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作文素材尹小燕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中学生在作文时常常表现为无话可说,或是说假话、空话、套话。大部分学生把作文无话可说归咎于学习太紧
张,没有时间博览群书;教师把学生不会作文归咎于学生腹中无物。语文教材蕴藏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天然宝库,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作文素材。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教材;作文素材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01-0128-02
[中图分类号]G642
据调查,很多中学生愿意上语文课,但很不愿意写作文,特别不愿意写应考作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感觉没东西可写。的确,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生活方式单调,并且用于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很多中学生写作文没话可说时只好硬着头皮编故事、说空话、讲假话、用套话,作无病呻吟之状。此种情景实在让中学语文教师忧虑。
换一种思维,局面可能出现大转折,向语文教材要作文素
革命充满的乐观主义精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年轻人事业成功的那种春风得意景象。
2.表现对气节的坚守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比如《离骚》中的屈原形象,还有那慷慨誓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等;《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与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表达了坚持自我的重要性。
3.表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忠诚报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作者辛弃疾形象;《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为了国家利益甘愿抛弃个人恩怨深入虎穴,说退秦师。
4.表现治学与修养。在《劝学》中有很多精炼而深刻的句子,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土成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师说》里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表现乐观、豁达的品格风貌。苏轼的《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土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我们应该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不要困于个人愁绪里面。
6.表现对人才使用。《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对下属的不同态度,表现出对人才使用的不同态度。
7.表现对传统和外来的继承与借鉴的。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8.表现真诚为人、敢于解剖自我的。《小狗包弟》是巴金老先生自我解剖灵魂的忏悔,体现了他敢讲真话,是诚实的品性;梁实秋先生笔下的梁任公,胡适先生都说他是“如孩子一般,毫无城府”。
9.表现自信、勇气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
材,这不失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由一.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篇篇文质兼优的课文组成,课文的内容、事件,人物、形象,自然、风情,思想、语录等,甚至文后练习中的补充内容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诗词佳句、古人今事、多样人生、丰富世界……只要有向教材要素材的意识,便能找到自己可用的素材。翻阅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高考满分作文,我们发现,李白、苏轼、杜甫、屈原……教材中常见的历史人物也在各地中考、高考英雄笔下生花。不同时代的中学生对这些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对他们做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正应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分门别类,书到用时自显才
教材文本就是一个巨大的作文资源库,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认识。虽然相比于浩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教材文本所拥有的内容明显少很多,但可选择的东西依然多,选择多了,便意味着无从选择。为了方便选择,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我们依据如下原则尝试着进行了归类整理。
(一)横向分类
依照学生作文常用内容把教材文本中的作文素材分为名言佳句、可用话题、深度思考等,然后我们再根据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又细分为如下十大类。
1.表现有志者胸怀与气概。如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沁园春·长沙》就体现了有志青年远大的理想、朝气蓬勃的斗志以及对
-128-
语文教材蕴藏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天然宝库。精彩语句:
10.表现亲情、爱情的。如《氓》中的女主人公执着爱情,但面对背弃,发出了反抗的声音;《孔雀东南飞》为了爱情双双赴死带给现代人的思索;《雷雨》中人物的特殊关系与境遇,让我们思索爱情、亲情与权势、地位、社会关系等之间的关系。
(二)纵向分类
主要以课文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与文章特色,挑选每一课中可以做作文素材的名言佳句、重要语段、作者语录或是事例运用,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收集成册。这项工作的完成,极大地方便了下一届学生学习。他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学习作文归类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拓展思维。
二、方法指引,别有一番新洞天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基本上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这些文章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了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等。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不仅可以收获语文基础知识,欣赏奇色美景,陶冶情操,还能积累作文素材,并且能学习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比如,学生可以运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中心服务,教师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课
文素材的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具体介绍借用教材文句的作文方法。(一)直接引用教材文章中的名言、警句以及典故等1.根据行文的需要直接引用教材文章中的名言、警句以及典故等,以引出文章的重要观点。如: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绿色生活中,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
文章开篇用刘禹锡的两句诗作引子,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2.化用课文故事等。先简要叙述课文故事,然后从行文的实际需要对故事做一定的评论,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
如:
大堰河一生辛勤劳作,用乳汁、用双手。她把劳动看作唯一的权利,默默无闻、备受欺凌,她身上体现着勤劳、淳朴的天性。然而她的命运是悲苦的,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家庭地位,她默默忍受酒醉丈夫的打骂。妇女之所以会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是因为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妇女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充当家庭的附庸。上文中画线的部分就是先简要地、有选择地叙述课文故事,然后再进行分析找到与文章要论述的观点的契合点,最后引出中心论点。
(二)暗用教材文本中的人、事、物、景等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在本段文字中,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或事物,从而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三)翻新教材文本内容诠释作文主题
刘备忙前趋相扶。诸葛抬眸笑望关张:“将军,可知琴曲之道?若六弦齐长则弦一律,无调。只有六弦各具长短,长为长,短为短,方能蕴声制律,并创长短参差之声。亮与将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愿各避其短,扬其长。如此笙琴长短相备,则可高可低,可伸可聚,纵横天下,莫能及也。”
关张相视,释然一笑,刘备拊掌,众皆欣然。
———2009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弦音漾处羽扇摇》
该文,考生独出机杼地翻新了教材文本《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的内容,表明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愿各避其短,扬其长”这一道理。“三顾茅庐”的故事可以从多角度解读,作者根据此故事只编写了一个诸葛弹琴、三人对话的场面。作者畅想的这个场面,借助于刘备的谈话,类比“六弦各具长短,长为长,短为短,方能蕴声制律,并创长短参差之声”,扣题紧密而巧妙。
古语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说:“作文素材哪里有?为有源头教材来。”从初中到高中,所学课文达到二三百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文学形象近百人,名言佳句更是无以计算。只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深入挖掘教材,这些都能有效地转变为作文中的好素材,学生也能学到很好的作文方法,让作文现状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黄锦志.巧用诗词添文采[J].广东第二课堂(下半月中学生阅读),2016(12).
[2]刘树忠.浅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黄文娟,曹金华.典雅语言显韵味[J].考试周刊,201130).
-12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