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对策(三)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考试说明》明确了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的范围,就2007、2008年来看,主要为18个,它们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道了范围,我们主要就巩固这18个虚词的用法。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分清实词虚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虚词,兼
有虚实两种用法(词性),需要分清。如:
①所。如:A.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动词”式中的“所”为代词,因动词不同,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此处为“……的东西”。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为固定结构,表原因或条件、手段,在此句中表原因,译为“……的原因”。C. 得其所哉;各得其所。这两句中,“所”作动词“得”的宾语,是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②为。如:A. 尚思为国戍轮台。“为”读wèi,“替、给”的意思,介词。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读,表被动,译为“被”,介词。 C.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为”读wéi,支配“刎颈之交”,动词,译为“成为”。
③以。如: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为介词,与“物”“己”构成介宾短语,意思为“因为”。B. 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的意思,动词,作谓语。
能够区分开虚实,也就区分开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进而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二、掌握基本用法。即熟悉一个虚词有多少义项或用法。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我们总说要“胸有成竹”,对文言文虚词来说,它的基本用法就是“成竹”,没有这些“成竹”,想做
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如:
①乎。助词:A. 表疑问或反问。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当于“吗”。
B. 表感叹语气。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相当于“呢” C. 表测度语气。如:无乃不可乎?相当于“吧”。
介词: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当于“于”,译为“在” 形容词词尾: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形容词“全”之后,相当于“地
”。有的情况可以不译。
1
②其。代词:又分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作人称代词:意为“他的、他们的”。此其所以败也。作“败”的主语。 作指示代词:有碑仆道,其文漫灭。“那(上面的)”意思,定语。于乱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意为“其中的”,是特指代词,作定语。
副词:其皆出于此乎?“其”在动词之前,修饰谓语,意思为“大概”。攻之 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修饰“还”,表商量语气,意思为“还 是”。
连词:其传之非真也。这个“其”用在假设语气中,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
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用在两个分句前,面对两种情况,表选择,是选择连词,相当于“是……还是……”。
助词:霰雪纷其无垠兮。“其”用在“纷”与“无垠”两个谓语词语之间,调 整音节,无实在意义。
就像这两个虚词,如果不了解“乎”有助词、介词、形容词词尾等用法,不了解“其”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用法,那对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乎”“其”就很难做出判断,实在是因为没有判断的依据。所以,要下功夫打好基础,至少要识记熟18个虚词的用法。
三、分析语法特点。所谓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这是推断虚词意
义和用法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可能也会不同。 下面具体举例分析:
1.语法标志。即认定某一虚词为什么词性的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区分一个虚词的用法。如:
①所。A. 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学(动词)”,“所”代人、事、物,为“……的东西”。B. 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C. 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
②焉。作词尾助词,其语法特征为“形容词+焉”。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③之。助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时,其语法特征为“名(代)+之+动词”。如:何陋之有?作定语后置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之+……者(或形容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为形容词。 2.语法成分。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
①其。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多作兼语、定语。作兼语时,译为“他、她、它,他们、她
2
们、它们”,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作“惜”的宾语,又作“用武而不终”的主语,是一个兼语,用在两个谓语成分之间。意为“他们”。作定语时,用在名词之前,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其”作“度”的定语,意为“他们的”。
②焉。作代词,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用在“得”之后,代词,作宾语,代《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作兼词,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焉”虽然也用在动词之后,但“伏”表趴的行为,与之有关的应该是表处所的词语,所以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再如:且焉置土石?“焉”放在“置”这个动词之前,对“置”加以修饰,状语,相当于介词加副词,意思为“往哪里”。
3.语法功能。即一个虚词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群(复句、句群)方面的作用。如: ①而。作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前后结构一致。表递进,如:拔剑撞而破之。前后两个动词,前一个表行为,后一个表结果。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前一个词为形容词,后一个词为动词,是中心词。表承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句话之间有时间先后之分。表转折,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后词义不一致。表假设,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句子表达的意思未成事实。
②以。作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予”。作连词,表并列,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前后两个短语结构一致。表目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前后两个短语之间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表修饰,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日”作状语,表修饰,“一天天地”的意思,“远”作中心语,“(被)疏远”之意。
③于。作介词,表处所,如:大声发于水上。“于”和“水上”组成介宾短语。表比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表对象,和“蓝”组成介宾短语;第二个“于”表比较,这第二个“青”是形容词,“于”前如果是形容词,“于”一定表比较,形容词成为介词表比较的语法标志。表被动,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和后面的人组成介宾短语,其中“郑袖、张仪”是施事者,即做出“惑、欺”这一行为者,表示主语是受事者。
④则。作判断动词,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后构成判断关系。作副词,状语,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就”的意思。作连词,表假设,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则”连接前后句意,不一定是事实,“如果”的意思。表承接,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则”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动作的先后,可译为“就”。表转折,如:欲速则不达。“则”用在两个短语之间,表示语意的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等。
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能够抓住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分析,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推断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节里没有讲语言环境。实质上,作任何题都离不开语言环境。不过,虚词对语境的分析可以参考文言文推断对策(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理解”中有关“分析语境”的阐述。面对虚词题时,如果既有扎实的基础,既能抓住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根据语法特点加以分析,又能够透彻地分析虚词所在的语言环境。那么,就应该能够比较正确地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正确的答案。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