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园-中班社会《我爱爸爸、妈妈》课后反思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幼儿园,孩子快乐的家园,理想的起点。

由情入理,因理动情

——中班社会《我爱爸爸、妈妈》课后反思

社会性养成具有随机性、生活性、长期性的特点,随着中班幼儿社 会性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爸爸妈妈是幼儿生活中最亲近的人,也正是这份依赖以及幼儿仍以自我

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幼儿常常不顾爸爸妈妈的忙碌提出各种任性的要

求,让幼儿难以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严厉的爱,让幼儿无法看到爸爸妈

妈默默的付出。基于对班级幼儿这样的观察与了解,我展开了对这节活

动的研究,更多依托于家长和幼儿共同的生活经验来展开,通过情境再

现——绘本感染——移情训练——互动体验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

幼儿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表达爱。

一、情景再现,感受美好

社会领域的活动注重情绪情感的体验,活动开始,我就创设了“爸

爸妈妈和我”摄影展,张贴了每位孩子们和爸爸妈妈游戏、生活的片段,

有的是一张开心的自拍,有的是在爸爸胳膊上“打提溜”,有的是妈妈贴

心的照顾……这个环节我就让孩子们来说,在讲述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方

式,帮助他们初步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二、绘本感染,澄清价值

渗透性、伴随性是社会领域学习的基本特征,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

贴合领域特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习者。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好

的发挥教育作用,我精心的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启迪性的作

1 / 3

品,力求代入幼儿的情感。我将绘本《我爸爸》《我妈妈》进行整合,选

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片段,再现了爸爸妈妈各自的本领。为了使其更好

的从中领悟到道理,我给予适时的讲解启发,“妈妈为什么有时像狮子一

样强悍?”“你的爸爸妈妈因为什么事情发脾气?”在层层推进的交流中

让幼儿理解爸爸妈妈发脾气背后的爱,再来小结提升:“原来严厉也是一

种爱。”

三、移情训练,互通情感

克服自我中心思维,学会“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人的感受是幼儿形

成良好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父母默默付出的爱常常是最多的,又是最

容易被幼儿忽视的,因此,我采集了许多幼儿平常看不见的镜头,如爸

爸妈妈忙碌工作的身影、清晨天未亮的早餐、深夜继续进行的工作……

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孩子看完后说“我不想爸爸妈妈上班了”“我想对他

们说你们休息会吧,我来洗盘子”,这大概就是被感动的心声。

四、互动体验,内化行为

“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像本次活动这样的情

感态度类的学习。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

存在的,它是伴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通过前两个环节的交流、碰

撞,“互动体验”策略就是创设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情境,将幼儿从活

动拉到现实,将前面学习、感悟到的经验内化为行为。在这里,我选择

了视频通话的方式,鼓励幼儿大声说出对爸爸妈妈的爱,同时,也让他

们再次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妈妈,我来帮你干家务”“妈妈,我也能照

顾弟弟”“妈妈,我爱你”简单的几句话,我却看到了孩子们在这一节活

2 / 3

动中的收获,他们懂得了感恩,是真真实实地在付出爱。

因为这次契机,我也能够认真审视自己的教态以及对活动的设

计、组织与实施,我发现自己及时回应幼儿的语言还应该进一步提升价

值性,在站姿和教态方面也应当不断揣摩与练习,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卢赫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越是多样化,就

越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生

活中,我们应该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

情境,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和技能,并增进亲子的相关知识,激发亲子

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进行现实

生活的亲子社会教育,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