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上册文言文1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初三上册课内文言文

《陈涉世家》

【常考字词归纳】 一、重要字词解释 1、少时:年轻的时候。 2、 尝与人佣耕:曾经。 3.、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4、怅恨: 失望。 5、苟富贵:如果。 6、若为佣耕:你。 7、太息: 长叹。 8、安知:怎么。

9、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10、屯大泽乡 停驻。 11、皆次当行 编次。 12、会天大雨 适逢。

13、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14、乃谋曰 于是、就。 15、亡亦死 逃走。 16、等死 同样。

17、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18、数谏故 屡次;缘故。

19、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20、今或闻无罪 有人。 21、楚人怜之 爱戴。 22、今诚以吾众 如果。

23、为天下唱 通“倡”,带头 倡导。 24、以为然 对的。 25、乃行卜 去、往。 26、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27、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28、威众 威服众人。 29、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30、陈胜王 称王。 31、所罾鱼腹 用网捕。 32、得鱼腹中书 字条。

33、固以怪之矣 通“已”:本来认为奇怪。

34、间令 暗使。 间,私自,偷着。 35、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36、旦日 第二天。

37、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8、素爱人 向来。

39、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40、令辱之 使。 二、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 三、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 (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 (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 (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6)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古:逃跑;今:死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暗地里;今:中间。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处处;今: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 (4)、等死,死国可乎 “等”古:同样 ;今:等待 (5)、比至陈

“比”古:等到;今:比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计”古:集会、商量;今: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 五、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 项燕为楚将:将领

1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 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故 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应 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数 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遣 令辱之:让;使

召令徒属:命令

指 卜者知其指意 通“旨”意图;意思

皆指目陈胜 用手指着

《唐雎不辱使命》

一、通假字

(1)、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 通 “措”, 安放 。 (2)、 仓鹰击于殿上。 “仓” 通 “苍”, 青色 。

(3)、 秦王不说。 “说” 通“悦”, 高兴 。 (4)、轻寡人与。 “与” 通“欤”,语气词“吗”。 ( 5)、寡人谕矣。 “谕” 通“喻”,明白,懂得 。 二、一词多义 (1)徒.

免冠徒跣 (光着; ) 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2)虽.

虽然,受地语先王(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4)使.

使人谓安陵君 (派遣 )

使唐雎使.于秦 (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5)怒.

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 怀怒.未发 (愤怒,名词) (6)以.

以.大易小(以介词,用) 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7)夫. 此庸夫.之怒也(fū 成年男子名词)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 发语词无义) 三、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 (2)、徒.以有先生也。 古:只是; 今:徒弟 (3)、休祲降于天。 古:吉祥; 今:休息;常用作休息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古:虽是这样; 今:转折关系的连词; (5)、长跪而谢.之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 (6)、否,非若是.也。 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7)、岂直五百里哉。 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 。 (8)、秦王色挠 古:屈服。 今:轻轻的抓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广: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2)、轻.寡人与 轻: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4)、伏尸百万。 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5)灭韩亡魏。 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2

《隆中对》

一、

重点词汇

1、隆中对 对:回答、应对。 2、时人莫之许 许:承认、同意。

3、谓为信然 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4、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视。 5、谓先主曰 谓:告诉、对„„说。 6、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

7、不可屈致也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8、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委屈 枉驾:屈尊 顾:拜访。

9、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10、凡三往,乃见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11、因屏人曰: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因:于是、就此 屏:命人退避。

12、汉室倾颓 倾颓:崩溃、衰败。 13、度德量力 度:估计 量:衡量。

14、遂用猖獗 遂:于是、就 用:因此 猖獗:失败

15、然志犹未已 犹:仍、还 已:止。

16、君谓计将安出: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计:计策 出:产生。

17、则名微而众寡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非惟:不仅 抑:而且。 19、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20、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争强、争胜。 21、利尽南海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2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大概 资:资助、 给予

23、帝室之胄 胄:后代

24、总揽英雄 总揽:广泛的罗致。 揽:招致 25、将军身率 身:亲自

26、箪食壶浆 箪:用箪盛着 壶:用壶装着 27、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28、民殷国富 殷:兴旺富裕

二、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三、一词多义

①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②因: 因屏人曰:于是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③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 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 遂用猖蹶:因此

④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 自董卓已来:通“以” 。 已历三世:已经。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 ⑥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⑦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⑨以: 以弱为强者:凭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 以迎将军者乎:来

⑩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 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 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e. 动词 ,成为:以弱为强者: ⑾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四、古今异义

1.遂用猖蹶:猖蹶 古意: 失败; 今意:嚣张。凶猛而放肆。

2.凡 古意:总共; 今意:平凡。

3

3.孤 古意: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今意:孤单。

4.遂用猖蹶 用 古意:因此 ;今意:使用。

5.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 古意:拜访; 今意,照顾、看。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 古意:大概;今意,危险、输。(百战不殆)

7.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古意:一天天;今意,太阳或日子。

8.抑亦人谋也 抑 古意:而且;今意,压抑,或者。 9.此人可就见 就 古意:接近,趋向 今意:就是。 10. 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b.今义:允许,赞许

11.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b.今义:多用作连词

12.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13.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 b.今义:国家

《出师表》

一、重点字词 (1)崩殂: 帝王死

(2)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3)菲薄: 轻视 (4)恢弘:发扬扩大 (5)引喻适义:称引 恰当

(5)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6)异同 :不同 (6)刑赏:罚

(7)昭„..之理 显示 治理 (8)淑均:善良公正 (9)倾颓:倾覆衰败 (10)倾覆:兵败 (11)布衣:平民 (12)躬耕:亲自。 (13)闻达:做官扬名

(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 (15)驱驰:奔走效劳

(16)夙夜:早晨 (17)不毛:荒凉的地方 (18)庶竭:希望

(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比喻才能平庸 (20)攘除:铲除。 (21)彰:表明

(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 考虑 (23)慢:怠慢

(24)以彰其咎 表明 过失 (25)以咨诹善道:询问 (26)雅言:正确 (27)临表涕零:面对 眼泪 (28)之秋:时

(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30)偏私:偏爱私心

(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二、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简 (通“拣”) 选拔 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字: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晓畅:精通熟练 今:作文通顺明白 四、 一字多义: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留) 效

恐托付不效。(成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任务) 所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的原因) 行

性行淑均 (行为)

4

行阵和睦 (队伍) 为

俱为一体 (是)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以

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寄臣以大事 (把)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为、替)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 ( 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五、 成语: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计日而待 作奸犯科

真题再现

陈涉世家 (一)

(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被.坚执锐( ) (3)刑.其长吏( ) (4)皆来会.计事( ) (5)客出入愈益发舒.

(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二)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后汉书·班超传》)

1、两句中“而”的用法是:( ) (1)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2)佣者笑而应曰 A.承接 承接 B.并列 承接 C.并列 修饰 D.承接 修饰

5

4.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若为佣耕(若)------------ ②苟富贵,无相忘(苟)------------- ③尝辍业投笔叹曰(辍)--------- ④不耻劳辱(耻)---------------------- 5. 翻译句子 ①

---------------------------------------------------------- ②

-------------------------------------------------------------

6. 比较两文的详略安排,甲文写得------------,仅介绍陈涉的出身与抱负;乙文则写得--------------,还介绍了班超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学。两文除了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都运用了-----------------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宏大志向。

7. 比较两文,你能看出传记作品首先应介绍什么吗? ----------------------------------------------------------------------------------------

8. 阅读两个语段,说说陈涉与斑超有哪些共同之处?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隆中对》 (二)

[甲]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A. 自董卓已.来( ) B. 利.尽南海( ) C.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 D. 益州既.

定( )

16.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A.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B.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17. 乙文中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是:

18. 阅读甲文,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是:(3分)

A. B. C.

19. ① 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② 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分) 出师表 (一)

【甲】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6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

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

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四)

(一)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选文(二)具体说明了选文(一)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二)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 夙夜: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庶竭驽钝 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属以后事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嗣子可辅 辅: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

(六)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3)郗超与谢玄不善. (4)既已狼.噬梁、岐 2.译句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5.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 诸葛亮: 郗超: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