有可能适合人类生存,最具有成为人类新家园的潜质。

5. 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相关信息,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在痛苦和不安之中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理解。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宝黛共读《西厢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3页 共8页

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注]①《会真记》,即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元人把其中的故事演为诸宫调和杂剧,名为《西厢记》,这里指元代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②《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见《牡丹亭·惊梦》。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4页 共8页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贾宝玉与林黛玉共读西厢的画面,塑造了两个热爱文学、志趣相投的青春少男少女形象。

,眼圈泛红并且转身便走,可见黛玉十分敏感,未能听出B.黛玉将宝玉的说笑视作“淫词艳曲”和“欺负”玩笑之意。

C.节选部分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D.黛玉形象随宝玉出场和离场而变,前写黛玉见宝玉尽是“笑”,后写宝玉离去黛玉独自“愁”,情节安排巧妙而有深意。

7. 请根据选文部分的故事情节,分析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情感变化。(6分)

8. 选文部分从落花开始,以有关落花的诗句结束,“落花”对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B.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

徒:同一类的人 凡:一共 毁:讲他人的坏话 矢:通“屎”

C.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D.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5页 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B.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C.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D.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善于识人,为国殚精竭虑。他深知赵括虽饱读兵书,但不能灵活变通,难以担当重任,因此重病之中依然极力劝阻赵王任用赵括,可惜意见未被采纳。

B.赵孝成王轻信昏聩,导致国力衰弱。他先遭到秦国离间,用赵括替代廉颇,导致长平惨败,邯郸被围;后来又听信谗言,再次弃用廉颇,失去拯救赵国的机会。

C.廉颇门客势利鄙陋,尽显小人嘴脸。主人得势他们纷纷投靠,主人失势则全部弃之而去,面对廉颇的怨愤,他们毫不羞耻,反而振振有词,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D.廉颇虽遭弃置,依然眷念赵国。他堪称赵国砥柱,多次力挽狂澜,却连遭冷落废弃,但不管是投奔魏国,还是被接到楚国,他都不改初衷,希望能为赵国效力。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5分)

译文: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一二句写有美堂所见之景,但并未细致渲染描摹而是高度概括,凸显湖山秀美、壮阔的特点。 B.三四句转入送别主题,词人联想到别后难以相见的境况,劝友人举杯畅饮,表达了留恋难舍之意。 C.过片两句又转而写眼前环境,有灯火,有歌声,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迷蒙而又略带悲凉的意境。 D.下片第三句的“归”字一语双关,既指宴罢归家,又暗指归隐,含蓄表达了词人渴望归隐的情怀。 (6分) 14.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皆用“月”作结,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6页 共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韩愈的《师说》中与此意义相同的两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山峰高耸入云、激流奔腾回旋景象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 ”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情感的情状。 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如今已沦落为“ , ”,

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而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特殊的什么愿望,符合她的想象。(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此外靠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 ——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 的。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不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而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 B.并不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而是因为孩子符合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满足了她的想象。 C.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D.并不是因为孩子符合她的特殊的什么愿望,满足了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理想典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弗洛伊德的文艺观还是要纳到享乐主义里去,他自己就喜欢用“快感原则”这个名词。 ,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做“修辞学”。 B.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

C.人道主义就是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中国人常说的“人为万物之灵”。 “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 D.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渴望 节外生枝

因为 司空见惯

B.渴求 节外生枝 鉴于 不足为奇 C.渴望 添枝加叶 因为 不足为奇 D.渴求 添枝加叶 鉴于 司空见惯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7页 共8页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芝加哥有一所中学做了一项实验,每天早上的第一节课改成“学习准备型体育课”,要求学生早上7点到校跑步,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平均心跳保持在每分钟185次以上,然后再上文化课。运动之后再上课, ① ?结果显示,运动之后上课的氛围更好,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增强了。一学期下来,这个学校的学生不但成为健康的孩子, ②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17%,考试平均成绩超过了全州平均水准,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极大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研究发现, ③ ,一个是前额叶皮质,对决策、专注力、注意力、人格发展都非常重要,第二个区域是海马体,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20.下面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一幅漫画,请写出该漫画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

明,语句通顺,不超过8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19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这个问题被称为“徐匡迪之问”,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引起不少人共鸣。

材料二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指出:“我们国家修桥、修路、修房子……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但是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并质问:“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这被称作“任正非之问”。

作为中学生的你,对“徐匡迪之问”“任正非之问”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第8页 共8页

2020年春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

参考答案

1.C(禅学不是之前就有,是佛学与中国固有文化结合的产物。)2.C(文章按照“是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重点不在于论证“为什么”。)3.B(火星生命存在只是一种可能,人类还在搜集其存在的证据中。)4.D(夸大其词。关于距离,原文说的是“距离地球较近”,非最近;关于自然环境,原文说的是“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非唯一;有成为人类新家园的潜质,也不是最有潜质。)5.①“痛苦和不安”指人类面临地球资源不断消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空间不足等问题;②“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指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实现地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每点3分,共6分)6.B(宝玉用玩笑口吻传递爱意,黛玉明白其中深意,她不是生气而是娇嗔。)7.①宝黛桥边相遇,商议葬花,二人心意相通,林黛玉对贾宝玉感情亲近;②宝黛共读西厢,曲词传情,二人确认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彼此的爱意,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变得明确,心生欣慰;③黛玉住步听曲,独自落泪,触及身世命运感慨,产生共鸣,林黛玉对贾宝玉对她的爱情产生了担忧。(每点2分,共6分)8.①爱花,惜花,体现出林黛玉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多愁善感的性格;②葬花,不让花被糟踏,体现出林黛玉纯净、高洁的品格,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追求;③为落花命运伤感,其实是林黛玉为自己的身世遭遇伤感与担忧,暗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每点2分,共6分)9.A(只)10.C11.B(张冠李戴,听信谗言弃用廉颇的是悼襄王。)12.(1)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使”“将”“数”“固壁”各1分,整体通顺1分)(2)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吃了十斤肉,披上铠甲跨上战马,来显示自己还可以任用。(1句1分,整体通顺1分))13.D(此处不是双关,并未表达归隐之意。14.①《念奴娇》写洒酒酬月,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2分)②本词以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和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2分)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15.(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似诉平生不得志(4)斜阳草树师不必贤于弟子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说尽心中无限事寻常巷陌(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6.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不是……而是……”中否定与肯定内容颠倒;二是语序不当,“她的特殊的什么愿望”中,“什么”是代词,“特殊”是形容词,根据多重定语的排列规则,“什么”应该在“特殊”之前。另,“符合”“满足”两个动词和宾语“愿望”“想象”的搭配可以调换。)17.A(A表示强调,与例句相同。B是特定称谓;C是直接引用;D双引号是直接引用,单引号是反语。)“节外生枝”意思是本不应该生枝18.B(“渴望”只是一种迫切愿望,希望实现;“渴求”是迫切地要求或追求。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鉴于”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因为”跟“所以”搭配,不能和“因此”搭配。“不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足为奇”意思是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19.①孩子们会不会精神倦怠呢②也成了聪明的孩子③运动能改变大脑的两个区域(每空2分,共6分)20.示例:①构图要素:主体为变形为金钟罩形状的“家”字,(1分)外面是狰狞的病毒,(1分)里面是健康温馨的一家三口。(1分)②寓意:病毒肆虐,(1分)宅在家里(1分)就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最佳方式!(1分)参考译文: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国离间的谣言。秦国离间的话说:“秦国厌恶的,只是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罢了。”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结合实际加以变通。”赵王不听,最后还是任命赵括担任将军。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发兵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担任将军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回去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的人都是按做买卖的方法交往,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那个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替代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往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吃了十斤肉,披上铠甲跨上战马,来显示自己还可以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和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我想指挥赵国的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高一(下)联合检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