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维持呼吸道的畅通、改善脑水肿的症状、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方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必要时对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3-4]。不过,进行溶栓治疗可增加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并可增加心源性栓塞患者并发脑出血的几率[5]。
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主要是由风阳上扰、挟痰横窜于经络、肝肾不足,使痰阻脉络与脑窍所致,属于偏枯、言蹇之症[6]。脉络宁注射液由金银花、石斛、玄参与牛膝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养阴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脉络宁注射液中含有的咖啡酸、绿原酸与肉桂酸等成分可调节脑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组织水肿的程度,抑制脑细胞的凋亡,并可扩张脑血管,提高颈内动脉的血流量,促进缺血性脑组织血供的恢复[7]。该药还可抑制红血球与血小板的聚集,调节血液的流变性,溶解血栓,抑制血栓的形成[8]。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脉络宁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并可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解晓帅,董运茁,潘筱琳,等.脉络宁注射液与复方丹参
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8,29(21):2962-2965.
[2] 于燕.脑心通联合脉络宁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对照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8,37(5):5-6.
[3] 尹文伟,陈思,裴璐,等.脉络宁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
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20):2834-2837.
[4] 杜洋.银杏达莫注射液与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4):40-41.
[5] 杨勇.脉络宁与银杏达莫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1-32.
[6] 王凯欢,吴嘉瑞,张丹,等.基于Meta分析的脉络宁注射液治疗
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25(9):544-548,590.
[7] 谭迪,吴嘉瑞,刘施,等.基于Meta分析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
梗死临床评价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25(8):492-498. [8] 孙颖,孙瑜,王健,等.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2016,28(1):46-50.
1.3 观察指标
治疗15 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病残程度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好转、无效和进展五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其NIHSS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1%~10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残程度为1~3级,其NIHSS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好转: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较治疗前降低的幅度不足18%。进展: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较治疗前增加的幅度超过1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观察记录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88%(23/32),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组别
例数
显效(n)105
有效(n)1514
好转(n)54
无效进展(n)(n)2081
总有效率
(%)93.7571.885.379<0.05
研究组32对照组32χ²值P值
2.2 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用药期间,研究组32例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13%(1/32),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皮疹。对照组32例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13%(1/32),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相比,χ²=0.000,P>0.05。
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医院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的效果评价
缪红梅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分析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医院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12月、2018年3月至12月期间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库的160种高危药品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3月至12月期间该医院在库的80种高危药品作为对照组,在这一时间段选取100例使用高危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将2018年3月至12月期间该医院在库的80种高危药品作为试验组,在这一时间段选取100例使用高危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对对照组高危药品未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进行管理,对试验组高危药品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进行管理。对比两组高危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高危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危药品,A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医院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这类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使用这类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配置差错;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19)23-0114-02
高危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使用不当可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可导致其死亡的药品,其危害程度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药品[1]。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高危药品主要包括细胞毒性药品、肌肉松弛剂及高浓度电解质制剂等。高危药品起效快、用药风险高,对这类药品的管理不当可引发多种不良事件,甚至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发生。因此,应依据高危药品的分级制定多种颜色的警示标识卡,对其进行分类与分级,以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降低其所致不良
作者简介:缪红梅(1975—),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学士学位,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剂科相关的工作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19 年 第 17 卷 第 23 期 ·药物与临床·
115
反应的发生率[2]。本研究主要是分析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医院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12月、2018年3月至12月期间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库的160种高危药品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3月至12月期间该医院在库的80种高危药品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高危药品中,有25种血管扩张药,有20种抗血栓药,有17种静脉强心药,有18种肌肉松弛剂。在这一时间段选取100例使用高危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B组。在B组患者中,有男性55例、女性45例;其年龄为21~75岁;平均年龄(46.85±5.47)岁。将2018年3月至12月期间该医院在库的80种高危药品作为试验组。在试验组高危药品中,有23种血管扩张药,有22种抗血栓药,有20种静脉强心药,有15种肌肉松弛剂。在这一时间段选择100例使用高危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在A组患者中,有男性53例、女性47例;其年龄为23~78岁;平均年龄(47.65±5.25)岁。两组高危药品的种类、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分析。1.2 方法
对对照组高危药品进行常规管理,即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该组药品进行分类、摆放、审核及发放等。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试验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为:1)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成立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小组,由该小组成员统计全医院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医院的相关部门制定高危药品目录、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和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组建高危药品专用药房和药库。在各临床科室建立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药房、药库和科室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职责,即由药剂科负责所有高危药品的管理工作,由门诊及住院药房负责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的养护工作。在各科室及诊疗区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的记录、交接和养护工作。药品监督人员定期检查警示标识的使用情况。2)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医院定期对所有参与高危药品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高危药品的分级和管理要求、警示标识的使用规范等,以提高其对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高危药品的存放区域,并将其集中存放,然后在其外包装上粘贴相应的警示标识卡。3)持续改进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配备专人对各区域高危药品的养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每2周检查1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药品的批号、药品的摆放情况、药品的性状、外观及有效期等,并检查药品的分级与标示卡是否相符,谨防出错。在医院新引进高危药品后,需及时更新高危药品目录,并再次对相关人员进行新药品使用安全范围、安全剂量的培训,避免其出现用药差错。各诊疗区与病区之间应做好高危药品的交接工作,确保药品的数量相符,然后由每日的值班护士进行核对和签名。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高危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后两组药品配置差错发生率的对比
管理后,试验组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药品,P<0.05。详见表1。
表1 管理后两组药品配置差错发生率的对比
组别种数未发生配置差错发生配置差错配置差错发生率(种)(种)(%)对照组80701012.5试验组80
77
3
3.75χ²值4.10P值
<0.05
2.2 管理后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管理后,A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管理后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组别例数未发生用药不良发生用药不良用药不良反应发反应(n)反应(n)生率(%)B组100851515A组100
94
6
6χ²值4.31P值
<0.05
3 讨论
门诊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为患者提供药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场所。门诊药房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合理,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高危药品是门诊药房中一类较为特殊的药品,需单独对其进行贮存和管理。有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医院存在对高危药品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使其药品管理水平整体降低,甚至可导致使用这类药品的患者发生多种用药不良反应[4]。因此,对高危药品探寻一种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尤为必要。
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是一种新型的药品管理方法。研究发现,用该管理法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管理法严格地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首先,构建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制度。然后,对医院的药房、药库及科室进行分级,并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最后,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管理要求及警示标识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对高危药品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该管理法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严格地按照规范和流程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和巩固药品管理的质量,从而保障临床上正确、
合理地使用高危药品[5]
。
综上所述,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法对医院的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这类药品配置差错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使用这类药品进行治疗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杨洁,蒋永春,胡燕,等.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用于医院药房管
理效果评价[J].中国药业,2018,27(18):88-90.
[2] 陈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实践效果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0):68-69.
[3] 苍艳.评价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实践效果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192.
[4] 李凤玉.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实践效果评
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79-80.
[5] 张威.高危药品标识管理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
生,2017(2):41-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