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学语⽂_古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部编版⼀年级下册语⽂12课《古诗两⾸》教学设计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 4 个⽣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想象⼒,进⾏审美教育,激发学⽣热爱⼤⾃然的情趣。⼆、教学重点:指导学⽣正确、流利、有语⽓地朗读古诗。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然的美丽景⾊。四、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引⼊新课

1.师引⾔: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兴吗?说说为什么。(学⽣交流)是啊,⽼师也⾮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师还出去游览了⼀番,拍了不少照⽚呢!今天,⽼师把照⽚给你们带来了,⼤家愿意和⽼师⼀起分享快乐吗?请⼤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令⼈赏⼼悦⽬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的荷花娇媚动⼈,鲜嫩的莲蓬清⾹诱⼈。)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什么或说什么?(学⽣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番呢?揭题:诗⼈⽩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的⼀个关于⼩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忍不住写了⼀⾸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4.简介作者⽩居易。(1)学⽣介绍诗⼈。(2)教师补充。

⽩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初读古诗,认读⽣字(⼀)⾃读诗句,认识⽣字词。1.播放录⾳,提醒学⽣注意⽣字词。

2.学⽣⾃由读古诗。(课件显⽰要求:拼读⽣字⾳节,注意读准字⾳;⽤加⼀加、换⼀换等⽅法识记⽣字字形;给⽣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3.汇报交流。(⼆)熟读古诗。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家和⽣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五⾔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画出来。?(学⽣各⾃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铅笔在书上做记号。)2.指名汇报,相机⼤屏显⽰:⼩娃/撑⼩艇,偷采/⽩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5.齐读古诗。6.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还有什么⽅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范拍⼿读。同学交流多种⽅法:跺脚读、合作读、开⽕车读、表演读……7.⼩结:同学们,刚才你们⼿舞⾜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了⼀件什么事吗?(⼀个⼩娃偷采⽩莲。)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前两⾏--⼩娃偷采莲。

1.师引⾔:⼀个⼩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莲,究竟有趣在哪⼉呢?让我们⼀同⾛到荷花池边去看⼀看吧。(课件出⽰:“⼩娃撑⼩艇,偷采⽩莲回。”) 2.学⽣⾃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3.学⽣交流“看”到的画⾯。

(1)引导学⽣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是如何“看”出来的。⼩娃:男孩⼉或⼥孩⼉。⼩艇:船。

(2)指导学⽣观察画⾯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莲是什么样的??(学⽣⽤⾃⼰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的美好画⾯,唤起⼤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指导学⽣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娃,看到⼀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理解“莲蓬”。课件展⽰莲蓬:瞧,这就是莲蓬,它长在荷花花瓣中间。莲蓬⾥藏着⼀粒粒的莲⼦,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甜的莲⼦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中,此时此刻,他的⼼情怎么样?(⾼兴。)来,读出你的⾼兴。(被采访的学⽣读)②⼩娃采着莲蓬,吃着莲⼦,此时此刻,他的⼼情怎么样?(⼜⾼兴⼜激动。)来,读出你的激动。(被采访的学⽣读)③⼩结:⼩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幸福。请⼤家⼀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学⽣齐读)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1)师引导:这么多的⽩莲是⼩娃瞒着荷塘的主⼈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2)指导读出紧张、⾼兴的⼼情。

(3)是的,偷采了⽩莲回家的⼩娃既⾼兴,⼜紧张。(齐读)(4)引导学⽣讨论:你觉得⼩娃的这种“偷”可恶吗?(5)你有过偷偷地做⼀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

(6)⼩结:对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娃的天真调⽪,写出了诗⼈对⼩娃的喜爱之情。(齐读)(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诗句。(⼆)后两⾏--景美童⼼纯。

1.师引导:⼩娃偷采⽩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知道的?2.学⽣默读后两⾏诗,谈理解。3.学⽣汇报交流。

(1)⼩娃忘记了隐藏⾃⼰的⾏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船冲开了⼀道波痕。(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不知道。(3)当⼩船慢慢驶来,浮萍……(做⼿势)

(4)可是⼩娃哪⾥知道,⼩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呀!(5)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娃担⼼、着急。)(6)指导学⽣读出这种⼼情。(⾃读、指2-3名学⽣读、齐读。)4.猜诗⼈的⾏为、⼼理:

(1)诗中不仅藏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还藏着⼀个⼈呢?你们猜,他是谁?

(2)你猜⽩居易此时正在岸边⼲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下:请问⽩⽼先⽣,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4)那么在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2.检查背诵。五课后作业

师引导:诗中的⼩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诗改编成⼀个有趣的故事吗?(学⽣改编故事,交流。)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六单元《古诗⼆⾸》学情分析

⼀年级的孩⼦活泼好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利⽤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图⽚,能很⼤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思维能⼒和想象能⼒需要教师进⾏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低年级,就更要尊重⼉童的思维⽅式、语⾔特征和价值观念,想⼉童之所想,乐⼉童之所乐,把学⽣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语和肢体动作的运⽤,都⼒求让⾃⼰更⼉童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平的提升,⼀年级学⽣在⾃学能⼒和理解能⼒⽅⾯都有了很⼤进步。同学们能够基本理解《池上》古诗的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同时⼀年级的同学和古诗中“偷莲”的孩童都处于⼼智、性格还未成熟的童年时期,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从⽽激发学⽣们⾃觉学习古诗的乐趣,将快乐学习真正的带⼊课堂实践中。

在学习这篇课⽂前,学⽣已经通过课⽂和语⽂园地,学习了不少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是不容易理解,甚⾄是不了解的,应根据学⽣具体情况采⽤不同的策略⽅法进⾏教学。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法,在此基础上,

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和诗⼈的感情在学⽣头脑中“活”起来,使学⽣回想起⾃⼰的⽣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的情感,借助⾳乐、画⾯等教学⼿段,带领学⽣⾛进诗中,感受诗中⼉童的快乐,进⽽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东省肥城市实验⼩学桃花源校区

⼈教部编版⼀年级下册语⽂12课《古诗⼆⾸》教材分析

古诗两⾸《池上》以活泼朴实的⽩描⼿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个

天真可爱的“偷采⽩莲”的乡村⼩娃,⼩娃天真⽆邪的形象在诗⼈的笔下显得栩栩如⽣,仿佛呼之欲出。

语⽂课标前⾔就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具,是⼈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性与⼈⽂性的统⼀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课程必需根据学⽣⾝⼼发展和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的好奇⼼、求知欲,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语⽂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

本篇古诗,采⽤⽩描的⼿法刻画了⼀个天真可爱的⼩孩⼦撑船偷采⽩莲蓬的情景,学⽣真实的⽣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点。⽂章浅显易懂,⼜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理解。学⽣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法,所以利⽤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的学习能⼒,还可以让学⽣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涩难懂的,只要⽅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古诗两⾸》评测练习⼀、解释字词。撑:

艇:解:藏:

⼆、我是扩词⼩能⼿。浮()()()踪()()()萍()()()三、填⼀填。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创作的⼀⾸ _________ ⾔诗,该作品⽂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描写的是 _________的情景,展现了⼩娃 _________ 的样⼦。

四、朗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池上

(唐)⽩居易

⼩娃撑⼩艇,偷采⽩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道开。1 .这⾸诗写了⼀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古诗描绘了孩⼦什么样的形象?()A. 胆⼤B. 愚笨C. 天真D. 活泼

⼈教部编版⼩学语⽂⼀年级下册 12课《古诗⼆⾸》教学反思⼭东省

《池上》是⼀⾸反映⼉童⽣活,充满⼉童情趣的⼩诗,读来朗朗上⼝。课堂上⽼师通过这⾸⼩诗应该教给学⽣什么呢?我想到了“夏季游玩”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夏季孩⼦池塘采莲的古诗。现在的孩⼦正处于⽆忧⽆虑的⼉童时期,更易激起孩⼦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古诗难度不⼤,学⽣初读便能理解⼤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

中“偷”学⽣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诗的学习让学⽣掌握学习古诗的⼀般⽅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这⾸⼩诗就⽤浅显的诗句描绘了⼀幅幅优美⽣动的画⾯。《池上》就好⽐⼀组镜头,摄下⼀个⼩孩⼉偷采⽩莲的情景。从诗的⼩主⼈公撑船进⼊画⾯,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浮萍,有景有⾊,有⾏动描写,有⼼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这个⼩主⼈公的天真、活泼淘⽓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先美美地欣赏⼀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娃偷采⽩莲的画⾯,然后,学⽣很快进⼊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天真⽆邪的特点和⽩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理解感悟。然后让学⽣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激发阅读兴趣。本节课的背诵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感悟。采⽤⾃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式,引导学⽣诵读,背诵。出⽰画⾯,引导观察,播放⾳乐,引导学⽣读背。特别注意指导学⽣读出诗的韵味。

课尾我布置了⼀个课外作业,让学⽣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改编成⼀个⼩故事,锻炼学⽣的想象能⼒和写作能⼒。

课已完,但还有⼀些遗憾。古诗中⽣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法让低年级学⽣进⼊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留给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进步。⼈教部编版⼀年级下册语⽂12课《古诗⼆⾸》课标分析

⼀、《语⽂课程标准》第⼀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的偏旁部⾸;能按笔顺规则⽤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和⽣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然和⽣命,对感兴趣的⼈物和事件有⾃⼰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交流。

7.诵读⼉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的优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独⽴识字,能借助汉语拼⾳认读汉字,学会⽤⾳序查字法查字典;学习⽤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结合上下⽂和⽣活实际了解课⽂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中出现的常⽤标点符号。“阅读时学⽣个性化⾏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的阅读时间。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针对学⽣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让学⽣从最初的“读准字⾳、读通课⽂”到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出味道、读出感情”乃⾄达到最后的“朗读成诵,朗朗上⼝。”

《古诗⼆⾸》选⾃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夏天”这个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活实际理解古诗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古诗两⾸《池上》以活泼朴实的⽩描⼿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个天真可爱的“偷采⽩莲”的乡村⼩娃,⼩娃天真⽆邪的形象在诗⼈的笔下显得栩栩如⽣,仿佛呼之欲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的⽣活经验、促进学⽣⽣活经验与课⽂内容的有效对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