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当前,单纯建立在“量化”概念基础上的勤务管理模式在面对日益更新
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缺点开始呈现,在交管工作第一线的路面中队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工作方法对勤务管理模式作出完善和变革。某某中队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建立在分析归纳和适当前瞻基础上的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在优化路面中队民警警力资源、最大化交警路面基层单位的工作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文对某某中队的勤务管理模式作了粗浅的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对
交警系统内每个成员都提出了更高、更全方位的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是:机动车数量每年激增,直接导致交通事故数量的高速增长,而同期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交警部门的大量工作无法产生事故预防方面的预期效益。尤其表现为路面基层中队的勤务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降低了民警的工作效率,浪费了宝贵的警力。本文立足于路面基层交警中队的角度,对中队勤务管理模式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从事故预防的层面上提出了区别于“量化”概念的勤务管理模式。 一、路面中队现行勤务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交警路面中队的勤务工作模式还是遵循较为单一的“量化”的基本概念在运行,提出其考核目标主要依据来自上级的相对简单的数额分配。普遍的工作方法一般都是根据辖区交通情况和中
队警力由上级部门大致确定每个工作周期的工作数量,然后由中队把工作数量分解到每个民警,在工作周期末对民警的完成工作量进行考核;然后再由上级分配下一工作周期的工作数量,以此循环。
长期以来,量化考核的勤务管理模式由于其易操作性和一定程度上激发民警工作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效益,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交管工作本身特性的不断更新,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基于量化考核的勤务管理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无法应对的局面,尤其表现在事故预防方面收效甚微。我认为,路面中队的基层勤务管理当中,应考虑改变现有单纯的量化模式,至少要对单纯的量化方法进行有益的补充,以使勤务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交管工作的特性。
在路面中队的勤务管理中,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暴露出以下各项问题:
1、 以量化为核心的考核模式中,考核目标来源的科学性不够充分。
在以“量化”为核心的勤务模式中,作为考核目标的单纯的“量”不能承载具体和详细的交通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加之路面中队在传统的勤务模式中对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归纳功能不够重视,反映到决策层的信息往往不能反映辖区内最新的道路交通状况,从而使得上级部门在提出考核目标时谈不上有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2、 在单一的量化概念作用下,执勤工作极有可能出现重“量”轻“质”
的倾向,造成民警在勤务工作中的纯任务观点。不可否认,现阶段我们的交警素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可能每个民警都能
自觉从效益的角度出发执行各项勤务工作,而在长期的“量化”勤务管理模式中,由于对“量”的操作相对较为简单,部分民警往往会出现单纯以“量”的概念要求和评估自身的勤务工作,而忽视了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中作为终极目标存在的“效益”的概念。 3、 建立在单纯的量化考核基础上的勤务模式无法检验实际勤务工作
在事故预防方面是否到位,从而可能导致对改善整体交通环境作用不够明显。由于在考核时只能针对民警的工作量进行考核,无任何其他依据评估其勤务工作在事故预防的整体工作中产生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使得整个考核失去了效益上的意义,也极容易导致路面中队民警勤务工作效益低下的局面。
4、 在实际操作中,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对日
常勤务安排的动态调整。由于在单一的“量化”作用下,民警只须完成每月工作的数量,无须考虑任何根据即时交通信息而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极有可能扼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在预防事故的大前提下灵活机动地开展勤务工作。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路面中队勤务管理模式当中,需要一些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手段介入,以发挥现有警力资源,使其在事故预防工作中产生最大效益,并促进公安交警勤务制度更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二、动态勤务管理模式的基本运作原理与操作方式。
在实践当中,相对较为系统的勤务工作模式,包括考核目标的生成、勤务工作的分配及细化、考核工作的具体细则等,该勤务模式基
本流程如下图:
〈图1〉.路面中队动态勤务模式基本流程
对道路机动车流量及重点违章率进行统计 对上一工作周期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下一工作周期工作量化目标 得出事故主要分布路段及时段、重点原因等信息 将民警日常工作以事故重点地段、时段、重点违章等为目标的指标分配 中队组织路面考核,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即时分析执勤与事故的数量关系,提出调整意见 期末总结,完成上一周期考核,同时提出新的考核目标 生成民警考核奖金数额 1、路面中队动态勤务考核模式中考核目标的生成。
为克服以往单一量化概念作用下考核目标单纯数量化分配的缺点,为民警单位当月工作量寻找出科学性的依据,从而实现现有警力效益最大化,在中队提出的动态勤务模式中,将执勤工作的考核目标建立在针对辖区各主要道路的车流量及机动车辆易引发事故的重点违章率、道路事故地段、发生频率等因素的分析和统计以及根据事故因素的调整的基础之上。
通过多次定点与随机抽取辖区主要路段机动车流量,以及对各地段机动车辆易引发事故的重点违章的观测,得出辖区主要道路每日机动车流量及重点违章率;以此为基础,可粗略得出下月纠正违章基数为[各地段(机动车日平均流量×重点违章率)之和]×30天;以此为基数,再根据前期事故在各主要路段的分布,在事故较为频繁的路段的纠违基数上适当增加部分数额,从而得出该月中队纠违总数。
该计算方法也可结合上级部门分配任务,根据本辖区各路段机动车辆违章率、事故发生数量等基本情况将任务指标进行细化分配,详见下文勤务工作的分配与细化一节。
具体勤务工作除了纠违之外,还应保持一定数量的巡逻和交通安全宣传,尤其针对事故多发地段,单一的纠违工作对遏制事故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效果可能相对不够明显,必须安排相应的巡逻管控和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如某某中队辖区,考虑到存在辖区面积广、支线道路复杂且事故呈无规律性多发,而警力配置相对不足(编制民警为8人)等实际情况,则可根据事故等情况,采取利用协警力量上路巡逻
劝导(不进行纠违等执法活动)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等。 2、动态勤务模式中勤务工作的分配与细化。
分配与细化工作主要建立在对近期辖区事故各因素的统计、分析归纳和民警在执勤中的反馈之上,该项工作主要由内勤民警负责完成。和以往勤务管理模式中勤务工作的分配单纯以数量到人的方式不同,动态勤务管理模式中提出了当月纠违数量必须兼顾前期事故的地段和时段等因素,要求每个民警在当月的纠违勤务工作中,不仅要完成分配的数量,而且必须保证执勤中在几个事故和违章的高发地段完成一定数量的纠违。从每月工作总量来看,各事故重点路段和重点违法行为数量必须在纠违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两项工作可纳入月末考核。
在动态勤务管理模式的日常运作中,根据勤务跟着事故走的基本思路,中队内勤民警必须每日完成辖区事故情况中的地段、时段、事故参与方式和民警纠违的时段、地段分布以及重点纠违类型,并形成相关图表和小结,从中得出纠违工作对辖区事故的影响,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从理论上来说,纠违工作与交通事故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大体应该呈大致的消长关系,否则,就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勤务工作是否在地段、时段或者纠违类型出现偏差,并得出具体意见通知路面执勤人员作出合理调整。同时应通报值班民警考虑加大重点地段时段的巡逻管控力度,以及加强该地段相关区域的宣传工作力度。
另一方面,中队领导或内勤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各主要路段进行机动车流量、违章率的重新测定,以随时修正勤务工
作数量因辖区交通环境改变而出现的偏差,尤其当辖区出现短时间内交通流量或交通事故数量激增时,应充分调动路面执勤民警积极性,加大管控力度,全力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中队内勤民警必须通过民警工作日志了解执勤民警在执勤当日是否完成了当日平均工作量、各主要路段工作量、各重点违章类型是否存在合理比例,在操作中应做到每日一清,每周统计,累积到月底形成该民警的当月勤务工作考核,同时结合即时的事故信息配合领导提出相应调整的对策。
宣传工作原则上由内勤民警负责,根据归纳的事故信息,包括事故地段、事故参与人群特点等因素,划定下一步有必要进行交通安全宣传的重点区域和人群,迅速对其实施宣传工作,以确保宣传工作的有针对性和效益。该项工作可纳入内勤民警的工作考核。 3、
动态勤务管理模式的目标考核与下一周期考核目标的提出。
区别于以往的单纯量化考核模式,动态勤务管理工作目标考核的依据除了路面执勤民警每月工作数量之外,还应从民警执勤工作日志、内勤每日台帐、中队领导历次随即抽查考核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在动态勤务模式中,必须强调民警记录执勤工作日志的重要性。应敦促每位民警详细地做好日常执勤日志的记载工作,从而达到路面实际情况的反馈作用,同时利于工作周期内的部署调整。民警执勤工作日志应能反映出当日民警在日常执勤中体现在重点路段、时段的工作数量,以及对重点违章类型的查处力度,通过认真地执行工作日志
制度以有效地避免路面执勤民警在执勤工作高数额低效益的现象,从而真正把民警执勤工作从单纯的“量化”中摆脱出来,成功地向质量并举的勤务模式迈进。
中队内勤的各类记录辖区交通环境信息及民警工作信息的即时台帐,既为每个工作周期期末对中队及民警的勤务考核提供依据,又为中队对辖区各类交通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规律提供依据,根据各类统计数据,中队完全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并得出下一工作周期的考核目标,并开始循环运作,为中队民警日常勤务工作提供了相对科学、精确、灵活的依据。
在考核中,中队领导也可对路面执勤工作进行随机抽检,在规定的时段、路段对相关民警的执勤工作进行实地检查,除检查民警是否到位外,也应对民警的纠违内容进行督查,以矫正民警可能产生的工作偏差,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月底考核依据。
四、某某中队关于动态勤务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操作浅析
中队在试行动态勤务模式的过程中,主要以辖区各主要道路点段为主。在各重点道路测定违章率时,为密切体现勤务紧跟事故走的原则,也着重对与引发事故密切相关的重点违章作了测定和统计。
2007年某月利用6F等高科技设备、人员定点观测等方式,通过半个多月的测定和统计,基本确定辖区日间各重点路段平均机动车流量和机动车违章率为:
路段名称 03省道付村段 03省道某某段 金义东公路 东黄线 机动车日平均流量 2729 2380 1189 452 机动车重点违章率 4.2% 3.7% 3.4% 4.0% 上月事故数 4 3 4 6 塘源线 曹上线 678 396 2.8% 4.1% 7 2 经过计算,(2729×4.2%+2380×3.7%+1189×3.4%+452×4.0%+678×2.8%+396×4.1%)×30=8850
可以得出中队下月基本工作量为8850个纠违数量,其中金义东公路上纠违方式主要以6F与电子警察测速为主,基于以往实践,每月可以从纠违总数扣除2000——3000个,余数以5500计,分配给中队11个民警,每个民警当月完成数量为500个。
由上月事故分布地段可知:
上月事故主要集中在03线付村、某某、石牌;支线东黄线、塘源线等路段,根据事故情况,民警当月工作量中,至少要在上述重点地段完成占总数2/3的纠违数量,即330个;其余纠违数量可合理分布于辖区其余地段;
根据上月交通事故参与方式比例可知:
上月引发交通事故的重点违章因素主要以摩托车、小货车等机动车辆为主,共占总数41%强,故本月的执勤工作中,在逢违必纠的基础上,尤其应注意加强对小货及摩托车违法行为的管控查处力度,且应明确体现在当日执勤工作当中;
经过一个月勤务工作的开展,经中队每日统计分析和小结,我们得出该月事故日发生数量与日纠违数量的关系基本可以呈现预期当中的规律性,说明中队这一建立在分析归纳和前瞻基础上的动态勤务管理模式是有一定效果的。其中,针对本月中旬日辖区事故数量剧增的情况,中队除了在接下去几日连续加大纠违力度之外,还安排副班民警加强了事故多发路段的巡逻管控,迅速有效地遏止了事故上升的苗头。图4.1和4.2分别是开展动态勤务模式后两个月份的事故走势示意图,图中可见03省道事故数量走势极为平缓,也充分说明了该套勤务模式在预防事故上的一些积极作用。
图4.1
图4.2
说明:红色线条表示辖区事故总数走势,黑色线条表示辖区支线事故走势,蓝色线条表示03省道事故走势。
五、关于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在试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在中队动态勤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操作中,中队除了不断积累动态管理和考核的具体经验,也对勤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作了归纳和总结,并努力找出解决方法。具体存在的困难如下:
1、部分民警对动态勤务管理模式的出发点以及管理目标认识不清,不能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执勤工作最终目的是产生效益而不是单纯完成数量,对工作中具体的勤务信息把握不够敏锐,报告不够及时,调整不够完善,从而造成动态管理中执勤民警这一重要环节的功能缺失,无法最大限度体现勤务管理中“动态”的优越性。
2、由于动态管理过程中,路面中队出于考核的需要,对民警日常工作的记录追踪工作的精确度和即时性要求较高,相对应工作量较大,
必须安排专门人员且建立一套易于操作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目前某某中队已在着手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中队民警动态勤务工作评估体系,希望在这项工作上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3、在目前“量化”观念在民警工作考核体系还占据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下,如何让中队的动态勤务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完善,从而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