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医学重点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填空和简答

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显像剂)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可以选择性地聚集或填充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同时这些放射性核素能放出一定能量的射线,因此利用射线探测仪器,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体外获得这些脏器和组织的影像,利用这些影像就可以对脏器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功能变化作出判断。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是以病变组织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敏感性高于阴性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如心肌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肝胶体显像。 静态图象分析要点:

1) 位置:靶器官与解剖标志和邻近器官的关系。 2) 大小

3) 形态:外形及轮廓

4) 放射性分布:与正常相比,增高或减低。 .动态图象分析要点:

1) 显像顺序:是否符合正常的血运和功能状态。

2) 时相变化:影像出现或小时的时间,反映器官功能状态。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1)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功能显像,它能反映脏器、组织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引流、代谢和

受体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 可以对影像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有关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各种参数。 3) 某些脏器、组织或病变能特异地摄取特定显像剂而显影,这种显像即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如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进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RII等。

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现象在癫痫和帕金森综合症上高于CT

正常所见:

脑内放射性分布主要反映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的结果,正常影象有以下二个特征: 1) 各切面放射性分布,左右两侧基本对称;

2) 灰质结构(大小脑皮质、基底节神经核团、丘脑、脑干)显影清晰,放射性高于白质及

脑室 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PRIND),其症状多在24h内消失,突然发病,持续时间短暂,没有重要功能损伤的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TIA只是短暂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尚没有脑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因此CT、MRI检出率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rCBF可能仍未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处于慢性低灌注状态,这时神经系统检查及CT和MRI检查结果多为阴性,而rCBF显像可发现近50%患者脑内存在缺血性改变,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应用负荷

试验,可进一步提高检查的灵敏度,有助于慢性低灌注状态病灶的检出脑血流灌注显像不仅能灵敏地检测局部缺血区,还能定量测定出局部缺血的程度及病变范围,评价疗效,估计预后。如TIA发作后1~2周内仍有放射性减低区→说明该患者发生严重缺血病变(脑梗塞)的可能性很大。 2.脑梗塞的诊断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软化。在脑梗死初期(0~24h) CT和MRI多阴性;由于血流中断,显像剂无法进入,因此在超急性期(0~6h)SPECT即可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阳性率达90-100%.图象特点为:1)缺损区:基本表现;2)盗血现象:周围放射性减低区,因为存在血液分流;3)过度填充:周围出现放射性增高区,主要是血管反应性增加,灌注增加.因此发病早期rCBF显像即可检出梗塞后2~3天后,局部水肿消退,CT及MRI才可见低密度病灶。 此外,rCBF显像还可检出难以被CT和MRI发现的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征象和局部过度灌注表现,前者表现为病变对侧小脑放射性减低,后者表现为病变的放射性减低区周围出现异常的放射性增高区。 3.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约占50%。患者rCBF 影像的典型表现为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质放射性对称性明显减低,一般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表现为大脑皮质多发性散在分布的放射性减低区,基底节和小脑常常受累。帕金森病(PD)痴呆则主要是基底节部位放射性分布减低。斯-里-奥三氏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额叶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 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1) 癫痫为长期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

2) rCBF显像对癫痫灶的检出率可达70% ~80%,借助诱发试验可进一步提高癫痫灶

的检出率。而发作间期癫痫病灶的血流低于正常,rCBF显像病灶呈放射性减低区,以颞叶、额叶和顶叶多见;癫痫发作期病灶区的血流增加,rCBF显像表现为病灶区放射性增浓。

癫痫发作期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见病灶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发作间期则呈放射性减低区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复发灶的rCBF常增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增浓区;而坏死区基本上没有血供,影像上呈放射性减淡或缺损区。必要时可进一步行亲肿瘤显像或代谢显像。

6.脑功能研究

脑血流量与脑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应用rCBF 显像结合各种生理负荷试验有助于研究脑局部功能活动与各种生理刺激的应答关系。如:视觉→枕叶(视觉中枢);听觉→颞叶;语言→额叶。 7.其他:

1)偏头痛: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头痛,血管异常扩张/痉挛,CT 或MRI检查正常,SPECT 放射性浓聚/减低。

2)精神分裂症:额叶血流灌注减低,左侧为主,晚期,双侧额叶、颞叶减低。 3)脑外伤后遗症:血流灌注减低。

4)遗传性舞蹈病:以两侧基底节和多发性大脑皮层出现血流减低为主。 患者rCBF显像均有异常改变。

泌尿,肾

正常肾图:正常肾图曲线分为示踪剂出现段,示踪剂聚集段,示踪剂排泄段三段。

分析指标:1)Tb:峰时2) C ½:半排时间:指曲线从顶点下降到一半所需的时间,正常〈8 min。与双侧上尿路通畅情况和肾功能有关。3)RI:肾脏指数:是反映肾脏综合功能的良好指标。正常〉45%。45~30%为轻度受损;30~20%中度受损;〈20%重度受损。 异常图形:

1. 持续上升型: a段正常,b段起呈持续上升曲线,至检查结束均不见下降的c段.

A:单侧持续上升型:多为急性上尿路梗阻;

B:双侧:多见于急性肾衰或下尿路梗阻引起的双侧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线型: a段基本正常,b段略上升后呈近似水平线;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肾盂积水或肾功能轻度受损。

3.抛物线型: a段低于正常,b段上升、C段下降均缓慢,峰时后延,峰顶圆钝,呈抛物线型;多见于上尿路引流不畅、肾供血不足、肾功能中度受损。

4.低水平延长线型: a段明显低于正常,b段、C段呈水平线;多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急性肾前性肾衰。

5.低水平放射性递降型(无功能曲线): a段低下,无b段,C段缓慢下降; 见于单侧肾缺如、肾无功能。

6.阶梯状下降型: a、b段基本正常,c段不规则阶梯状下降;多见于因为尿路感染、疼痛、紧张等导致尿路痉挛。

7.单侧小肾图: a、b、c段形态正常,但图形明显低于对侧;多见于 一侧肾动脉狭窄、先天性小肾。 临床应用

分肾功能的判断 1).CR、BUN反映双肾总的功能,不能准确反映出单个肾脏的 功能变化; 2)一侧肾动脉狭窄引起→肾性高血压→单侧小肾图形; 3)慢性肾盂肾炎→多为单侧肾图改变;慢性肾炎是免疫性疾病,多为双侧改变;

诊断尿路梗阻: 估价尿路梗阻时肾功能受损程度、指导手术、疗效评价。

移植肾的监测: 1).肾图近似/正常或膀胱/肾区放射性>1 →成功 2).低水平延长线/无功能曲线→急性排异/肾缺血 3).高水平延长线→肾小管坏死。

介入试验是鉴别明显的机械性上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单纯上尿路扩张的方法。

消化系统

肝胆动态显像 临床应用

1.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表现为肝、胆管、肠道显影正常而胆囊持续不显影。慢性胆囊炎:胆囊延迟显影.

2.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原因。若肝胆显像肝显影良好,追踪至24 h仍不见肠道出现放射性,且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无效,可诊断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肝胆显像多表现为肠道放射性延迟或不出现放射性,一般苯巴比妥试验胆汁促排有效。

3.胆道梗阻和异位胆囊的诊断

肝内和肝外胆管梗阻时可见梗阻近端胆管变粗或呈囊状扩张;胆总管完全梗阻时肝胆显像肠道内不出现放射性,不全梗阻时肠道放射性出现延迟。若正常胆囊部位不见胆囊显影,而占位病变处却有99Tcm-EHIDA浓聚,且放射性变化符合胆囊影像变化规律即可确诊为异位胆囊。

4.肝脏移植术后监测

肝胆显像可以全面对移植肝脏进行监测,包括肝动脉灌注、肝细胞摄取和清除功能、胆道通畅情况、有无胆汁漏等,且有利于定期重复检查。 5.其他

肝胆显像还可用于外科手术前了解胆囊收缩功能及胆道梗阻情况以及胆囊切除或胆管取石术后胆汁动力学变化和胆管内胆汁排泄通畅情况等。 肝脏显像

肝胶体显像(肝实质显像)肝血池显像

1) 肝血管瘤在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的放射性减淡缺损区;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

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即局部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一般直径>2 cm的血管瘤诊断准确性可达90%。

2) 原发性肝癌肝实质显像可见肝内单发放射性减淡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阳性;肝血池

显像示相应局部“一般填充”,即其放射性浓度与周围正常肝脏基本相同或稍减低。肝转移癌肝癌实质显像常表现为多发放射性减淡缺损区,极少数为单发;肝动脉灌注显像常为阴性;肝血池显像常表现为病变局部血池“一般填充”。

3) 单发性肝囊肿及多囊肝肝实质显像可见单发或多发放射性减淡缺损区;肝动脉灌注显像

阴性;肝血池显像局部“不填充”,即无放射性分布。

小肠出血可用胃肠道出血显像 的和医学方法来查出

99Tcm-RBC(99Tcm标记的红细胞) 既可以用于急性小肠出血也可用于慢性小肠出血

14C-尿素呼气试验的应用: 检测有无HP感染;溃疡疗效判断。

骨显像(Bone imaging)原理 :

① 通过化学吸附方式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 ② 通过有机基质结合方式与

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 异常所见

多发的非对称性无规律分布的放射性增浓灶为骨转移瘤的典型表现 临床应用 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心血管系统

心肌灌注显像 临床应用

1)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2) 为本检查主要适应证。缺血区的典型表现是可逆性减淡缺损区。

3) 不可逆性缺损;可显示梗死的部位及范围,了解侧枝循环及心肌存活。 4) 病变区在负荷及静息或延迟影像中表现部分可逆性减淡缺损,表明心肌缺血与梗死区同

时存在。

存活心肌的检测是判断存活心肌的最可靠方法(金标准) 。 心血池显像 应用是1,判断心功能 2,看心室壁的运动

内分泌系统

摄I试验

2 ;4; 24小时逐渐升高,到24小时到达高峰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的目的 是判断典的有机化是否障碍

T3,T4的测定 甲状腺激素的诊断价值 FT3>FT4>TT3>TT4>rT3

TRH兴奋试验

判断原发或继发性加减,为甲减的病因和定位反映 1. 延迟反映:下丘脑性加减 2. 过渡反映:原发加减

3. 低or无反映:甲抗,垂体性加减 4. 甲状旁腺现象的适应症 双实现象法,双核素现象发 应用 诊断甲状旁腺癌÷

甲抗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31I治疗甲状腺适应证

1) 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剂量计算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辅助诊断 3) 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4) 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情况,鉴别诊断高碘和缺碘甲状腺肿 5) 用于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和促甲状腺激素兴奋试验 禁忌症

因131I可通过胎盘和由乳汁分泌,固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