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
2、 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3、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内容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五、方法总结
1、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 知人论世法:
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杜甫《登高》教案2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首 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 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 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 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