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系黄河流域祖历河水系,流域总面积3638.7km2。总人口47.4万人,是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地区。素有“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1987年淤地坝在我区试点建设以来,到2006年底,全区累计共建成骨干工程61座;中、小型淤地坝77座;主要分布于全区14个乡(镇)的32
个村20多个小流域内。工程呈现两大分布态势:一类是单坝布设。主要布设在局部交通闭塞、水源极度缺乏的流域内,如罗川、高崖坪、营川等10座骨干工程。另一类是坝系形式布设,以花岔、石门、道回沟、称钩河、李家河等流域为典型,淤地坝大、中小相间分布,主沟与支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沟道防护体系。 一、淤地坝的作用
淤地坝属沟道工程,是水土保持三大治理措施之一。主要作用有拦蓄洪水泥沙,削减洪峰,调节洪水径流;保护下游农田村庄和群体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坝路结合,便利丘陵山区的道路交通,改善当地群体的生产行活条件。 二、工程建设情况
安定区实施的坝系工程有二条即称钩河坝系和李家河坝系,称钩河小流域坝系工程是2003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准实施的第一批试点坝系项目,项目区位于安定区西北部,流域总面积126km2,计划建设淤地坝69座,其中骨干坝15座、中型坝22座,小型坝32座。总投资28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13万元。截止2006年底已完成骨干坝12座,中、小型淤地坝50座。李家河小流域坝系工程是2006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位于安定区西南部,流域总面积86.9km2,计划建设淤地坝35座,其中骨干坝17座、中型坝13座,小型坝5座。总投资219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43万元。2007年4月份对已批复的3座骨干坝,2座中、小型淤地坝开工建设。
通过二十多年的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在建设方面主要有:
(一)宣传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区水利水保局把搞好坝系工程建设作为第一使命,采取业务培训、专题研讨、现场指导、专家点评、技术比武、质量警示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质量、安全意识。先后组织54人参加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省、市水保总站举办的淤地坝建设管理培训班,多次邀请省、市淤地坝专家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淤地坝设计及施工管理培训。在坝系工建设前,区水利水保局组织全体水保技术人员、承建单位参建人员举办大型淤地坝建设质量管理动员大会,由监理工程师、质监人员、施工人员现身说教,讲解施工经验和技术规范,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树立“我为坝系绘蓝图,坝系为我添辉煌”、“坝固我荣,坝溃我耻,誓与坝体共存亡”和“安全施工责任重于泰山”的质量和安全意识。
(二)实行公开招标,优选承建单位
在省新闻网站等媒体发布招标公告,广泛动员有资质的工程公司前来投标,使每座坝竞标单位至少达到3家以上。在工程招标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招标程序进行操作。邀请市局组织各县区水保系统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在市县水保、财政、发改三部门组成的监督小组监督之下,公开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技术、施工能力,按照省、市淤地坝招标评分办法,公开打分汇总,以最高分确定中标单位,择优选用技术力量强、施工经验丰富、具有水利水电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淤地坝建设任务。
同时在招标大会上,给每个中标单位赠送两条“坝固我荣、坝溃我耻、誓与坝体共存亡”的警示标语。
(三)紧扣规范和设计,严把工程质量
在淤地坝建设中严格执行“规范”中的各项规定,确保坝系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对运土距离较远的骨干坝调配2台推土机,1台装载机,3辆翻斗车;运土距离较近的骨干坝调配2台推土机;中小型淤地坝至少配备1台推土机和1台装载机;适当配备发电机、电夯等机械设备。除个别结合部位人工夯实,陡坡、卧管、明渠、消力池人工开挖基础整修外,其它工序全部采用机械施工。其次,认真抓好工程质量。聘请黄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进行全程监理,同时在每个淤地坝建设工地派1名技术人员,配备了水准仪、干容重测定仪、铺土厚度测杆等仪器,组织质监、施工人员按照淤地坝建设技术规范,逐环节检查,逐项目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建设质量全面达标。为了抓好工程质量,派驻工地质监人员与承建单位施工人员同住工棚,同吃大灶,跟班监督质量。在质量问题上严把关不手软, “质量不过关,感情就破裂,质量一过关,什么都可以”成了质监人员的座右铭。对在质监中发现的问题随发现随整改,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以备忘录的形式限期整改;对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停工检查,派驻科级干部带领技术人员现场跟踪整改。在前庄里骨干坝建设中,由于承建单位不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区质量监督小组检查工程质量时发现铺土过厚、结合槽开挖不规范、削坡不到位,当场处罚施工单位1000元,质监人员300元,责令限期整改,并派驻工程科一名领导、两名技术员驻坝跟踪整改,整改合格验收达标后,才准予开工。第三,完善各种资料。先后健全了施工日志、检查备忘录、重大活动记录、分部工程和重大工程验收记录、监测记录、竣工报告等各种资料,为淤地坝建设积累丰富的资料。 (四)健全机制,落实目标责任
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编制了《安定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安定区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实施细则》,实行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先后健全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招标程序、驻坝质监人员岗位职责、淤地坝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淤地坝质量抽查制度等,用制度管理人和事,约束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监理单位法人和全部施工管理人员对淤地坝建设质量终身负责。二是实行合同管理。我们把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纳入合同,使施工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约束,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认真施工。三是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区局与各驻坝负责人、技术人员签订了工程质量目标管理责任书,定目标、定责任、定奖罚,对骨干坝竣工初验合格的,每座奖励质监人员2000元,中小型淤地坝每座奖励500元;对有重大质量问题者,最高处罚2年工资的总和,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使淤地坝建设质量千斤重担人人挑。四是严格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中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对资金的拨付使用,严格按照合同和工程进度,由局长、财务主管、驻坝负责人“三级会审”后,以转账支票方式核付,从而禁止了挤占挪用,滞留淤地坝建设资金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建设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三、工程建成后运行的管理
自1987年以来,安定区已建138座骨干、中、小型淤地坝工程,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区水利水保局自管、工程所在乡村管理、拍卖、承包等多种形式,使工程的产业经营和工程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一)自管
对于坝系工程规划的淤地坝,水管单位将选择坝址周围环境好、交通条件便利、坝址周围具有开发及建设土地的骨干工程,由水管单位管理。水管单位按照工程的特点,通过兴办淀粉加工厂、发展养殖和种植业等途径获取管理费用,进行工程管理、维修。
(二)、乡村管理
在建所有工程中,部分工程由于水质碱苦、交通不便极难利用,工程效益只有间接的生态效益而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工程管理较为困难。对于此类工程,工程建成交付验收后,按照安定区区政府[1996]194号文件精神将工程的使用及管理权全部交于工程所在乡村,由乡村从工程就近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报酬,签订管护承包合同,实行制度、人员、目标、责任、待遇五落实。同时,辖区水利水保局确定专人配备专用车辆,对已建工程定期不定期的巡回检查,督促乡村对水毁工程进行维修。 (三)、拍卖、承包
对于工程交通条件便利,灌溉、养殖及兴办加工业条件较好的工程,借鉴已建工程拍卖、承包、租赁办法和我区“四荒”资源拍卖管理办法规定,将工程的使用权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转让于当地农户或集体,实行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让群众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维修。使工程的产业经营和工程管理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四)、工程建成后在管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淤地坝建设在安定区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于受建设和设计条件的限制,加之检查监督措施跟不上,存在工程隐患,并且长期运行,管护维修滞后,导致工程设施老化、滞洪拦沙能力降低,病险加剧,严重制约着淤地坝总体效益的发挥。一是我区80年代到90年代所建的榆树川、田家河、大地川、曹家湾等近20座骨干坝由于上述各种原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工程建成后我区大多数淤地坝主要解决当地交通道路问题,属于社会效益,得不到很好的管理,为此区财政每年拿一部分资金都用于工程的维修和管护,造成越建包袱越多的被动局面。虽然有的乡镇落实了管护人,但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报酬过少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使工程难以安全运行。 (五)、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对对问题,为了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保证在建工程的持续运行和滚动发展,使坝系工程建设真正成为当地群众期盼的“德政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在称钩河坝系工程建设的同时,成立称钩河坝系工程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人,办公地点设在称钩河流域下游出口,距离称钩驿镇政府500m,专门负责坝系工程的运行管理、效益监测等工作。利用坝系水源给下游中西河灌区补充水源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全面管理坝系内74座坝的运行安全。使建成的淤地坝已给当地人民的交通道路、人畜饮水、发展灌溉、淤泥增地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工程的产业经营和工程管理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