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
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7.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单元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 单元预习达标(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学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二、单元预习展示 (一)《古诗两首》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检查个别学生的课本,查看批注情况。 (二)《搭石》 1.检查字词。
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身子
协调有序 理所当然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2、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
3、找学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提示:说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等)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四)《卡罗纳》 1、检查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学生评价并交流主要内容。 (五)《给予是快乐的》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共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3、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看车时、坐车出去时。)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单元生字书写指导
说一说,本单元生字中哪些书写时需要注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第二模块 单元精品引读(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深情厚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李白”同学们关于大诗人李白你们知道点什么呢?或者会背他的那些古诗呢?看来同学们对李白了解的非常多,是啊,人们尊称他为“仙”他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许多与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课题)
2.理解题目意思。教师板书课题,结合生字“孟”有几画?提醒注意第一笔,横撇共8画,这十个字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理解(课件:黄鹤楼,)“之”是什么意思?(去,离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说明友情非同一般。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 (3)扩展:作者的好朋友要走啦,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1)烟花三月:(看注释)。阳春三月,杨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同烟雾(点明啦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而作者李白却不能和好友同去,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想一想诗人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呢?(恋恋不舍,祝愿,企盼)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矗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逾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2)重点词语理解:
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的帆是指船。 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啦 唯:只 天际:天边
(3)长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小船吗?
(4)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矗立江岸,深情的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语文插图处写一两句话)
1.出示李白第二年写下的诗句:“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再次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这首诗没有写“执手相看泪眼,欲语泪先流”的伤感,而是将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寄托于江南阳春的美景之中,这就是大诗人李白的诗文特点,展现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3.再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浓浓惜别之情。 三、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1.四人小组合作用以上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2.小组汇报,教师引导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3)从这句诗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更尽:再饮完。从“更”字体会出什么?(他们有喝不完的酒,诉不完的情。)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的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兄弟中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4)补充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再往西走,新疆库车附近,古时候称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如果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 骑马,元二也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
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7)播放《阳关三叠》伴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对比学习,.总结归纳。
1.相同点与不同点,按表格的样式说说,再出示归纳好的列表如下: 类别 相同点 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都有故人(开头和结尾) 都有景物描写。 孟浩然 黄鹤楼 广陵 往东 黄鹤楼烟花 孤舟长江 目送 元二 渭城 安西 往西 朝雨 客舍 柳 酒别 不同点 送别地 去往地 方向 景物 送别方式 不一样的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不管是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还是以酒像送的酣畅淋漓,都饱含了朋友间那深深地友情。
2.你还搜集了那些送别诗?读或背给大家听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2.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诗人王维的资料,并编写“王维小档案”。
五、限时作业: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 唯见 天际 消失了没有了 只见 天边
依 依 惜 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环境描写 劝酒话别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搭石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左中右结构的生字“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美,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义。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识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2.学生: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出示图片,这是在绿水掩映下,潺潺而流的小溪中的一排搭石。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书写“衡”。
2.联系上下文理解“谴责”。
3.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读文,读后交流。) (1)指名说什么是搭石。
(2)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小溪的? (3)齐读写搭石的句子。
(4)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感悟,深入理解。
1.过渡:在作者刘章爷爷的眼中,大师不仅是家乡人民的一种渡水方式,它还是一道风景。(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1)说说对“风景”的理解,看课文哪段给你留下了这种美的印象。
(2)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到课文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句子,划下来读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读句子,说说美在哪,尝试朗读相应的句子。
(2)驱遣想象,从文字中读出一幅画面,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试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3)练习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
(4)怪不得,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2.“乡亲们踏石而出,踏石而归,竟然走出了一道风景。他们是怎样走搭石的呢? ——“紧走搭石慢过桥。” (1)你怎么理解“紧”字?
(2)为什么这样走?感受乡亲们的心中有他人和相互配合。
(3)这是一道需要用心体会的风景,请大家用心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3.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看不见的美呢?默读2、4自然段,看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划出来读一读,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种美。
A、“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读,谈感受。
(2)找到重点关联词,对比朗读,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 (3)回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B、“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大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句子,谈感受。
(2)这种谦让、敬老的情景是偶尔发生的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3)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4)就是这样的理所当然,让走出山村来到城市的作者不能忘怀。作者刘章后来在文章中作用写到:
他每每回忆起家乡的搭石,心中就充满了对那片土地的思念,他深情的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
3.此时此刻,谈谈你对搭石的新认识。 二、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是啊,就是搭石这道特别的风景,连接起了故乡的小路,也连结起了家乡人们美好的情感。
1.课文读到这里,文章字里行间那一幅幅或美丽、或感人的画面一定会定格在你的脑海里。此时此刻,你认为作者是在赞美什么?
2.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物喻人”。
3.刘章爷爷细心留意生活,从平凡的搭石写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了美与真情的画面。其实我们身边也不缺乏这样的美,大家应该学会发现和留意。
三、限时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21 搭石
老人 铺
一行人 美 家乡的风景线 两人 相互 让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白血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文中也一定有不少让你感动的语句,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范例:
(1)最后一段。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感动的原因是小钱得救了。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2)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a、理解词语“突如其来”。(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
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3)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真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
a、小钱患的是白血病,小钱的生命就像 “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4)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
三、再读文本,深刻体会
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全班交流。
a、感谢为他捐献骨髓的那位台湾青年。
(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并且他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献骨髓。)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
要多大的决心。
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
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b、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
深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理解“奔波”,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C、小钱还会感谢医护人员朋友亲人
(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人关心、爱护这小钱,奇迹才会发生;正是因为海峡两岸这么多人的爱心才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想象拓展,启迪心灵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五、限时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写,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写一写。
四、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第三模块 单元自读提高(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你感受过怎样的爱?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齐读指名读)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再读这个名字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感受不幸
1、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生读课文 反馈。引导学生说完整: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读一读文中句子)感受到的。(板书:伤心、可怜、痛苦、悲哀…)
预设:(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a、读后说说感受,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b、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c、是啊,想起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再也得不到她的疼爱了,卡罗纳怎么不难过呢?——齐读
(2)我们从卡罗纳的外貌、神态、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可怜与不幸。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请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b、卡罗纳的母亲病的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想像说话:这几天卡罗纳会做些什么呢?
(3)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a、理解“放声大哭”“号啕大哭”
b、“号啕大哭”什么意思?(大声地哭,伤心地哭,痛苦地哭……)他为什么哭? (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4)小结引读:是啊,就这样,卡罗纳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卡罗纳无比悲痛,只见(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受幸福。
1、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2、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
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
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a、“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b、“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a、“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a、“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3、根据板书小结: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四、总结感悟升华情感
1、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2、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
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师打手语)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五、限时作业: 六、板书设计:
23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爱 关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2、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题目。
3、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7小节)
1、读课文第1到7节,先分角色读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段对话,想一想,这一部分主
要写了什么?
2、当保罗听到小男孩说:“……天哪!我希望……”时是怎么想的?(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3、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读小男孩讲的那一句话:“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相机指导朗读)
4、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也十分吃惊。(读有关的句子)为什么很惊讶?(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相机理解词语“不由自主”,这是保罗对小男孩由敬而生爱,所以想到了要带他坐车出去玩玩。
5、 齐读课文第1到7节,读出保罗和小男孩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体会小男孩“一心希望给予别人快乐”的高尚的思想。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8——12小节)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读(8—12)小节,边读边思考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1、读后回答,并找出小男孩说的那一段话,指名读。思考:小男孩在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要把快乐给予弟弟
2、保罗在没听到这句话时,是怎样想的?(认为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车回家的。)
3、听了这句话后保罗知道了什么? 他不是想要在邻居面前炫耀,而是要让他那脚有残疾的小弟弟看一看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的新车,并且告诉自己的弟弟,今后他也要送给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让他坐在新车里看圣诞节橱窗里的好东西。
4、保罗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想法,会怎么做呢?读课文第12节,用笔圈出写保 罗动作的词。
5、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 忘的夜晚。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
二、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名言: 高尔基曾经对他的孩子说:“给永远比那快乐。”
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三、限时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你最想对小男孩说的话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第四模块 分块推进,纵横练习(6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
(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三、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四、总结升华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五、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设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希望别人对你伸出援手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与人互相帮助的事情吗?……
2、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一幅跟亲人有关的图,这幅图的名字有一个“亲”字,叫做《胜似亲人》。(齐读)
3、 理解“胜似亲人”(“胜”、“似”都有超过的意思。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4、 出示图文,明确习作要求。(读课文的习作提示) 二、 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1、 指导看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 生交流看到内容。(按从人到物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具体) 3、 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1)在小组内说说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 (2)全班交流。
4、 理解图意,用几句话写写图上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5、学生试写片段讲评。 三、 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 指导图前想象。(根据刚刚所猜想的人物关系,想一想在这幅图之前,可能发生过什么事体现她们“胜似亲人”?请你把她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简单的写在纸上。) 2、 四人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4、 指导图后想象。在这之后,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四、 提示写法、动笔习作
1、再读习作要求
2、介绍看图作文的一般写作方法 3、学生动笔写作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七“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1.通过讲评使学生认识本次习作的特点 2.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修改习作的方法 3.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2——3名学生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示本节评课的要求 板书:讲评习作
三、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 1.学生回顾 2.指名交流
四、读范文,共同修改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2.所选范文好的1——2篇,中等的1篇,稍差的1篇 重点修改中等的1篇
可以从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文章顺序是否条理等几个方面去修改。 五、总结本次习作的优点 1.格式正确,符合书信的格式。
2.顺序合理,句子通顺,否把故事写完整。
3.行款整齐。 六、存在的不足:
有的学生书写潦草,格式不正确。
七、针对以上问题,学生自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把修改的习作读给同桌听。 八、指名读,共同评价。 1.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2.誊写习作。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小林的方法: 小东的方法: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
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2.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在表达方法上的别具匠心。 课文重点: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美德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以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劝勉世人做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5、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 二、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1、了解内容,明白含义
a、学生自由读“杏林春满”,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b、交流阅读收获:“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 c、“杏林春满”用来说明什么? 2、联系生活,畅谈启发。 三、限时作业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 代 。 2、把诗句补充完整。
故人具鸡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杏林春满》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誉满杏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课时
第六单元测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