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大纲-药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6.5学分。总学时为103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43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与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根底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根底,是一门对生命科学与药学专业同等重要的根底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述生物体内主要物质的性质、结构与功能,以与这些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全面地了解生物体的根本化学组成、代谢活动与其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主要组成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和功能,以与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分解和相互转化等代谢规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课程如药理学、药物学等打下必要的根底。 六、教学重点:

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的分子根底、物质代谢与能量的转换、药物的代谢转化等。教学上重点突出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以与糖、脂、蛋白质、核酸代谢的规律,并要求学生掌握复制、转录、翻译这些分子生物学的根底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代谢活动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 七、主要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物化学的概念和任务,生物化学与药学的关系,生物化学开展史。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生物化学的概念和任务。 2.生物化学与药学。 3.开展中的生物化学。

DOC

第一章 蛋白质的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根底

【目的要求】

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根本成分。 2.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学功能。

第二节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蛋白质根本组成单位L-α-氨基酸的通式,氨基酸结构的共同点;20种根本氨基酸的名称和三字缩写;氨基酸的分类。

2.了解蛋白质中的稀有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 3.了解氨基酸别离与分析常用的方法与其根本原理。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16%〕;S、P、Fe、Mn、Zn、I。

2.蛋白质根本组成单位L-α-氨基酸的通式,20种根本氨基酸的名称和缩写。 3.根据侧链极性进展的氨基酸的分类。 4.氨基酸的别离与分析。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一、二〔α-螺旋、β-折迭、β-转角和无规那么卷曲〕、三、四级结构的概念与维系键;蛋白质的连接方式〔肽键〕,多肽链与其方向性。

2.熟悉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概念。

3.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原理、根本步骤。蛋白质和多肽合成的根本原理: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主链、侧链和氨基酸残基〕、肽键、多肽链与其方向性。 2.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的原理、根本步骤。

3.蛋白质的构象: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与四种常见形式;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四级结构的概念和维系键。

DOC

4.蛋白质和多肽合成的根本原理。

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物进化。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空间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3.蛋白质的结构与生物进化。

第五节 蛋白质的性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变性:概念、本质、特点、变性的因素和应用;蛋白质两性解离与等电点;蛋白质形成亲水胶体的稳定因素。

2.熟悉蛋白质沉淀常用的方法,变性与沉淀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状与分子量的测定;蛋白质的颜色反响,免疫学性质。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分子的大小、形状与分子量的测定。 2.蛋白质的变性。

3.蛋白质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4.蛋白质胶体的性质:水化膜;同性电荷。 5.蛋白质的沉淀反响:概念和方法。

6.蛋白质的颜色反响:茚三酮反响;双缩脲反响;酚试剂反响。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别离与纯化的根本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别离与纯化的常用方法;蛋白质的纯度鉴定和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蛋白质别离与纯化:根据溶解度不同、分子大小不同、电离性质不同和配基特异性。 2. 蛋白质的纯度鉴定:层析法、电泳法、免疫化学法。

含量测定:克氏定氮法、福林-酚试剂法、双缩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DOC

 自学内容

关于蛋白质的提取。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蛋白质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 【主要内容】  自学内容

1.根据分子形状分类:球状蛋白、纤维状蛋白。 2. 根据化学组分分类:单纯蛋白、结合蛋白。

3. 根据溶解度分类:可溶性蛋白、醇溶性蛋白和不溶性蛋白。

第二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组成

【目的要求】

1. 掌握核苷酸的各组成成分与连接方式;碱基的结构与英文缩写。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 2. 了解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环化核苷酸、辅酶类核苷酸。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核酸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核酸的根本结构单位——单核苷酸:组成、连接方式。常见核苷酸的英文缩写。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的异同。

3.环化核苷酸与举例。 4.辅酶类核苷酸。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目的要求】

1.掌握核酸〔DNA、RNA〕一级结构的概念、表示方法,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多核苷酸链的方向;DNA的二级结构模型要点;RNA的主要类别与其作用、结构特征。

2.熟悉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与核小体的概念。 3.了解真核生物染色质DNA与原核生物DNA的一级结构特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DNA分子一、二、三级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基因与基因组。

DOC

2. RNA的种类、作用和分子结构特点。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目的要求】

1. 掌握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Tm值的概念;核酸的紫外吸收,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2. 熟悉核酸分子杂交的应用。

3. 了解核酸的分子大小;溶解度与粘度;酸碱性质。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核酸的分子大小、溶解度与粘度。 2. 核酸的酸碱性质。

3. 核酸的紫外吸收,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4. 核酸的变性、Tm值、复性、分子杂交与其应用。

第四节 核酸的别离与含量测定

【目的要求】

1. 熟悉核酸含量测定的原理:定磷法、定糖法、紫外吸收法。 2. 了解核酸的提取、别离和纯化:DNA的别离纯化,RNA的别离纯化。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DNA的别离纯化常用方法。 2. RNA的别离纯化常用方法。

3. 核酸含量测定的原理:定磷法、定糖法、紫外吸收法。

第三章 酶与维生素 第一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

【目的要求】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酶作用的专一性。 2. 熟悉“诱导契合〞学说。

3. 了解六类酶的分类与酶的命名法: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酶的概念、本质、生物学意义,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区别。

2. 酶作用的专一性:立体化学专一性,非立体化学专一性,“诱导契合〞学说。  自学内容

DOC

1.酶的六大分类。

2. 酶的命名法: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第二节 酶的化学本质、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1. 掌握下述概念: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部位、催化部位。酶原、酶原激活。

2. 掌握酶的三类辅助因子中无机离子对酶的作用。维生素与辅酶:NAD和NADP;FMN和FAD;焦磷酸硫胺素〔TPP〕;磷酸吡哆醛;辅酶A;生物素;四氢叶酸;钴铵素;硫辛酸。

3. 了解蛋白类辅酶。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酶的化学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全酶;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 2. 酶的辅助因子:辅酶和辅基;三类辅助因子的作用-无机离子、维生素和蛋白酶类辅酶。 3. 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酶的活性中心与酶作用的专一性、空间结构与催化活性、酶原与酶原激活。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目的要求】

1. 掌握酶催化作用的机制:能显著降低反响活化能。

2. 熟悉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底物的“趋近〞和“定向〞效应、底物变形与X力作用、共价催化作用和酸碱催化作用。

3. 了解中间复合物学说和酶作用的过渡态。核酶与抗体酶的催化作用。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酶能显著降低反响的活化能。 2. 中间复合物学说和酶作用的过渡态。 3. 酶作用高效率的机制。 4. 核酶与抗体酶。

第四节 酶促反响的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矩形双曲线;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的意义与应用。 2. 掌握pH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表现、影响机理与最适pH;温度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表现、影响机理与最适温度;酶浓度的影响;激活剂的概念;抑制作用的类别:不可逆抑制与可逆抑制,三种

DOC

可逆性抑制的概念与动力学特征。

3. 熟悉酶促反响速度与初速度。米氏常数的求法:双倒数作图法。 4. 了解过渡态类似物与酶的自杀底物。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 2. pH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 3. 温度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 4. 酶浓度的影响。

5. 激活剂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

6. 抑制剂对酶促反响速度的影响:抑制作用的类别与三种可逆性抑制的概念与动力学比拟。  自学内容

1. 米氏方程的推导。

2. 米氏常数〔Km〕的求法--双倒数作图法。 3.过渡态类似物与自杀底物。

第五节 酶的别离、提纯与活性测定

【目的要求】

1. 掌握酶活力概念、表示方法〔IU、Kat、比活力〕。 2. 了解酶的别离提纯。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酶活力概念、测定与表示方法〔IU、Kat、比活力〕。  自学内容

酶的别离提纯:酶的抽提和纯化。

第六节重要的酶类

【目的要求】

掌握同工酶、调节酶的概念。 了解寡聚酶、诱导酶。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寡聚酶的概念。 2. 同功酶的概念与应用。 3. 诱导酶的概念。

DOC

4. 调节酶的概念。  自学内容

1. 寡聚酶的分类和意义。

2. 调节酶中的共价调节酶和变构酶。

第七节 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了解酶在疾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固定化酶与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主要内容】  自学内容

1. 酶在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2. 固定化酶:概念和优点、制备方法与其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第四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生物氧化的根本概念、意义。 2. 生物氧化的特点。

第二节 线粒体氧化体系

【目的要求】

1. 掌握呼吸链和电子传递链概念;两条主要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 2. 掌握ATP生成的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3. 掌握影响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呼吸链抑制剂与解偶联剂;呼吸链中ATP的形成部位。 4. 熟悉胞液中NADH的氧化。

5. 了解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概念,ATP循环。 6.了解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的概念、主要组分与两条重要的呼吸链。 2.高能化合物和高能磷酸化合物概念。ATP的利用和贮存。

3. ATP生成的两种主要方式;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机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呼吸链的电子

DOC

传递抑制剂和解偶联剂〕。

4. 胞液中NADH的氧化。

第三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目的要求】

了解微粒体氧化体系:双加氧酶,单加氧酶。过氧化酶体氧化体系:过氧化氢与超氧离子的生成、作用、毒性与去除。 【主要内容】  自学内容

1. 微粒体氧化体系: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在“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局部讲解〕。 2. 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体系。

第五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的化学

【目的要求】

了解糖的概念、分布与主要生物学功能。单糖、寡糖、多糖的种类与重要多糖的结构特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糖的概念、分布与主要生物学作用。 2. 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和多糖。

3. 多糖的化学:分类;重要多糖的化学结构特点〔淀粉、糖原等〕。  自学内容

1. 多糖别离、纯化与降解的原理。 2. 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3. 多糖结构分析的根本原理。 4. 糖链与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糖的消化吸收

【目的要求】

了解食物中可消化的糖类,消化部位和消化液中的酶;糖的吸收方式与吸收后糖代谢概况。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糖的消化:主要消化的糖类与主要的消化部位。 2. 糖的吸收:主要吸收的部位与吸收方式。 3. 吸收后糖代谢概况。

DOC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

【目的要求】

1. 掌握糖酵解的定义、亚细胞定位、反响过程〔关键酶〕、生理意义和生成ATP的数量和方式。 2. 糖有氧分解的定义与三个阶段的反响;亚细胞定位;糖有氧分解的生理意义和生成的ATP数。 3. 掌握三羧酸循环的定义、亚细胞定位、能量计算、意义。 4. 掌握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生理意义。

5. 熟悉糖酵解,糖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的主要调节规律。 6. 了解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多酶体系。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糖的无氧分解:定义、反响途径、亚细胞定位、关键酶、底物水平磷酸化部位;糖酵解的调节,生理意义和产能情况。

2. 糖的有氧氧化:定义;三个阶段的反响;关键酶;生理意义和生成的ATP数。 3. 三羧酸循环的定义、亚细胞定位、关键酶与反响过程、能量计算和生理意义。 4. 糖有氧氧化调节主要调节点。

5. 磷酸戊糖途径:亚细胞定位、反响阶段、关键酶与生理意义。

第四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目的要求】

1. 掌握糖原合成的定义、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合成过程与关键酶,ATP的消耗。 2. 掌握糖原分解作用的定义、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分解的过程与关键酶。

3. 掌握糖异生作用的定义、原料、组织和亚细胞定位、生理意义。糖异生途径的三个能障反响。 4.掌握乳酸循环的概念。

5. 了解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糖原的合成作用。 2.糖原的分解作用。 3. 糖异生作用。 4. 乳酸循环。

5. 糖原代谢的调节、糖异生的调节。

第五节 血糖水平的调节

【目的要求】

DOC

1. 掌握血糖概念,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2. 掌握对血糖调节起主要作用的激素。 3. 熟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与低血糖昏迷。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血糖的概念、来源和去路。

2.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调节作用。 3. 血糖水平异常。

第六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脂类化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脂类的概念、分类、生理功能与各类的结构特点。

2. 掌握脂肪酸的分类、命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与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脂类的概念。分类:单纯脂类、复合脂类和衍生脂质。生物功能。 2.脂肪的化学结构。

3. 脂肪酸:分类、命名;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与举例。 4. 复合脂类的化学:磷脂类和鞘脂类;糖脂;胆固醇和胆酸。  自学内容

脂类的提取、别离与分析:脂类的提取与别离;脂类分析的原理。

第二节 脂类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1. 掌握胆汁酸盐在脂类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2. 了解脂肪、类脂在体内消化吸收的部位与参与的酶。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胆汁酸盐在脂类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2. 脂肪、类脂在体内消化吸收。

第三节 脂类的体内贮存和运输

【目的要求】

1. 掌握脂肪动员概念。

DOC

2. 掌握血脂的定义、组成、来源与去路。

3.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定义和分类,以与各类血浆脂蛋白的来源、化学组成特点与生理功能。 4.熟悉载脂蛋白的定义、种类和功能。

5.了解脂肪的分布——脂库。脂肪的储存、动员和运输概况,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6.了解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脂类的体内储存和动员。 2. 血浆脂蛋白的种类与功能。 3.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脂肪酸β-氧化的定义、组织和亚细胞定位。饱和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过程与能量计算。

2.掌握酮体的定义,生成的原料,酮体生成与利用的组织、亚细胞定位与生理意义。 3.熟悉脂肪动员的关键酶与激素的调节。甘油的氧化分解。 4.了解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酮体生成与利用相关的酶与过程。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脂肪的水解。 2. 甘油的氧化分解。

3.饱和偶数碳原子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4.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第五节 脂肪的合成代谢

【目的要求】

1. 掌握脂肪酸生物合成的组织与亚细胞定位,合成原料:乙酰CoA与其来源,NADPH+H与其来源。 2.掌握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反响—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与其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 3.熟悉α-磷酸甘油的合成。

4.了解脂酸碳链的增长与去饱和。脂肪的生物合成。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α-磷酸甘油的合成。 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DOC

+

3.脂肪的生物合成。

第六节 类脂的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磷脂生物合成的原料。

2.掌握胆固醇生物合成的组织与亚细胞定位,原料,关键酶。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转化。 3.了解磷脂分解代谢和生物合成的过程。

4.了解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合成的调节。胆固醇的排泄。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 磷脂的代谢――磷脂的分解代谢与生物合成,脂肪肝。 2.胆固醇的代谢与胆结石。

第七节 类二十烷酸生物合成

【目的要求】

了解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类二十烷酸生物合成的前体与大致过程。

第八节脂类代谢调节

【目的要求】

了解脂类代谢的调节:激素、代谢物的调节。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脂类代谢调节:激素对脂类代谢的调节;代谢物对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第七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

【目的要求】

1.掌握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种类,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标准,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2.熟悉食物蛋白的生理功能。

3.了解氮平衡的概念与氮平衡的三种关系。 【主要内容】

DOC

 讲授内容

1.食物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氮平衡――氮总平衡、正平衡和负平衡。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必需氨基酸、蛋白质营养的评价、蛋白质的需要量和互补作用。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

【目的要求】

1.掌握蛋白质腐败作用的定义,腐败产物。 2.熟悉肽和氨基酸的吸收方式。

3.了解食物蛋白质消化的部位,参与的酶,作用特点与大致过程。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的水解酶类与其作用特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2.肽和氨基酸的吸收――主动运输和γ-谷氨酰基循环。 3.蛋白质与其消化产物在肠中的腐败作用。

第三节 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的大致情况。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细胞内蛋白质降解参与的主要物质与大致过程。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氧化脱氨作用、转氨作用、联合脱氨作用的定义,参与的酶与作用特点,生理〔与病理〕意义。

2.掌握氨的来源与去路,血氨水平。

3.掌握尿素的合成:部位,合成途径,鸟氨酸循环概念、反响过程与关键酶。 4.掌握氨的转运: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和谷氨酰胺运氨作用的反响与意义。 5.熟悉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动态:来源与去路,动态平衡。 6.熟悉高血氨症和氨中毒。 7.了解α-酮酸的代谢。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DOC

1.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动态。 2.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

3.氨的代谢:尿素的合成;氨的运输、贮存与高血氨症。 4.α-酮酸的代谢。

第五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一碳基团〞的概念、种类、载体;来源与互变;生物学意义。 2.掌握蛋氨酸与转甲基作用〔SAM〕,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的代谢。 3.了解氨基酸的脱羧作用:γ-氨基丁酸、组胺、多胺的生成与作用。

4.了解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色氨酸代谢的特点与相关疾病。肌酸合成的原料,代谢的意义。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氨基酸的脱羧作用。 2.氨基酸与“一碳单位〞代谢。 3.含硫氨基酸代谢的特点。 4.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特点。 5.肌酸代谢的特点。

第八章 核酸与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了解核酸消化、吸收的概况。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简述食物中核酸的逐步降解过程与吸收情况。

第二节 核酸的分解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内嘌呤分解的共同途径,终产物〔尿酸〕,痛风症。嘧啶分解的三种产物。 2.了解核酸、单核苷酸分解的过程,参与的酶与产物。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体内核酸的逐步分解概况。

DOC

2.嘌呤、嘧啶核苷酸分解的特点,产物与代谢病。

第三节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目的要求】

1. 掌握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合成的特点。补救合成途径的概念。 2. 了解脱氧核糖核苷酸合成的特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核糖的来源。

2.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生物合成。

第九章 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第一节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目的要求】

1.了解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中间代谢、食物的卡价与呼吸商、根底代谢的含义。

2.了解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物质代谢的相关概念。  自学内容

1.能量代谢的概念――代谢过程中能量的变化;食物的卡价与呼吸商;根底代谢。 2.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糖、脂、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相互联系。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蛋白质与糖代谢的相互联系。 2.糖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3.蛋白质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

4.核糖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三节 代谢调控总论

DOC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或酶水平的调节方式:细胞内酶活力的调节和酶合成的调节。 2.熟悉代谢调节的重要性与三个水平调节概况。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细胞或酶水平的调节。  自学内容

1.细胞代谢调控在生产实践中作用。 2.激素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 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

【目的要求】

熟悉代谢抑制剂和抗代谢物的概念、种类与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代谢抑制剂――代谢抑制剂的概念和意义;代谢〔或酶〕抑制剂的种类。 2.抗代谢物――抗代谢物的概念;抗代谢物的种类。

第十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第一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代谢转化的概念,进展部位。

2.熟悉药物代谢转化反响的类型,结合反响的种类与意义。 3.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大致过程。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物代谢转化概述。

3. 药物代谢转化的类型和酶系:第一相反响和第二相反响〔结合反响〕。

第二节 影响药物代谢转化的因素

【目的要求】

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DOC

1.药物相互作用。

2. 其它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目的要求】

了解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主要内容】  自学内容

1.去除外来异物。 2. 改变药物活性或毒性。 3.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4.说明药物不良反响的原因。 5.对寻找新药的意义。 6.对某些发病机制的解释。 7.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第十一章 DNA的复制与修复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目的要求】

1. 掌握半保存复制、半不连续复制、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的概念。 2. 掌握体内DNA复制所需条件与过程。 3.熟悉中心法那么。 4.了解复制保真性的机制。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中心法那么。

2.DNA复制的特点、所需物质、大致过程。

第二节 DNA的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了解DNA损伤修复的概念与种类。 2.了解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个体差异。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DNA的损伤与修复。

DOC

2.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个体差异。

第十二章 转录与基因表达调控

【目的要求】

1. 掌握逆转录、转录、不对称转录、模板链与编码链、基因表达的概念。复制与转录的区别。 2.掌握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核心酶、全酶的组成与作用。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与两大类终止。 3. 掌握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4.熟悉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首尾的修饰,剪接。 5. 了解RNA的复制。

6. 了解操纵子、启动序列、操纵序列、阻遏蛋白、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 7. 了解原核基因转录调节机制、特点。

8. 了解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几个层次。 9. 了解tRNA、rRNA的转录后加工。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RNA的生物合成。 2.反转录。 3. 基因转录的调节。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要求】

1. 掌握翻译的概念,翻译所需的条件。三种RNA在翻译中的作用。 2.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翻译的概念与所需主要物质。 2.遗传密码。

第二节 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目的要求】

1. 熟悉核蛋白体循环的概念,A位、P位、E位。 2.了解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起始、延长、终止。 3. 了解高级结构的形成、一级结构的修饰。 4.了解药物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

DOC

【主要内容】  讲授内容

1.核蛋白体循环。 2.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3. 蛋白质合成后加工。  自学内容

药物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

九、实验教学:详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十、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理论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第二章 核酸的化学 第三章 酶与维生素 学时 1 7 4 6 实验教学内容 仪器清点、洗涤;生物化学根本操作;分光光度法;蛋白质定量〔紫外分光光度法〕 血糖浓度测定;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第四章 生物氧化 4 纸层析检测转氨基作用;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 第五章 糖的化学;糖的代谢 第六章 脂的化学;脂类代谢 第七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八章 核苷酸的代谢 7 7 5 2 血清-γ球蛋白的别离、纯化与鉴定〔含电泳〕 聚合酶链式反响 质粒DNA的小量快速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电泳 第九章 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第十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第十一章 DNA的复制与修复 第十二章 转录与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期中讲评 总计

十一、成绩考核:本课程为考试科目。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

DOC

学时 5 3 5 12 5 9 2 2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 4 4 4 3 2 60 总计 43 绩〔70%〕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十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1. 教材:

《生物化学》第六版,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2007年。 2. 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第七版,查锡良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2002年。 《生物化学导论》〔影印版〕Trudy McKeeetc主编,科学,2006年。

编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DO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