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州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周萍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实验小学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养品质,品质 待。这样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就会对预习充满期待,逐渐形成 决定命运。”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一生的命运。而一 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可以使他终身受益,为他的可持续发展 奠定基础。在这些学习习惯中,预习习惯则是所有学习习惯的 基石,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呢?我是从以 下几方面継的: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 言。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 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 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1、 预习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所以教师在培养预习习惯的起 始阶段,要注意提供预习语文的内容和方法。低年段的学生可 以让他们从预习字词人手,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 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査字典、联 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 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学生预习字词成习惯后, 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等。由浅人深,循序渐进。
而中高年级的语文预习内容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在掌握字 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 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等。因为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 如果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对于学生理 解文本内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学《将相和》 这一课时,学生可能对于赵王畏惧秦王这一线内容无法理解, 我就让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强盛,赵国国力稍弱。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秦王 强迫赵王为他鼓瑟奠定基础。
另外,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例如:在教学《桥》 这一课时,有学生在预习时就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汉喊 党员排在后边?”,那么,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关 注这个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预习,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 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有效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 点词语的意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为他们接下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但是,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 精”的原则。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觉意识相对较弱,“面 面俱到”只会使他们更加无从下手。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 特点,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人深,以解决下堂课的重难 点为主。
2、 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预习习惯关键环节。小学生的预习常 常停留在需要老师督促的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要善于捕捉 学生的闪光之处。当发现同学因为预习课文而取得进步时,一 定要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扬,使他意识到预习给他带来的自信 和荣耀,产生完成任务后的满足感,并对下一次的任务充满期
预习习惯。
3、认真贯彻课内检查,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提高兴趣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 必须切实。”可见,预习的成果,需要教师安排课上的时间来检 查,。检查后要给予正确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充分 感到预习是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对于预习效果较 好的同学,要将他们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 习兴趣。另外,预习成果如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比,效果也 很好。学生会意识到:预习不单是个人行为,它还关系到集体 荣誉。这样,学生对预习的态度就会更加认真,预习的热情会 更加髙涨。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 勤动手
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 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 行“圈、点、勾、画、批、问”,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中,让学生在预习时画出作者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语句? 再想一想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二是要在 预习时摘抄文章的精彩之处,为积累文学素养准备。
2、 眼、口、心M三到”
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 心到。”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 “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 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 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髙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3、 要勤思多问
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 昧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 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 则大进。”只有能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善于在预习中提 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 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 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 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出 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与学生、老师互相交流,解决疑难。
4、 学会使用工具书
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 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 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 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5、 多阅读
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 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 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 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四步读书法”是对细读的具体要求,在阅读顺序上由浅入深反 复阅读,第一遍,扫清字词障碍,读通;第二遍,了解课文概 貌,作到心有文章脉络;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或感想; 第四遍,课文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