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

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可以说改革是很成功的,破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桎梏,为进一步发展铺垫了道路。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

审视近三十年来的世界经济,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浪潮不断涌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开放为标志,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放开,就剩下存款利率的上限依旧存在。仔细回顾这二十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可以将其总结如下。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1996年,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年,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放开了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4年,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2006年,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11月30日,央行领衔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最后一跃”的“安全垫”开始铺设。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目前仅剩“最后一脚”——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自3月1日起,中国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而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冲刺阶段,未来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摒弃以往“坐享其成吃息差”的盈利模式。

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汇改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每一步的前进都伴随着艰难的博弈与考量。那么,这些改革都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红利?

第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有不利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利率双轨制,造成了资源错配,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享受低利率融资,而承载中国90%就业的中小企业却融资困难,其根源在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双轨制”。因此,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是自上而下打破隐性担保,使各金融主体风险自担、优胜劣汰,从体制内规模扩张转变为体制内外无差异竞争。

第二,利率市场化可以调整并改善经济结构。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发生变化。贷款会更多地投入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和部门,投资规模会相对下降,但是投资效益会比以前有所改善。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益驱动转变。

第三,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至关重要。我国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尊重企业定价权。在金融业,除个别政策性金融机构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企业来运行的,反映金融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其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

第四,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客户在货币市场中的地位,维护了客户的选择权。金融机构的客户既有居民,也有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实体。这些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选择权,他们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价格,可以表示满意或不满意,可以选择这家或那家,也可以选择不同价格的类似金融产品作为替代。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的竞争会更加激励,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金融机构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客户选择。

第五,利率市场化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利率市场化

的推行可能导致银行贷款业务在总盈利中的比重下降,但这会促使银行发展新的金融业务,创造新的理财产品。这些创新业务的行为,不仅提高了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还能拓宽银行的盈利渠道,提高盈利水平。同时,随着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增强,各类理财业务能更加迎合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也在总体上提高了社会的融资效率。

第六,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并非意味着由市场主体完全决定了市场的利率。央行仍然保留了调控利率的能力,只是在途径上不再是通过直接限制商业银行存贷利率而是通过参与到市场中进行扭曲交易。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可以说改革是很成功的,破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桎梏,为进一步发展铺垫了道路。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朱莉.印度利率市场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3.

[2]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N].西部金融,2011.

[3] 王莹.贷款利率放开的效应及利率市场化展望[J].金融市

场,2013.

[4] 吴炳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理论[J].金融论坛,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