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 说课稿
罗山县子路初级中学:彭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2、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用实验探究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加深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及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问题探究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设计这一环节: 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复习导入 → 问题探究 →多媒体展示→实验前指导 → 学生分组实验 → 归纳总结 等
环节1:复习导入。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引出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
环节2:问题探究。探究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跟哪些因素有关,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气体收集装置。分析总结出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课本第40页。 找一个学生复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6)把导管拿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
教师小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茶)装(庄)定点收离(利)熄(息)
用谐音记忆法归纳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实验步骤。
然后,设置几个讨论题:【讨论】1、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为什么? 5、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5个问题,有些通过刚才阅读课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有些需要讨论才能得出答案,第3个和第5个问题需要教师再强调一下:
注意事项:
(1)检验气密性(2)装药和棉花(3)倾斜固定试管(4)集气瓶盛水做准备(5)先预热后加热(6)连续气泡收集(7)先拿导管后熄灯
【设问】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
通过以上设计,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能较好的熟悉制取氧气,知道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归纳总结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课题三 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3、分解反应:一种物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