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义。
2、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不同人物语气朗读课文。
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寓意。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 领悟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当堂合作,探究交流及展示,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一、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副同名的巨幅油画,在当时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人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预习导学:
(一)检查预习,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展示。
1、给划线的字注音:
曾( ) 始龀( ) 穷匮( ) 厝( ) 万仞( )
亡以应( ) 荷担者( ) 箕畚( )( )
2、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 始一反焉( ) ② 毕力平险( ) ③ 杂然相许( ) ④ 河阳之北(⑤ ⑥
(二)自主学习,把握文意(朗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人物对话语气。):
1、齐读、分组分角色读。教师提示句子停顿、人物的语气。
)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① 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
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②、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毕力平险:( )
指通豫南:( )且( )焉( )置( )土石 荷担( )
箕畚运于( ) 始龀:( ) 智叟( ) 山之一毛:( )
固不可彻:( ) 无穷匮也:( ) 何苦而不平( )
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④、翻译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课文寓意。
四、拓展延伸:唱一唱,品一品,写一写。
愚公移山 (歌词)作词:韩永久 演唱: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同学们自己现在的
现实想法:
行动:
时间:
结果:
原因:
评价:
四、巩固测试:
1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一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 ( ) 何苦而不平( )而山不加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毕力平险:( ) 始一反焉 ( )
3、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且:(1)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焉:(2)且焉置土石 ( ) 始一反焉 ( )
4、翻译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个人反思: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背诵课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