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3期 2002年9月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J 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Vo1.18,No.3 Sep.200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勘匕双平 (新疆教育学院教务科研处,新疆 乌鲁木齐830043) 摘要:本文评介鲁迅和郭沫若相似的成长道路,共同的革命本质,使他们在共产主义旗帜下由分歧而汇 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新文学;文坛;创造社;双子星座 鲁迅和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是二十世纪初升腾于中国夜 空,闪耀千秋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和光辉的业绩,为中国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 拓了广阔的发展道路。贯穿他们毕生的文学活动,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成了两座丰碑, 赢得了世界的声誉。正如周恩来总理评述的那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 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道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他们是 “各人自有千秋”。 鲁迅和郭沫若同样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幼年的教育,特别是母亲对他们的教养,大致相近。早期的 悲剧婚姻相似,且都对各自以后的生活和创作发生过深刻的影响。都留学Ft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 救国之路。后来尽管原因不同,但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早期他们都是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 年“四-一二”政变以后不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他们既重创作也兼顾翻译,成就相同,都为中外文化交 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立下丰功伟绩。 鲁迅生前,郭沫若与他从无一面之交。郭沫若认识鲁迅是从接触鲁迅的作品开始中,当他读到鲁迅 小说《头发的故事>时,便由衷地敬佩,“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得简练”。他曾为鲁迅的一篇小说发 表时排在一篇Ft本小说的译文后面深感不平。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I出版时,郭沫若又专门著文 表示祝贺。 与此同时,鲁迅也很赏识郭沫若的才华和“奋战忿斗”和精神。1927年他在给李霁野的信中特别谈 到:“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他们在南方颇受压迫了,可叹。看现在文艺方面用力的,仍只 有创造,末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了沙漠了。”这里面自然包括同郭沫若 的关系,不仅是赏识,关切,而且引为同一战线。鲁迅还多次揭穿反动文人陈源及高长虹之流企图挑拨 他与郭沫若的关系的阴谋,使其伎俩不能得逞。于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很珍视同郭沫若的关系。这些都 表现了他们共同的革命本质和品格。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为同一文化新军的两位主将,两面旗帜;也因 为如此,才使他们得以并立文坛,同时成为享誉世界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伟人。 +[收稿日期】2002—06—20 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3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9月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血肉凡胎的人而不是神,他们的伟大成就、光辉业绩离不开时代。他们思想性格 乃至气质中的某些不足也与历史条件、时代特点分不开。此外,他们的文化教养,彼此不同的人生阅历、 兴趣爱好的差异等,也都影响到各自对事物的不同态度。这集中表现在对文学运动的看法和文学流派 的分歧,彼此进行过几次论争。 1928年1月15日,有一名为《文化批判>的杂志,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极其错误地对鲁迅进行了 围攻。郭沫若也进了这个围圈。他化名杜荃的一篇题为《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文中,用尖酸的语言 攻击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而“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 义是二重的反革命”,因此,“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人物”,“是一位不得意的Fascist(西斯蒂)”。以鲁迅 的个性和疾恶如仇的战斗精神,对于此等攻击通常必然毫不留情地报以投枪匕首,但对于郭沫若在这篇 文章中的攻击,鲁迅却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不予还击,作了极度的忍耐,但却非常痛心。 1931年7月20日,鲁迅作了《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科学地评述了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兴起 的社会原因及其功过,同时指出了创造社等在这次运动中所产生的某些错误的根源是由于“他们对中国 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的运用了。”这本来是十分 中肯的分析,讲演中虽然对某些创造社的成员有一些批评,但也是十分有分寸的。然而郭沫若却歪曲理 解鲁迅的批评,在写《创造十年>时,加上一篇《发端>,再次对鲁迅发起全面攻击,把鲁迅写成是一个独 霸文坛的“总司令”。 尽管如此,鲁迅却一直以长者的胸怀把郭沫若看成是“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自己“决不Et 夜记个人的恩怨”。因此对作为友军的郭沫若,虽然有时也不免“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 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敌人。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一直把创造社视为革命文学的团 体,对大部分成员如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郑伯奇等都当作革命者或进步作者看待,希望联合起来,造 成一条革命文学战线,更猛烈地向旧社会发起进攻。 当时创造社方面,也希望与鲁迅合作,共同发起文学革命,郭沫若他们商议准备创办新的文学刊物, 请鲁迅领衔为特约撰稿人。他们两次派员访问鲁迅商谈此事,鲁迅立即欣然同意。鲁迅还主张不必另 办刊物,可以恢复《创造周报>,作为共同的革命文学园地。这就是原来发表于上海(Be事评论>上的那份 《创造周报>复刊广告。这份广告所列特约撰稿人名单中,第一名鲁迅,第二名郭沫若,笔名麦克昂。这 表明鲁迅和郭沫若相互间的联合愿望是共同的。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经历了共同的思想发展道路,终 于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汇合起来。 ’ 郭沫若和鲁迅虽然有些意见分歧,但1936年当他读到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一文时提到:“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 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深为感动,“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在读完 《鲁迅全集>后,加深了对鲁迅的了解。 不久,鲁迅逝世。整个文化界,特别的在郭沫若心灵上,是一个巨大的震动,他立即捐弃前嫌,无保 留地站到鲁迅的旗帜下,热情地宣扬鲁迅。在鲁迅逝世当晚,他虽远在Et本,却立即挥毫写了悼念文章 《民族的杰作>,后又连续写了《坠落了一个巨星>、《不灭的光辉>等文,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和 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勇敢地捍卫和维护鲁迅,揭露反动文人对鲁迅的诽谤;忠实地继承鲁迅的事 业,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时刻把鲁迅作为自己的榜样,为求以鲁迅的精神去生活、去斗争。为了体察郭 7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W6 ̄t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沫若这样照人的肝胆,我们不妨读读他的诗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时在日本的郭沫若毅然冒着被 日本军国主义者杀害的危险,舍弃娇妻爱子潜回祖国投身抗日战争,并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的诗 韵,发表了七律(又当投笔请缨时>: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纪念鲁迅,出版了<鲁迅诗稿>手迹。郭沫若为之作序,<鲁迅诗稿序>短小 精粹,脍炙人El,深深地表达了他对鲁迅的钦敬仰慕并号召世人以鲁迅为师的肺腑之言: 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喝。或者犀角烛怪,或者肝胆照人。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俱足。此 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鲁迅先生也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擎, 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唐宋,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奖也。 然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苟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 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篇,有如面聆謦欺,春温秋 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郭沫若对鲁迅的“觉今是而昨非”的转变和爱戴,成为文坛上被人传诵的佳话,显示了郭沫若真诚无 私的伟大人格和宽广胸怀。 鲁迅和郭沫若同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他们奋斗的目标始终是一致 的。他们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财富,永远感召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