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闭卷考试)
亲爱的同学:欢迎参加考试!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调研时间60分钟。请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这首诗的内容反映是( 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
D.《马关条约》
)
2.20世纪初费正清正式提出“冲击一反应”模式,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19世纪中国发生了剧烈变化,下面能够支持“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沙俄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B.亚罗号事件——《北京条约》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3.《资政新篇》提出建造铁路、轮船,开设现代银行以及开采矿业等建议。这说明《资政新篇》( A.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C.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指的是(
)
B.洋枪和土炮
C.先进技术与封建制度
D.洋务派和封建制度
)
B.得到西方的有力支持D.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
)
4.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其中“取新器”和“握旧物”中的“新器”与“旧物”A.洋务派和守旧派
5.《亚细亚的孤儿》书中对当年台湾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矛盾与混乱的心理有深刻描绘,叙述了日本统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在台湾受到了日本殖民者的欺压……使台湾成为“孤儿”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A.中法战争
B.中法战争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第一次鸦片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6.意大利的学生阿尔贝拖在翻阅家族相册时发现一张身穿军装的祖父坐在中国紫禁城龙椅上的照片,这张照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观察下面漫画,请猜测努力用跷板翘起石狮子的人最有可能是(
A.李鸿章 B.袁世凯 C.康有为 D.宋教仁
8.1912年3月11日,对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趋势是
1
( )
B.由专制走向民主
)
C.自强求富
D.维新变法
)
C.由分裂走向统一
D.由封闭走向开放
A.由屈辱走向振兴
9.2023年火爆网络的流行语有“绝绝子”,“躺平”也是比较流行的一个梗。如果时光回到1916年,你会听到青年们热烈讨论的流行语是( A.民主科学
B.民主共和
10.下图是某教师课堂设计的部分板书内容,其中序号③处应该填入内容为( 一、五四运动的开始二、五四运动的高潮三、五四运动的结果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③____________________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代表拒签“巴黎和约”
B.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D.袁世凯退位)
11.下面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主人公杨立青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从军照,从他的帽徽及制服判断,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同期的是(
A.② B.① C.④ D.③
12.小明写了一篇历史小论文,关键词为“1927年、军旗升起的地方”。据此判断她的论文题目与下列哪一个事件有关(
)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北伐战争
A.秋收起义
13.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这句话中“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指( A.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国共合作实现 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国共内战
)
B.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D.遵义会议的召开)
C.北平的和平解放
D.侵华日军的步步紧逼
)
14.“内迁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陕西贵州四省。其中四川最多,仅仅重庆一地就集中了二十五
B.北伐的胜利进军
15.下图是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的判决书内容(部分)。该判决书内容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2
A.南京大屠杀 B.七七事变 C.淞沪会战
)
D.九一八事变
16.台儿庄会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也使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留下的53处战地遗址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次“会战”( A.粉碎了日军速决战的妄想
B.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个胜利C.是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发动最大规模的进攻D.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战
17.全民族抗战开始后、爱国青年小红准备奔赴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投身革命事业,她的目的地是(
)
B.延安
C.重庆
D.广州
)
A.南京
18.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全国人民为抗日战争举行捐物、捐钱活动B.郑州铁路工人为抗战运输立下卓著功勋C.重庆大戏院上演历史剧《苏武牧羊》
D.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于1946年正式成立,李济深被选为主席。
19.毛泽东说:“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A.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C.达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优势开始于(
)
B.渡江战役结束后 B.抗日政策的感召D.国民党政权失去人心)
B.关注产品质量D.遭受到外来侵略
C.战略反攻开始前
D.全面内战爆发时
)
)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D.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20.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后,敌我军队人数对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A.三大战役进行中 A.建设新中国的需要 C.国际力量的援助 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A.计划更新生产技术 C.发展的很艰难 社会风貌是( A.新旧并呈
)
B.女性地位提高
C.崇洋逐新
3
21.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选择留在大陆。这表明(
22.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准备出让、关闭工厂。
23.“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近代中国这副对联反映的
D.追求自由平等
2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展示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此处“钢少气多”中的“气”凸显的是(
)
B.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民族大义D.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民族智慧
)
A.大力协同、勇于创新的民族力量 C.团结向前、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25.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6.文物归家:《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由中国博主拍摄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共有3集,以拟人的方式讲述了一盏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成少女,逃出博物馆,并在一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踏上寻乡之行的故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摘自《中国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爆火,英媒果然急了》,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网2023年9月10日)材料二:2000年4月,中国保利集团于拍卖行拍下圆明园猴首和牛首。5月拍卖行将虎首拍下。2003年,爱国企业家捐赠600万购得圆明园猪首,斥资6910万港币,马首最终回归祖国怀抱。2009年,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被法国企业购买后归还中国。2018年3月,圆明园虎蓥即将在英国拍卖,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青铜虎蓥返还。12月,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三:如下图
请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文物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流失的文物回归途径有哪些?(2)近代史上面对内忧外患,无数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请选取材料三中任意两个人物,写出人物名字并概括其事迹。
(3)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与拍摄《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博主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品质?27.文字史料:带你回味历史瞬间。
材料一:中国的资产阶级萌芽从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再加之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仍旧占据统治地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更加困难。到戊戌变法时,掌握政局的大多是封建官僚。梁启超曾将当时的官僚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憯然不知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则曰此汉奸之危言耸听”;第二种是知道外患可忧,……“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此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第三种是即使我在位时亡了国,“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
4
舞弊之凭借,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力死争之”。
——摘编自刘子恒《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材料二:1912年1月5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很多教育主张无法落实。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主张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对材料二中“蔡元培很多教育主张无法落实”这句话带来的启示。28.中国邮票: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方寸之间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形象、风貌和精神。从1947年7月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周年纪念》邮票以来,我国已发行多套相关主题纪念邮票,2021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达,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打开了一扇了解党史的特殊窗口。
请回答:
(1)图一邮票中的图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2)图三展示出在1931年至1945年中国经历的十四年艰苦卓绝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坚持在抗战第一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请举出一例来说明该观点。
(3)图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标志是什么?图五是新中国成立,为巩
5
固新生政权,在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以上邮票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29.他人之眼:《伦敦新闻画报》里的中国近代史。
《伦敦新闻画报》,是一份由英国人赫伯特•英格拉姆与他的朋友马克•雷蒙创办于1842年的英国周刊,2003年最终停办。自1842年创刊以来,面向社会发行,不乏刊登有关中国的报道,内容涉及战争、商业、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
图一报道原文:《京报》名称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只是在宫廷内外供人传阅的小报,其内容只包括政府的告示和法令。……每天都在宫内刊印和出版。本报(《伦敦新闻画报》)画家在靠近皇宫的一条街上正好遇见分发《京报》的官差。他把盛着《京报》的褡裢放在左肩上……。
图二注释:招幌文字“伦敦钮乎斯”即《伦敦新闻画报》的音译名。请回答:
(1)通过以上图片及文字报道、注释来看,请指出《京报》和《伦敦新闻画报》的异同点。(2)根据以上材料,请问《伦敦新闻画报》和《京报》哪一个更受民众欢迎?为什么?
(3)现在我们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除了通过报纸了解信息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面对众多信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