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逍遥游 聂鑫森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

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陶淘问:“您怎么识得这么多野菜?”

贺先生说:“我不是出生于书香世家,我的父亲是农民,是祠堂资助我上的学。另外,我看过许多这方面的书,孔子说多识鱼虫草木之名,想不到现在用上了。”

陶淘说:“您很有童心,我却没有,惭愧。”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有改动)

1. 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4分)

2. 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3.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4. 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5. 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3分)

答案

1. 相貌平凡;洒脱随性;学识渊博;从容淡定;责任感强;富有情趣。

2. ①陶淘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起到线索作用;

②陶淘在生活中的表现与贺先生形成对比,突出贺先生的品质;

③陶淘的积极变化侧面体现了贺先生的人格魅力。

3. 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了贺先生在遭受迫害时的镇定,照应了前文的“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4. 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符合贺先生的身份;

②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

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5. 示例:《论语》显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身影;《呐喊》充满了对黑暗统治和丑陋现象的痛恨;《巴黎圣母院》洋溢着对爱,对人道主义的向往,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他们教会了我欣赏并弘扬真善美,厌恶并摒弃假恶丑。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题意,在选文中找到描写和评价贺先生形象的关键句子,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选文第二段集中描写了贺先生的外形,从“一点儿也不起眼”“也就一米六高”“俨然一乡下农民”等可看出贺先生长相平凡,打扮朴素。

选文第八段介绍了贺先生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他“喜欢独来独往”“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兴趣便是在休息日找个好地方读书,可见贺先生活得洒脱随性,

不愿为人情所累,只愿意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贺先生是“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五七干校”给陶淘讲《庄子》时,即使无书、无讲义,他也可以“滔滔不绝,神完气足”地讲完;世道清明后,在陶淘的协助下,他“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可见贺先生学识非常渊博,尤其是在对《庄子》的研究上。

在办公室遭遇火灾时,贺先生不慌不乱,还提醒陶淘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文化大革命”时期,贺先生受到侮辱,却没有沮丧灰心,甚至后来被赶下乡时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赶猪野牧,做饭炒菜,笔耕不辍……贺先生从容镇定的性格可见一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人因受不了侮辱而自杀了,贺先生却说自己要活下去以完成自己的著作;在下乡劳动期间,即使他患有肝癌,生活条件又恶劣,贺先生还坚持教书并写书,可见他责任感很强,一定要完成自己的研究才能放心。

贺先生休息日的时候喜欢到郊外风景好的地方看书,而且他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能变通烹调之术,可见他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等等。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题意,结合选文中对陶淘的描写,理解和分析选文安排陶淘出现的用意,概括得出答案。

从选文可知,陶淘是贺先生的同事(后来又变成徒弟),两人的人生有多处交集之处,如一起遭遇办公室火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起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并居住在一起等,

因此陶淘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他的出现贯穿始终,在文中起到了叙述线索的作用。

选文还在多处写出了陶淘和贺先生对待事情的不同,利用这种对比突出表现了贺先生的精神品格。例如,遭遇火灾时,陶淘慌忙地往门外奔去,但贺先生却不慌不忙,对比衬托出贺先生的从容镇定。又如,两人一起被遣送去“五七干校”劳动,面对困苦无望的生活,年轻的陶淘想要自杀,而贺先生虽然年过花甲还得了肝癌,却不灰心丧气,坚持治学,把生活过得富有情趣,对比衬托出贺先生的乐观豁达和富有责任感。

另外,在贺先生的教导和帮助下,因为被赶下乡而郁郁寡欢的陶淘开始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还把贺先生当做自己的人生楷模,这从侧面表现出贺先生对陶淘的影响之大,表明贺先生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应把握句子所采用的描写手法及其效果,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

“没有一点沮丧之色”是神态描写,“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是动作描写,这些具体描写表现了贺先生在遭受迫害时的不慌不忙、镇定从容。在内容上,这是贺先生淡定从容性格的一个具体而有力的表现;在结构上,这句话照应了前文贺先生对陶淘说的“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使选文结构完整,联系紧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 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选文内容,理解题目的多重

含义,分析题目对文章内容呈现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而贺先生的专长是《庄子》研究,用“逍遥游”来做题目可以暗示贺先生的身份。

其次,《逍遥游》表达了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引申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而选文借陶淘之想总结了贺先生的形象——“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此评价与《逍遥游》的内容呼应。因此“逍遥游”寄寓着贺先生的自由性情。

最后,作者通过对贺先生的赞美,表现了对“逍遥游”般自由自在的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用“逍遥游”来做题目,表明了选文的主题。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迁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出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之间的关系,再联系生活实际,概括谈谈自己对读书或者做学问的理解。

根据选文,贺先生非常爱读书,读书是他的爱好,而治学是他的事业,是他的责任,他终身为此奋斗。读书治学教给他做人处事的道理,赋予他生活的情趣,陶冶了他的情操,也让他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不仅贺先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读书也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裨益。这不仅体现在我们所作答的考卷上,而且会体现在我们平时的为人处世上。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