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学设计初稿及课件要求

作业题目:

您在“个人研修计划”已经选定了一节课,作为本次研修的教学实践内容。请您针对这一节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和教学课件初稿,将这一节课的初步成果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提交。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包括一份这堂课的“聚焦教学重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初稿和一份与之对应的教学课件初稿。

作业要求:

1.该教学设计初稿和课件应体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教学设计和课件作为培训成果资源包,请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5. 请至少查看一位同伴提交的“培训成果资源包”初稿,在其作品的下方给出您的合理评价和建议。您的同伴会综合考虑这些评价和建议,后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修订。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让课堂更高效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姓名: 学科年级: 五年级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

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写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所以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

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理解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预设学生教师活动 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听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捕捞 鱼饵 小心翼翼 操纵 鱼钩 溅起 鱼鳃 2.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词语,检查订正。运用听写的部分词语,概括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复习 二、划出结合学生学习的“我”获得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提

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出疑问。 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三、自读自 围绕重难点整合教材,明确学习目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小组讨论。 悟,解疑。 标,提高课堂高效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 (2)“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性。

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B: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3.汇报交流。 (1)“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 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突显学生的认识活动。

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3)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乞求(换个词)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及情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

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3.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4.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

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写格言或写自己读写结合,巩生活中类似固提高。 的经历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能够认真读文,善于提问,乐于思考,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2.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见解。 (符合一点评为良好,符合两点评为优秀)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29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中教学或学习亮点;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5.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本文的教学,直接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以“我”获得的启示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其次,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