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意义与混合班级模式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班级模式为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12年第31期考试周刊 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意义与混合班级模式探析 以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班级模式为例 谢洁芬龙新望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学习 和生活的基层组织,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本 文分析了研究生班级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的班级模式.提出 建立研究生混合班级模式.发挥研究生班级作用.为思想政治 教育提供有效栽体。 关键词:研究生班级模式 混合班级模式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班级”不 再是一个陌生的代名词,其重要性日益彰显且逐渐被高校所 认同。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t998年清华大学开始正式 实施纵向研究生班级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横向班级管理模式: 随后,部分高校先后进行了研究生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改 革。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适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要 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 生的职能”。不仅明确了班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举足 轻重的地位,而且为高校研究生班级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如 何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是当前高校必须 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对研究生班 级建设模式及管理进行了探析。 研究生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据教育部有关数据统计,自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 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膨胀.近几年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目 一同时,对于研究生个人来说,班级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心 理寻求归宿感的需要。我院的研究生,每个年级都有近二分之 来自非第一志愿调剂,虽然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决定了 他们的班集体意识可能相对淡薄.对班级涵义的理解和依赖 程度不同于本科的时候.但他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需要 在共同的环境里至少一起生活3年,这里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 的一个驿站,他们需要融入、需要朋友和人际交往以满足心理 归属感的需要 最后,研究生班级建设对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和加强学 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部属高校 进行研究培养机制改革,导师负责制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 班级为导师负责制提供有效载体。通过强化导师对研究 生班级的概念,促进他们充分利用班级平台或是在班级的 导师之间形成班级导师团队,共同开展有关学术交流和其 他学术活动并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发挥“教书…‘育 人”功能。同时,班级建设和完善,l 2l有利于形成和沉淀良好 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和风气.是研究生学 风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生班级模式的发展 一一,1.横向研究生班级模式 、前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Et 常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以往在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的情 况下,班级设置较灵活,可按年级、系或专业编成一个班,管理 上主要是依赖导师,没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但这种班级模式 已难以适应目前日益扩大的研究生规模.高校进行研究生班 级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研究生班级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 点。…作为高校的重要细胞,研究生班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 教学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只有借 助班级载体才能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再次,研究生班级建设有利于教育管理与学科的有机结 合,这也是我院进行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主要思路。研究生教育 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而且是科研工 作者,因此,既要重德育又要重学术。班级作为实施的组织载 体,在开展活动中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形 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平台.促进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增强 班级凝聚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班级的组建形式在不断 探索中变化着。在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初期,由于招生规模 小,常常是一个系就编成一个班。随着培养专业增加和招生规 模逐步扩大,按照入学研究生编成一到两个班进行管理的横 向管理模式,在许多高校里沿用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优点是 便于完成学校及学院要求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入学和毕业期 间下达各项通知和上报各种统计数据: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和 入学教育,使来自不同地方的研究生尽快彼此熟悉了解并建 立感情基础和形成归属感,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3 3而班级 内部不同专业间的交流学习,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跨专业 问题提供了探讨平台。 这种班级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在入学一年后.班级可能名 存实亡,这也是我在工作实践中感触最深的。尤其是农科类研 究生,第一年主要以班级形式参加课程学习,其班级概念相对 较清晰;第二年进入实验室直到毕业.这段时间主要的集体活 动形式是以实验室或导师的科研团队为主.参加学术报告和 其他学术科研活动,个人更注重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愿意 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上面。而像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 的各种活动相对较少,加上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如对参加集体 活动热情不高、班集体观点淡薄等导致横向班级到了研究生 期间的中后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生,对提高学生的科研精神有很大帮助。因此,这种准研究生 管理的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师”和“生”的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互赢的.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参考文献: [3]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山西高 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109—110. [4]来兰梅,王树魁.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河南化工 (下旬刊),2010,(2):71—72. [5]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江苏 高教研究,2005,(1):75—78. [1]郭清芬.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文 化学刊,2009,(1):36—38. [2]廖满媛,乔爱科.以导师制提高学生素养并促进学科 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138. 142 [6]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9,(5):74—77. [7]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 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 2.纵向研究生班级模式 纵向研究生班级是在横向班级模式之后的一种有益尝 试.顾名思义.它与横向班级模式最大的不同点是,l3 突破研 究生入学的时间限制,以科研群体为核心,以研究生科研工作 和学术交流为主线,通过打破按学历和入学年份的班级划分, 以同一学科点或实验室的不同年级不分学历的研究生为班级 主体,并注重导师对班级建设的参与和指导。其优点是有利于 加强学科点和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科研领域背 景相似的高低年级研究生之间由于有更多共同语言进行科研 交流和探讨,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对坚定低年级研究生的科研 信心有积极作用:对强化学科点和导师引导研究生全面成长 的职责也有促进作用。同时,容易形成和沉淀良好的班级文 化,增强归属感。 虽然这种班级模式建立的时间不长,但在实践中发现存 在一些问题,如由于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而忽略了对外 横向的沟通:容易形成以导师或课题组为中心的小团体,影响 学科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等。 3.混合班级模式 随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深入,研究生的教育和 管理出现了新问题,单一的班级建设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研究 生Et常管理和全面培养,于是,有的高校提出了横纵结合、双 向互动的管理方式,通过以纵向专业性搭建资源平台、以横向 整体性带动群体成长。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建班模式。 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生班级模式。其所在学院 目前共有250多名在读研究生,涉及植物学等5个专业的招生。 2007年之前由于人数少,不分学历,一个年级分为一个班,并 选定两名研究生作为年级负责人。后来招生人数增加,为了便 于管理.2008年开始每个年级按照专业相近原则分成两个班。 各班推选正副班长两名.并进一步完善横向班级管理有关制 度。由于横向班级客观存在的弊端,我通过对研究生群体的思 想、学习、生活等特征的了解,对横向纵向班级管理模式的科 学分析,并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提出研 究生混合班级模式 在这种班级模式里,每位研究生一入学就 具有临时班和固定班的双重班级成员的身份,即硕士生按照 专业编成两个临时班和全部博士新生编成一个临时班,各班 均由正副班长和配备相关专业的具有一定威望的导师担任班 主任,并允许这种横向班级到第二年进入实验室后对班级有 所淡化。另一种身份是在入学时也是纵向班级成员,根据专业 和导师团队,不分学历.编成八个纵向班,各班有班长和心理 委员。到2011年5月,所在学院完成了研究生班级模式改革,即 由单一的横向班级调整为横纵相结合的混合班级模式。 三、混合班级模式下的研究生班级互动管理 混合班级模式为促进科研和学术交流、发挥导师作用、全 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研究生 管理的有益尝试。但无论哪种班级模式,只是班级存在的一种 形式,更重要的是健全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发挥班级作用,所谓 “建设重于建制”。而加强研究生班级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本文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区分班级管理的主客体 按照正常思维模式.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 管理的首要负责人.那么,当然也是研究生班级管理的主体. 研究生是客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研究生与本科生不 同,他们已是成年人,心智更加成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 我意识,能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提高自我。因此,他们应 该是主体,而辅导员对他们的管理,严格不叫管理.而是引导 和疏导,扮演主导和辅助客体的角色。这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 的管理艺术和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把握好“主导”和“主体” 的尺寸,既要能调动研究生作为管理主体的积极性,给他们足 够的空间和能力范围建设班集体,又要掌控好班级发展的方 向,做好导向工作.尤其是在班级决策上。一方面要体现班级 的民主性。尊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决策权力,另一方面不能弱化 辅导员的教育角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研究生班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另一角色是导师。由于 混合班级成员主要是由导师团队组成的,导师对班级成员相 对熟悉,这是管理的基础,决定了导师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 位,既是“导”又是“师”,有义务参与研究生的班级活动和管 理。但由于目前这种班级模式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加上导师对 “负责制”的理解不完全全面,因此对参与这种管理存在一定 的误解或是不以为然。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导师对班 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作用,辅导员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让导 师多了解班级的事情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同时,学院要鼓励 导师多参加和支持班级非学术类活动,培养师生感情,增强导 师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学校层面上可以通过健全导 师的考核机制如师德考核,在制度上形成一定的规范。 另外.相关文件对本科班主任有规定,但还没有对研究生 班是否配备班主任做明确要求。重视研究生班主任在班级管 理上的作用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途径之一。我院的研究生班 主任只是一种尝试,对其角色定位和具体作用还需进一步探 索,对其履行的职责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但希望能在研究 生班级管理上多一个辅助客体,从不同角度完善班级管理。因 此,借鉴本科班主任的许多做法,研究生班主任应该有很大的 探索和发展空间。 2.建立有关班级制度 虽然“建设重于建制”,但毕竟“无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 班级在人性化管理上必须规范化.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 保证混合班级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班级建立的不同发 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制度,川在建立初期制定《研究生班级管理 条例》;在发展时期制定《研究生班级活动实施办法》;在成熟 阶段制定《研究生班级评级体系》等。 3.拓宽研究生班级管理途径 混合班级模式有它特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可能性,在管理 上需寻求更符合它特点的途径作为有效切人点,不能完全照 搬单一模式的做法。我院除了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外,尤其注 重探索贴近研究生特点的其他途径.如建立虚拟班级、发挥党 支部核心作用、配备班主任合力管理等。 在思想政治管理进网络的推动下,微博、QQ、BBS等网络 手段已逐渐成为研究生班级交流和管理的主要途径。[212005 年.教育部和团中央联合下发的『教政社]17号文改变了校园 BBS的媒介环境和危机管理模式在高校BBS管理中的主导地 位,进一步推进网络途径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开展。…因此, 借助网络平台,形成网络班级,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空间和时 间的界限,改变研究生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跟随不同导 师和不同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很难有统一时间开展 集体交流活动的状况。网络班级和实际存在班级相结合的班 级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新挑战。 此外,国务院16号文件中提出大学生党建目标是“坚持把 党支部建在班上”,为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班级建立联系指 明了方向。由于混合班级的编制思路和已有的研究生党支部 组建的思路一致,因此.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研究生党支部对 班级的建设起着思想核心作用 在混合班级里,要求党支部委 员和班干部的人选不重复,有利于党支部和班级之间在活动 上的协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利于班级各种学术或文 体活动的开展,增强党支部和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 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159—160. [2]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 班级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9):30—32. 『3]周琼,王静.研究生班级纵横将诶和教育管理模式探 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6):28—31. 『4]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 践[J].研究生教育,2011,(191):35—37. 『5]张彦,刘杉杉,项习,王伟.从危机管理走向服务建 设——高校BBS管理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13—15. 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