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教育学考试测试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学教育学考试测试题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 )。 A.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2.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提出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胡锦涛 D.周恩来 9.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的影响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1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2.(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17.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 )。

A.专业结构 B.布局结构 C.层次结构 D.需求结构 18.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19.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 )。 A.质量 B.可能规模 C.规模 D.速度.

20.( )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18世纪9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2.教育的功能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3.下列描述属于“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

A.“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B.兴趣选择 C.跨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来实现。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养 5.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整合性 6.校园文化可以细分成(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制度文化 C.学生文化 D.学校精神文化 E.传统文化 7.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E.理性成分 8.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 )。

A.传递文化 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9.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包括( )。

A.组织形态 B.组织体系 C.规章制度 D.角色规范

10.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它的标志是( )。 A.计算机 B.机械化 C.网络技术 D.数字通讯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 _____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___ ___学校教育。 2.与网络教育“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相反,传统教育是__ _ _ ___的等级制教育。 3.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 为方式称为__ ____。 4.____ ___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5.___ ___是人类现代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 6.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__ ____。

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___ ____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明方向。 8.____ ___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__ _____,B___ ____。

9.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_ ______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10.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__ ____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11.____ 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 ____。

13.____ _ __和___ ____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4.学校教育进行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__ _____、_ _ ____的再生产。 15.文化对教育具有___ ____作用,文化发展促进__ _ ____的发展。 六、论述题

2.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2.C[解析]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 3.C[解析]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4.A[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 5.B[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质量有影响,见大纲中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内容。 6.B[解析]文化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 7.C[解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A[解析]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A[解析]师生的交互作用在学校生活中是最重要的。

10.B[解析]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故最终决定教育的性质。 11.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2.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3.B[解析]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故科技进步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14.B[解析]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它决定教育这个上层建筑领域。

15.B[解析]学校文化核心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6.D[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17.A[解析]人们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紧密挂钩,故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专业机构。

18.D[解析]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19.B[解析]人口数量只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规模。

20.D[解析]19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见大纲中对学生文化的论述。

2.ABCD[解析]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

的影响,并对这些产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功能。 3.ABCD[解析]略。

4.AC[解析]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ABCD[解析]见大纲中学生文化部分。

6.ABD[解析]在不同层次,可以把校园文化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7.ABCD[解析]有的学者将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四种基本成分。

8.AC[解析]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9.ABCD[解析]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除包括组织形态和体系外,还包括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10.AC[解析]第三次信息技术的标志是计算机和网络状态。 三、填空题 1.法律形式、免费 2.金字塔形 3.学校文化 4.校园文化 5.信息技术 6.科学的体制化7.动力 8.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9.斯宾塞 10.教育民主化 11.校风1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13.科技、教育 14.有计划、高效率 15.价值定向、学校课程 六、论述题

2.[答案要点]: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二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