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甘巴拉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甘巴拉雷达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位于西藏地区的甘巴拉山顶上,于1965年10月建站,现隶属驻藏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雷达部队第十四旅某团。“甘巴拉”,在藏语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峰,是喜马拉雅群山中的一座高峰,海拔5374米,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含氧量的48%,冬春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0℃,被喻为“生命禁区”

曾于1993年7月被空军党委授予“甘巴拉模范雷达站”荣誉称号,1994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连续25年保持“优质雷达情报站”的荣光。

●一,雷达兵驻地的自然环境恶劣。雷达要发挥预警作用,海拔越高高频电磁波就覆盖的越广,所以雷达站一般都是在高山或者周围环境广阔的海岛。

●二,雷达兵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雷达兵常年处于作战状态,他需要时刻监控祖国的天空。有一句话这样说\"开机即战斗\",说明雷达兵的平时和战时比较模糊。

●三,雷达站分布零散。一般陆军一个团相对集中在一个地域,雷达兵以一个站为单位驻扎在一地,驻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距离上级近则几十上百公里,远则几百公里。这就要求雷达站站长有很高的指挥决策能力和处置一些特殊事件的能力。

●四,作战中首当其冲。现代战争中,雷达在战争爆发后首先投入使用,也是要首先摧毁的目标。

甘巴拉雷达站的外界环境比较恶劣,主要是风大,缺氧和补给苦难。风大,一般八级大风很常见;缺氧,夏季空气中氧气浓度是海平面的60%,冬季只有45%;补给困难,主要是交通条件不良,遇到大雪封山,雷达必须的油料上不来,就必须雷达兵自己下山去背上来。

但近年来因为上级的重视,甘巴拉雷达站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可以收看电视,自己种植蔬菜。该站的大学生官兵也越来也多。

2012年11月21日,由空军后勤部军交运输部协调西藏自治区交战办为该雷达站修建的、总长9公里的战备公路主体工程交付。沿新公路从山下行车到海拔5374米的雷达阵地,只需要15分钟。该路的开通,结束了该雷达站40余年行路难的历史

把忠诚镌刻在生命禁区

成空驻藏雷达某团甘巴拉站政治教导员 姚有东

我站自组建来,站党支部始终注重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一茬茬官兵长期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战风雪、斗严寒,忠于职守、奋发进取,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1993年8月,我站被空军党委授予“甘巴拉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1994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连续18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在生命禁区铸就精神丰碑

沿雅鲁藏布江蜿蜒而上,到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交锋处,有一座高峻突兀的险峰——甘巴拉。在甘巴拉设立雷达站,理由充足而简单:世界屋脊因其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空气稀薄而被国际航空界公认为飞行禁区,在这片天空飞行的飞机尤其需要雷达的监视与引导。

从接到组建命令那一刻起,支部紧紧团结带领全连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确保西藏空防安全”的嘱托,勇敢地向着从未有人驻足的绝地险境攀登、立足、扎根,用青春热血铸就了“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甘巴拉站从无到有的历史,是一部战胜艰难困苦、勇于挑战生命极限、书写对党忠诚的创业史奋斗史。

上世纪60年代,第一代甘巴拉人怀着赤胆忠心和满腔热血,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没有路,就用最原始的铁锹镐头修建便道;没有车,就把雷达拆分后用肩膀扛上山顶;没有房,就拣来块石,垒起墙垣挡风遮雪安营扎寨;没有水,就融冰化雪,修建蓄水池。

到过甘巴拉阵地的人都知道,从下面的村庄通往阵地的盘山公路有199道弯,坐车上山很多人都会因为缺氧和颠簸头痛恶心。那时,每次上阵地,站长、指导员都要带着十几名战士从山下的村庄背负物资徒步往上挪,锋利的石头把他们的手划出一道道口子,渴了就喝山沟里的水,饿了就啃几口红薯。

当大家艰难地爬上阵地,还来不及喘气,就要赶紧躲进石头垒成的“地窝子”里躲避狂风。夜晚来了,站长和指导员把战士们安排在最中间的位置睡觉,自己却睡在风最大、气温最低的“地窝子”边缘,几次冻醒,难以入睡。

一代代老甘巴拉人正是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凭着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钢钎打不进的雪山之巅扎下了根、站住了脚,肩负起了守护西藏空防的神圣使命。

1982年初冬的一天下午,值班室接到紧急命令,有重要空情保障。那个时候,雷达还没有装上防风罩,狂风吹得天线逆转,大家赶紧拿出背包绳拉着天线转动。大风刮了3个小时,值班的战友就拉着天线转了3个小时。1991年除夕,战友们正在收看春节联欢晚

会,屋外的风很大。

突然,“噼哩叭啦”一阵响,抬头一看,房顶上的铁皮整个被风揭了去,房屋变成了天井。这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跑上阵地,维护雷达天线。就这样,官兵们穿着皮大衣相互依偎在一起,在狂风的呼啸中迎来了新年,然而雷达却在他们的精心保护下,完好无损。

2007年5月,正在阵地值班的操纵员朱金超从雷达荧光屏上发现,一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偏离原定航线。他立即上报指挥室,引导航班回到原定航线上。正因为有了雪山之巅一部部坚强的钢铁雷达,正是有了一代代雷达兵的执着坚守,飞越世界屋脊的最危险航线,才能成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

凡是上过甘巴拉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责任,是所有高原军人精神世界的展示,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负重。每年清明,雷达站官兵都会在拉萨烈士陵园一方墓地前肃穆伫立,墓碑上写着“许正兵同志之墓”。许正兵,一位来自遵义的小伙子,弹得一手好吉他。第一次上阵地值班,他的高山反应特别厉害:头痛、恶心、呕吐、心跳加快,第三天就病倒了,被送往山下住院治疗。十几天后,从医院出来,又坚决要求上了山。

官兵们至今还记得:许正兵是10日下午上的山,当晚他忍着严重反应,在日记本上写下了“我一定要留在甘巴拉”,没想到这句誓言竟成绝唱。第二天,他又病倒了。总值班要他跟送水车下山,他死死抓住床沿,流着泪恳求说:“让我再呆两天吧,听老兵说,挺过一周就没事了。”可是,到13日上午,这位18岁的战士却再也没有醒来。

在甘巴拉,我最欣慰的一件事情是——山上那么苦,上山却不需动员;最难办的一件事是——很多人争着上山,到底留下谁?在奉献与索取之间,甘巴拉人选择了奉献;在坚守与退缩之间,甘巴拉人选择了坚守。狂风可以摧毁坚固的房顶,但却摧不毁甘巴拉人坚

韧顽强的意志;缺氧可以击垮健康的身体,但却击不垮甘巴拉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矗立在山顶的战斗堡垒坚不可摧,因为在它的身后有着强大的支撑,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党和人民的重托。

视荣誉为第一生命,在拼搏进取中不断传承发扬

在雷达阵地的阳光棚里,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6块铜牌分外醒目,上面写着:“闪光的足迹,历史的见证。”其中有3块已经刻满自1984年以来,所有的在甘巴拉战斗过的官兵的名字。光荣的历史,崇高的荣誉,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以来,站党支部始终坚持把“甘巴拉精神”作为建站育人的力量源泉。每逢支委调整、新干部任职、新兵下连,支部都要组织大家重温中央军委的命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缅怀老甘巴拉人的奋斗历程,教唱站歌;在阵地阳光棚制作荣誉墙,大力营造昂扬向上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站官兵把荣誉当动力、视荣誉为生命,进一步激发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级军士长龚齐彬在甘巴拉一干就是16年。靠着勤奋自学和刻苦钻研,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很快成长为班长、代理排长、技术骨干,2次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在阵地值班时间累计超过6年,为连队培养了30多名专业骨干。在复员回家前,领导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平静地说:“我只希望再上阵地最后值一次班。”

像龚齐彬这样的兵在甘巴拉还有很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感悟“甘巴拉精神”,践行“甘巴拉精神”,传承“甘巴拉精神”。在我们雷达站名录上,还有这么一对“父子兵”。父亲龙扶国在雷达站守了13年,是一名优秀的炊事员,曾荣立过三等功。2009年底,他又

毅然把儿子龙兵送到高原,送上甘巴拉,继续当一名炊事员。龙兵说,能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工作很光荣,要像父亲那样做一名优秀的战士。

父子两代兵,相隔24年入伍到同一个连队从事同一个专业。从他们父子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老一代甘巴拉人对连队的眷念,更感受到了甘巴拉精神血脉的延续和传承。荣誉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离使命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荣誉还是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在团队转型建设的征途中不断奋发进取;荣誉更是一种“动力”,激励我们在加强雷达站全面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紧贴形势任务,在履行使命中展现时代风采

2009年1月,某新型雷达正式列装我站。新装备科技含量高、维护保障难,对官兵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党支部向全站官兵发出了“精武强能练硬功、献身使命打硬仗”的号召,支委成员带头学习新装备保障程序,请厂家技术人员讲解雷达性能、原理,请地方老师讲授电脑知识,在全站掀起了学习高科技、掌握新装备的热潮。为营造训练氛围,我们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开展了“党团员擂台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官兵的训练热情。

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我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装备作战效能。近年来,我站先后有19名官兵,在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中获得名次,连续5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培养输送骨干43人。

原副站长支华龙来自四川绵竹。2008年5月12日下午4点左右,正在阵地值班的他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得知父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母亲失踪,妻儿无处安身。他强忍巨大悲痛,坚守在岗位上,直到处理完最后一批空情,才拿起电话不停地拨打亲人的手机,可

所有电话都无法接通,这个铁打的汉子忍不住失声痛哭,在场的官兵也都难过得流下了泪水。

团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派车将他接往机场,在最短的时间内搭乘上飞往成都的班机。支华龙一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安置好家人,就立即赶回了阵地。临行前,妻子哭着对他说:我知道你在部队的工作重要,但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你就不能在家多呆几天吗?可他却说:发生这么大的灾难,部队战备值班任务更重,我必须马上赶回去。

维护藏区稳定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好群众的工作,就是要在藏族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7月的一天,浪卡子县民政局的几名同志带着贫困学生顿珠曲杰上阵地求助。顿珠曲杰是浪卡子中学的学生,品学兼优,任校团支部副书记,但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看着顿珠曲杰无助的眼神,战友们当即捐钱捐物表达爱心,站团支部还和他结成助学对子。

4年来,先后为他捐款3.3万元。现在,顿珠曲杰已顺利考入西北民族学院。2008年建军节,顿珠曲杰和父母在民政局领导的陪同下,手捧“发扬美德、无私资助”的锦旗,来到了我站休整点,亲手斟满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将洁白的哈达献给战士们……

他眼含泪花,激动地说:“没有解放军叔叔的无私帮助和关怀鼓励,我就没有学习的机会,更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全国全军闻名的英雄雷达站,近年来,虽然雷达站的工作生活环境改善了,但官兵们忠诚于党、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永远不会改变!

戍边卫国、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永远不会改变!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战斗精神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将继续弘扬“甘巴拉精神”,不断建强战斗堡垒,用一流的业绩向党和人民

交上一份合格答卷,让“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这面旗帜在巍巍雪山上高高飘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