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教 学 目 标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3.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和机械能守恒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 重点:理解滚摆实验 难点 难点:理解动能、势能的转化分析(物理情景分析) 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实验、归纳、合作、探究 教师:铁架台. 钢球. 细线.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滚摆、铁锁、细绳. 铁架台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你敢做吗? 学生活动 由一个游戏,引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设计意图 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创 设 情 如图,将一个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境 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铁锁与细线形成一个引 摆。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个游戏: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球由该同学的鼻入 子处释放,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课 子,提醒注意安全。 提出问题:为什么铁锁不会碰到鼻子呢? 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答,下面进行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新课讲授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出 探 究 问 题 一、温故知新: 教师投影奔跑的骏马、挂在树上的苹果以及用力拉力臂器的小男孩,引导学生复习动能、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概念。 二、探究新课: 1、播放视频:过山车的三维动画 提出探究问题: 游乐场中惊险刺激的过山车,能让你尖叫,但你是否想过在你尖叫的背后,它是怎样运行起来的呢。 分析解答: 过山车在高台上只有重力势能,但是到了轨道的底端却有了动能,而重力势能变小了,可见动能和势能是化》 2.播放视频:奥运会撑高比赛的画面 3.播放视频:运动员蹦床的画面 学生集体回答,温故而知新。 感受、思考 思考、探究 思考问题,导入新课及机械能的概念。 进一步证明了动能和势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机械能及其转 感受、思考 合作、分析 三、实验探究:动能及势能的转化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滚
探 究 实 验 探究1:滚摆上升和下降时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 摆在最高点、中间和最演示实验:观察滚摆的运动 探究2:单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 探究3:弓的弹性势能去哪里了 提出问题: 摆上升和下降时动低点的能量形式,从而得出下摆和上摆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小球在A、B、C三点的能量转化过程,然后再听准确的表述。 观察、分析、回答、反馈 初步让学生掌握分析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通过再次自我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对比,掌握正确的表述。 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那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 呢。 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弓箭的能量转化过程,然后再听准确的表述。 小结: 从以上的三个实验探究中可知,动能和势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结论 到梳理。 整理、归纳、得出 使知识进一步得
实 验 探 究 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答疑解惑: 1、既然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那滚摆应该能回到原来的高度,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比原来要低了,那是为什么呢? 2、在刚才课前的小游戏中,为什么铁锁总是不能碰到鼻子 (因为铁锁在来回摆动过程中跟空气产生摩擦,有一来的高度,就打不到鼻子了) 探究4: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观察、思考 引入下一个问题——机械能不守恒时能量的转化。 通过思维的冲突和统一,掌握机械能不守恒的转化过程的分析方法,找出机械能不守恒的原部分能量损失,机械能的总量变小,所以铁锁回不到原 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 在地球上,海水朝夕涨落,江河日夜奔流;有时微风拂面,有时狂风劲吹。水和风都蕴含着大量的机械能。 19世纪,人类就会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我国较大的河流有一千五百多条,水能蕴藏量达6.8×108kW,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有3.8×108kW,居世界第一位。 (2)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利用风来驱动帆船,至少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已开始利用风来推动风车。风能利用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不会污染环境,但是风能不稳定,也不便于储存。我国在沿海岛屿和草原地区有较丰富的风能,在这些地方可利用风力发动机做一些允许间断的工作。 四、科学世界: 要求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并介绍“嫦娥一号”奔月的过程,了解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 观察、分析、思考 因。 开阔眼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 阅读、思考、回答 育。
收 获 平 台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一节课所学到的知 普及科普知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再一次重现,加深印象。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一起来说说。 识。 教师精选了12道题,其中有3分题和5分题,让学生分小组来进行抢答,每组的原始分为10分,答对的加分,答错了扣分,最后累积总分。 1.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下落过程中( ) A.苹果的重力势能保持不变 B.苹果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大 竞 赛 练 习 C.苹果的动能越来越大 D.苹果的动能越来越小 这是为了 ( ) A.增大动能 B.增大势能 C.增大惯性 D.减小阻力 3.为了使快速降落的“神舟\"七号返回舱安全着陆,返回舱在距离地面几米处,向下迅速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 (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2.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汽车的速度, 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4.如图所示,把一个金属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将小球拉到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从A点运动至B点的过程中,______ 能转化为______能. 5.如图所示,小球由静止从轨道最高处的A点滚至最低处的B点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在A点时只有动能,没能重力势能 B.小球在A点时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C.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加 6.下列物体具有哪种能? (1)推出去的铅球,下落过程中具有 ______ (2) 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 ______ (3)被拦河坝拦住的河水具有 ______ (4)在跳台上准备跳水的运动员,具有______ 7.我国自行研制的“飞龙7型”反舰导弹可由飞机或舰艇发射,它接近敌舰的速度极快,故很难拦截.若导弹发射后,敌舰侥幸将其拦截,但导弹的残骸仍能以极高的速度横扫敌舰,给其以重创.高速飞行的残骸能重创敌舰,是因为它们具有( ) A.较大的动能 B.残破的外形 C.较大的势能 D.较大的射程 8.在水平街道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其洒水工作的过程中。下列关于其机械能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能不变 B.动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C.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D.动能减小,机械能增大 9.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10.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 ,动能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1.下列情况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 )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12.跳伞运动员从高空的飞机上跳下后,在降落伞尚未打开前的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的(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课后作业: 课本74页的第2、3、4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提高,拓展知识,从而学以至用 板书设计 第十一章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机械能守恒
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 势能 动能 课后反思: 1本节教学设计首先通过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引人入胜。并让学生交流讨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确信动能和势能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通过分析一些具体事例,播放一些视频及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展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这 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更广泛地联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这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教学,选择了许多图片和视频,使许多实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4.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及“科学世界”介绍了人造地球卫星,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的三峡工程及“嫦娥一号”“天宫一号”与神舟载人飞船等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许多高科技成果都和人造卫星一样,包含着很多丰富的物理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