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西滨小学 五年一班 班主任:朱晓晖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有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雕刻家。他雕刻了一个少女像,因为是按照自己所期望所想象的来雕塑,所以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她。日久生情,结果奇迹发生了。雕塑被他的真心所感动,少女据然复活了。这是什么?这是“爱心”的结果。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故事一直放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到我选择了老师这个行业,带了一个年段三个班级的英语加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这个故事的巨大魅力。对待自己的学生,只要你像那个雕塑家一样对于雕刻出来的像热爱,学生们从心里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怀,你对他们的欣赏,你的赞美,他们也会反过来爱你,爱班级。

因为是第一次做班主任,而且是从半途才接手的,对于整个班级,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多,刚开始接班的时候,觉得很疲惫,每次走进班级都是乱哄哄的,语文老师,美术老师每次上完课后总是告状:你们班的某某某又怎么样了?。。。。。。。对于这些学生,我也是采取以前从书上看来的一些老套路,把问题学生当场在班级批评,叫家长过来,叫到办公室站。。。。。。很多方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当我决定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有一天,我去集美二小听课的时候,路过一个班级,他们班的老师也去听课了,班级里没有老师,可是班级里静得一根针掉下去都听得见。我在他们班观察了很久,我发现,他们班有一本《我要说。。。》,上面记录着学生的烦恼,快乐,同学的一些建议,也记录着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理解。我跟那个老师聊了很久,发现那个老师和别人不同的是,她每周都会在班级中挑出五个人,好学生和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的父母写信,信上充满了鼓励和一些善意的批评和小建议。学生完全没有反感而是很喜欢。因为这个老师不是一味的告状,体罚。回来后,我想了很久,我也像她一样,每星期给五个学生家长写信?行不通!我有三个班150个学生,平常备课,听课,改作业要用掉很多时间。这件事情就这样放下了,没有实施起来。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海霞,她很喜欢哭,很喜欢告状,为此同学们很讨厌她,坐在后排的一个大个子男生,陈林,特别老是欺负她,经常把她的东西藏起来,扔掉,打她。我很生气,打陈林父亲的电话,没打通,打通了也总是按掉,可能他父亲太忙了,不方便接电话,所以我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这样他父亲也在回家后用短信和我联系起来。联系多了,我也从告状慢慢变成鼓励,有时候他爸爸有空就给我发短信,我们通过短信联系,他的家长了解了他的孩子的行踪和在学校的学习情况,陈林打人的事情慢慢变少,我对海霞的关注也比以前多了,她也许感觉到了我们大家的善意和爱心,也不怎么告状了。

以后我通过短信和很多家长建立了联系,和家长联系多了,对学生的关心多了,学生也变得很乖了,我想自己的一点小小的措施,会改变一个班级,只要老师对学生多关注,多找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方法来改变他们,我想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是让你头疼的坏孩子。

刚接手一个班级,案例不多,谈谈自己在这些当班主任的日子里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多给我们这些新班主任一些好的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