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2015-2016学年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上。)
1.鸦片战争爆发后,有美国人评论说:“大清帝国充满想象力,认为这会是双方互射弓箭的冷兵器战争,而实际上这是不同的时代,即16世纪与19世纪的对抗。”由此可知【 】 A.美国作者对中国并不了解 B.中国人是富于想象的 C.英国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D.中国已长期落后于世界
2.“侵略军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俄两国公使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此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政策,不事战守.”该材料讲述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新疆有这样一个告示:“昆仑之墟,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告示中的赞颂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4. 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洋夷连横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是【 】 A.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后、皇帝乔装外逃。 B.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闻讯出逃。 C.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太后、皇帝仓皇出逃。 D.义和团攻占南京,清朝皇帝被迫外逃。
6. 自近代以来,林则徐虎门硝烟与《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与《北京条约》的签订、邓世昌黄海撞击敌舰与《马关条约》的签订、义和团捣毁基督教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等,这些史实最能够体现【 】
A.西方列强发动对华的侵略战争 B.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C.中国人民的无畏抗争与清政府的屈辱求和 D.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统治工具 7.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檄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8.“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
1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10.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府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 A .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12.“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3.九十四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维新变法运动 14.历史的发展历程贯穿着因果联系,如图,划线部分应该是【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 .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秋收起义的爆发
15.是他发表文章,指出了十月革命是人类文明的新曙光;又是他发表文章,提出十月革命是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也是劳工的胜利;还是他信心十足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是【 】
2
A.毛泽东 B.陈独秀 C.李大钊 D.鲁迅
16.毛泽东说:“中国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指【 】
A .建立黄埔军校 B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7.“锣鼓响,秧歌起,黄河长,长城喜。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以上这段歌词反映【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胜利 C.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D.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18.下面是一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两件重大事件所做的一个对比表,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选出来【 】
时间 1911年 1927年
领导者 同盟会 中国共产党
打击目标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影响 结束帝制 军旗升起
A.北洋政府 B.南京国民政府 C.结束帝制 D.军旗升起 19.2014年是长征开始80周年,下列史实与长征有关的有【 】
①创建黄埔军校 ②突破四道封锁线 ③遵义会议 ④中共七大 ⑤会宁会师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20.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郑中国际学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中段考试 历史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二、非选择题 (共5大题,30分) (5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反映了哪个条约签定的情景?该条约的签定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图一与图二所代表的两场战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1分)
图三与哪个条约有关?请你结合说学知识谈谈对图三的理解?(2分)
22.(5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艰难起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请把表格补充完整。(4分) 活动 洋务运动 口号或指导思想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举1例) 阶级立场 李鸿章 4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孙中山 陈独秀 资产阶级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中国“汲取欧洲文明”是按照福泽谕吉所说的顺序进行的吗?解释你的观点。(1分)
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坚决斗争。天津、陕北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民族运动的情况?(1分)
(2)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1分)
材料二说:“这场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场运动采取了什么方式?(2分)
“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请写出最能反映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分)
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1分)
24(6分).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思想遗产真切地反映了他对中国前途的殷切关注。请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我国家欲恢宏图,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若人心日醒,发奋为雄,大举革命,一起而倒此残腐将死之满清政府,则列国
5
钦我敬我之不暇,尚何有窥伺瓜分之事哉?
——孙中山《驳保皇报书》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舍本而图末”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2分)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发生了怎样的根本转变?(1分)
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孙中山先生救国思想又有了怎样的提升?这对当时的中国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根据以上材料,孙中山先生救国思想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写出你的一点认识。(1分)
(7分)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2分)
6
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中的“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分)
郑中国际学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八年级中段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C C C C B B C A D D B B C D B A B B 二、非选择题 (共5大题,30分) (1)《南京条约》(1分);
中国开始(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分) 《辛丑条约》(1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沦为“洋
7
人的朝廷”)(1分,意思一致即可得分)
(1)辛亥革命; 民主、科学; 康有为等; 地主阶级 (1个1分)
(2)不是,中国是先学习技术、再变革制度,后学习思想文化(意思一致即可) (1分)
23.(1)五四运动 (1分)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分)
(3)学生示威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2分,写出两个即可) (4)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1分);
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或反帝爱国运动) (1分) (5)学习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等。(1分)
(1)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1分);末:仅仅学习西方技术。(1分)
由改革(改良或维新)到革命。(1分)
联合共产党,进行国民大革命;(1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1分)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等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25.(1)1921年(1分);中共一大的召开(1分)。
南昌起义(1分);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分);意义: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1分)。 (4)毛泽东。(1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